柑子园
芙蓉区原老解放路东端至吉庆街的一条麻石老街,名柑子园。柑子园古为私家园林,园内广植柑橘,故名。清嘉庆《善化县志》省城图上即标有此街名,说明此时柑园早废,其地已成街市。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这里再度成为私家园林,这一年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的李星沅,以姑息下属事被议降四级留任,旋即因病奏请开缺回籍,在柑子园筑李家花园,广植花木,堆砌假山,修建亭栏,以为暮年颐养之地。 在此之前,李星沅已筑芋园和水月林。名为“芋园”和“水月林”的小巷离柑子园口仅几十米远,很可能李家花园就是芋园的延扩。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民国时李家花园“园景荒芜殆尽,政府原有收买作为地方公园之意,今已为高等法院临时院址。”芋园和水月林,后也成为街巷名,在芙蓉区定王台附近,其地今已拆建为解放路立交桥和商住楼。据清代瞿元钧《水月林记》载,水月林原为寺名,寺凡三楹,左右皆菜圃。李星沅为诸生时曾在此攻读。道光二十七年(1847)寺废,李星沅辟其地为“芋园”,拟作归田怡养之所。芋园占地2万平方米,水面占半,西部以黄山石叠为山,乔木荫翳,西部筑水角凉亭,风光漪涟。园中遍植白榆、乌桕、梧桐、黑松,穿插紫薇、绣球、桂树、腊梅,循季盛开。李星沅《自署芋园联》云:
阅世倏中年,辛苦功名都历尽; 娱亲偕小隐,读书耕种总陶然。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祖籍湖南湘阴,乾隆年间,其祖父李世亮(玉屏公)举家迁到长沙。嘉庆十三年(1808)李星沅12岁应童子试。17岁丧父后,因家贫李星沅还曾借读于小庙——水月禅林。嘉庆二十二年(1817)李星沅以郡试第一补弟子员成了一名秀才。次年,受聘任教于城南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历官四川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陕西等省按察使、江苏布政使、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等。被道光皇帝召见8次,曾奉硃批:“朕看汝年富才明学优品正,甚有厚望于汝,谅汝必能体朕用人之苦衷也,钦此。”道光二十七年(1847)调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官回籍养病。但一年半后又被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起用,任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剿太平军。李星沅带病赴任,4个月后即殁于广西军中,谥文恭。遗有《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李文恭公诗文集》等著作。 李星沅的好友、大书法家何绍基是芋园的常客,作有《芋园看菊》四首,其一云:
秋光清绝是长沙,酿出名园万菊花。 盆盎滋培等珠玉,楼台掩映入云霞。 枝摇画舫声声笛,影写晴窗面面纱。 谁识性灵冰雪在,千般绮丽总无瑕。
又过14年,李星沅次子李慨复修芋园和寺院,“径前增以回廊,栏楯蜿蜒,因曲势作小亭,取苏子之语意,以‘知水月’名之寺”。月夜游芋园,别有一番风味,《水月林记》云: 好月初上清光,透林隙射水中,明灭不定。游渔潜跃,宿鸟惊呼,凉风翕习入襟袂,此心欣欣若有所得。已而星稀云敛,皓魄当中,水色空明,渟泓滉漾,数声鹤唳与寺中钟磬相和,令人有高世远举之思。自以为古之辋川平泉恐不过是也。
1918年李星沅四世孙李青崖曾将芋园部分房舍借予新民学会开办“留法预备班”。1938年“文夕”大火中,芋园及寺庙仅剩的一点残迹,也为断瓦残垣所掩埋,但柑子园、芋园和水月林的地名却诗意盘留至20世纪90年代。 2000年,柑子园、芋园和水月林皆因解放路东延而被拆除,今存“柑子园”公交站台名。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原柑子园街口,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0-4 04:12 , Processed in 0.2272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