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不离婆 秤不离砣 1915年珠珊在周南女中出生,三四岁进周南幼稚园,后来在周南读小学和中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她随父亲朱剑凡到上海,入东南医学院。毕业后到了延安,以后和王稼祥结婚,长期从事医务工作。到了60岁后,她突然闯入文学殿堂,先后出版了中、长篇小说《爱与仇》、《江青野史》、《污泥荷藕》,散文集《灿灿红叶》、《难以忘却的昨天》等。她写的书,用的都是“珠珊”的笔名,她的原名是朱仲丽,学名朱慧。有记者问她,你的笔名“珠珊”想必有含意吧!她毫不含糊地回答:“长沙有句俗话,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我的笔名就是怀念稼祥的。”“珠珊”两字都有“王”字旁,“朱”“王”相依。这是多么深挚的爱。
林语堂与李合盛牛肉馆 抗战初期的长沙,人文荟萃,冠盖云集。战乱中的文化人,大概不可能如达官贵人那样,常为大酒家的“座上客”,于是“李合盛”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当年“李合盛”开设在三兴街,临街两层铺屋,楼上“雅座”。店主人似颇风雅,店堂悬挂名人字画。记得其中有一张林语堂的条幅,写的是:“干炒牛百叶,圣人之所好也,故孔子不撤姜食。”林语堂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幽默大师”,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半月刊,倡言“寓沉痛于悠闲”。“幽默大师”当然出口不离幽默,但今天看来,还须作点注释。 “干炒牛百叶”为“李合盛”的名菜,“牛百叶”即牛肚丝。湖南菜是离不开辣椒的,“干炒牛百叶”自不例外。然而,人们只熟知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辣”又怎么能同“圣人”拉上关系呢?也亏“大师”想得出,竟然从《论语》的边边角角里找到了这“不撤姜食”。因为“姜”也是辣的,孔夫子既然“不撤姜食”,当然也就爱吃“干炒牛百叶”了。 林语堂自受到鲁迅先生晚年的批评后,声誉渐落。他于抗战胜利前去美,后来未再回国,直至去世。如今,“李合盛”亦历经沧桑,这张条幅想来早已不存了。
田汉七岁续古联 田汉的老家在长沙县果园乡田家塅。这里濒临金江河,地势低洼,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田汉的祖父原为一方开明士绅,家境宽裕。但到他父亲执掌家业时,家境日渐衰落,生活十分困难。田汉自幼随母亲下田劳动,母亲易氏为使儿子不当睁眼瞎,便常常在晚上就着如豆的小油灯,教儿子识几个字。 田汉从小聪慧过人,字一教就会,还能举一反三,深得母亲喜欢。一天,舅父易象来到他家,见小田汉识字颇多,且有解字释词的本领,便决定带他到自己家中习点古文,读点诗书。舅父原是殷实户,又是饱学先生,他得体的教学方法使田汉受到了极好的启蒙教育。田汉后来回忆说:“我能有些文学基础,全是搭帮舅父教育,老先生是我的恩师。” 易象教书从不以死背呆记为乐,而是以灵活运用为上,重在启发思维,融会贯通。他常从生活中选题考田汉,让他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增长才干。 一天,易象带小田汉去拜访一位朋友。两人沿金江河而上,来到金江河、麻林河会合处的双江口,只见河水湍急,浪花翻滚,河中有巨大的石墩,向两岸搭起长长的青条石作桥板,方便行人过河。舅父领着田汉站到桥上,一览秀丽的山光水色,点出自然方位,说起地方流传已久的一副上联:“双江二口两搭桥。”易象凝神远眺,拈着胡须,稍停片刻,叹息道:“可惜至今无人对出!” 小田汉深知舅父的意思,踮起脚远眺近望,沉思不语。就在这当儿,只见一只小船从东向西溯流而上,一位渔翁手执撑篙独立船中,一派诗情画意。田汉一看,文思涌动,喜展眉梢,击掌吐出七个字来:“单船独篙一支桨。” 易象一听,先是一惊,后要田汉再念。老先生听着童子声,细细品味,似从梦中醒来,连忙摸着田汉的脑壳,得意地说:“好联!妙联!七岁童子续古联!” 第二天,易象就将“双江二口两搭桥,单船独篙一支桨”的对联写好,送与文人学士传阅。读联者,无不拍案叫绝,一个个争着要看七岁神童田汉。 田汉从此在舅父家更加发愤读书,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几年后,田汉便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明德中学,以后便从长沙到上海,到日本,开始了漫长的文学生涯,成为我国一代杰出的戏剧宗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1:56 , Processed in 0.09436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