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四杏坛佳话

2014-4-4 08: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70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符定一

    符定一?穴1877—1958?雪,衡山县罗家塘(今属湘潭县)人。字澄宇,号悔庵,清末秀才。后考入北京大学师范馆学英文,1908年大学毕业后回湘,从事教育工作。他是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生建树颇多,荦荦大者,约有下列数端:

创办省立第一中学

    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即今之长沙市第一中学,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3月。初名“湖南公立高等中学堂”,是由符定一领衔创办的。据《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志》记载:民国肇造,须有多数具完全普通知识之中坚,方足以巩固国基,爰倡议创办全省公立中学校,呈请湖南都督府暨学务司拨款立案。遵学务司颁行“暂定湖南学制纲要”,规定“先由全省筹办高等中学三校以为规范”,又载有“须将中学校逐渐改为高等中学以归划一”等语。该校因系全省公立,故定名为湖南公立高等中学校,公推学有专长的符定一为校长。开始招收高等中学两个班,普通中学4个班。当时入学国文考题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要策。”考试结果,普通科取录150人,毛泽东名列榜首,编入该校第一班读一期(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符定一担任该校校长后,认真负责,态度严肃,学校行政管理,井井有条。学生上早操,他亲自点名训话,并担任英文课。长沙市一中,早就有“南方北大”的美名,符定一开创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访问延安后进步快

    符定一在旧中国混了几十年,自己也当过国会议员、财政部次长、盐务总署署长等职。因此,他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本质,逐步有了深入认识,同时对共产党艰苦抗日的精神以及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抗战胜利后,到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建国方略,深为敬佩。

    符定一和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省立一中就有过师生情谊。后来符定一居北京,毛泽东也常去符家作客,符并在经济上援助毛泽东。据说有一次,符回到长沙,顺便到当时在省政府任秘书长的李某亲戚家中,发现一份要逮捕毛泽东的电报,是符定一晓以利害,嘱托李某设法说服当时担任省长的赵恒惕,几经周折,才使毛泽东脱离困境。

    1946年6月,中共邀他去延安访问,到延安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召开欢迎他的大会。他回到北平后,思想更加进步,行动更为积极。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不久,符定一不顾七十高龄,化装由北平进入解放区党中央所在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亲切接见。1949年9月21日,符定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联绵字典》传后人

    符定一在青年时代,就聪颖异常。稍长,在私塾老师的指导下,涉猎《四书》、《五经》之类的我国古代名著。尤其对于文字研究工作,更有癖好。他立志要编纂一本与众不同的《联绵字典》。从1910年开始,他把我国自隋唐以来经籍中出现的联绵字,搜罗殆尽,并旁征博引,花了30年的时间,到1940年,该书草稿终于完成,计400多万字,共87册。后来此书稿售给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全国,影响较大。

 

三个抄稿的年轻人

    1956年,黎锦熙先生任全国人大常委、“九三”学社中央理事、北京师大一级教授。在与友人闲谈中,他叙述了在长沙的一件趣事。

    1912年,当时还只23岁的黎锦熙,在长沙创办了《湖南公报》和《公言》,自任总编辑,几乎每日撰社论一篇,时评一则,批评时政,主张民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些进步青年。由于报社需要抄写、整理的稿件甚多,于是邀请认识的青年人到报社抄稿。当时,经常来报社抄稿的年轻人有3个。

    一个是不问文稿的内容,老老实实当“誊文公”,什么都照抄,一言不发。一个是见到文稿中有问题,总要提出来,并能代以修饰润色,算是有创造精神的。一个是个性突出,爱憎分明,看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文稿,干脆不抄,放在一边。

    讲到这里,黎教授笑着问:“这3个青年对待抄写文稿的态度不同,后来各自的成就也不一样,你知道他们是谁吗?芽”

    黎教授接着慢吞吞地自答道:“第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不必多说;第二位,成了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那就是田汉先生;第三位嘛,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领袖人物,这就是毛泽东主席。”

    黎先生还告诉说:“第一位和第三位,我始终没有向别人说过他们的名字。尤其是第三位,从前在国统区不敢说,怕惹是非,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也不便说……”

    黎锦熙教授与毛泽东,从师生关系起,交往长达60余年。

 

民初的留学风潮

1912年冬,湖南都督府决定派送276人出洋留学,规定下列人员有资格被选送:一是辛亥首义有功人员,二是革命烈士子弟,三是名校的高才生。但名单公布后,长沙学界及各报馆认为“名额太多,需费甚巨,且未经考试,多系私人”,首先起来反对。他们召开会议,并赴都督府和教育司质问,“甚有拍案大骂者”。接着,农工商各界亦以学费过多,人民负担太重,散发传单,举行集会,要求取消原案,另行考送,减少人数,酿成留学风潮。湖南地方当局“恐致暴动”,竟调集军队驻扎督署,如临大敌。结果,各学校全体罢课,形势更趋紧张。都督谭延闿见状,赶紧出来解释,声称此教育经费“系从教育经费预算项下开支,并未于岁入外加增人民负担”,要大家“毋得误信谣言,致滋事端”。于是,风潮稍息。

    但引起这次风潮的主要原因是滥派,经费只是其次。人们对送财政司司长陈炳焕的子侄陈家赍、陈家立等留学西洋,意见尤大。认为他们“浪游东土,挥霍成性,各学生公费,均经其手发给,可否随意,握财政之全权,无科学之常识,咨送西洋,徒耗公帑而已。”因此,大家对谭延闿的解释十分不满。不久,他们又召开会议,散发传单,坚持取消原案,否则全体罢工罢市。警察横加干涉,“大起冲突”。谭延闿“饬派军队,擎枪运炮,到场弹压”,并通过巡警厅声言:“如再有捏造传单希图煽惑军人或登门迫胁倡言罢市者,即严拿重办。”风潮愈闹愈大,引起广泛的关注。

    不久,留日学生选派代表到湘,面谒都督谭延闿,竭力抨击湖南都督府滥派留学生的行径,并上书痛陈利害。上书指出:日本现在文明程度已经很高,但每年都派学生赴欧美留学,所送学生“资格甚严,非专门人才万难中选”,清末选派学生留学,开始时虽无相当人材,但“必聪颖子弟始能与选”;迨后学生程度稍高,即行限以资格,严加考试。现民国成立,“允宜暂沿成例,俾无滥竽,岂知遽便图私,竟悍然不顾”,致使风潮迭起,“默念湘省前途,可为浩叹,务恳请都督大力主持,打消原案”。

    在长沙工农商学各界和留日学生的共同反对下,谭延闿不得不命令教育司改变原来选送方案,对前榜所示276人课加考核,结果共选得符合首义有功人员、烈士子弟和学校高才生三资格者共103人,其中咨送日本68人,咨送欧美45人。其余173人,再由教育司“一律预试”,另行分别咨送。风潮乃止。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4:59 , Processed in 0.09691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