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的古宅园林 蜕园(唐) 长沙市泰安里今周南中学内,原有一家私宅,颇引人注目。宅名“蜕园”,人称“蜕园”的主人为刘蜕。说起这个“蜕园”,竟与人们常说的“破天荒”有关。 刘蜕,唐长沙人。官至左拾遗,后因上书力陈令狐祹父子弄权仗势,受贿舞弊,被贬为华阴县令。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唐荆州府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意指江南远隔京都,地僻天遥,人才寥落。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刘蜕赴京应考,中进士及第,破此局面,故有“破天荒”之称。江南道崔铉赠银七十万钱,以为嘉奖。刘蜕却之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选”刘蜕不承认是天荒,只是人才被埋没。自此之后,“破天荒”一词,就成了“头一遭”、“取得新的突破”的同义语。 后来,刘蜕的遗迹“蜕园”,为许多有志之士所寻访。清末谭嗣同访蜕园有诗云: 水晶楼阁倚寒玉,竹翠抽空满天绿。 湘波湮影芙蓉魂,千年败草萋平陆。 扁舟卧听瘦龙吟,幽花暗向诗里哭。 昔日繁华余柳枝,水夜倒挂黄金丝。 园景有如谭诗所述,颇备小桥流水,岸柳垂丝之胜。光绪间, 园为提督周达武所购,于清末民初之际,因蜕园故址筹建“周南女校”。周达武一说姓朱,乃吉王后裔,入清以后隐其本姓。 文昭园(五代十国) 《一统志》云:“文昭园,府城西南有文昭园,今废。” 唐末,马殷据湖南,后称楚王,都长沙。公元930年马殷死,932年,其第四子马希范立。史称马希范奢侈无度。《十国春秋·文昭王世家》云:“天福七年(942年)冬十月大兴土木,建天策府于长沙西北,作天策、光政等十六楼,天策、勤政等五堂,极栋宇之盛。栏槛皆饰以金玉,涂壁率用丹砂,凡数十万斤。地衣春夏以角簟,秋冬以木棉为之……是岁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各长百尺,抱柱相向,作趋捧之势,己居其中,自言身一龙也。”马氏父子在长沙构置的园林颇多,如会春园、葵园、文昭园、小瀛洲、明月圃等。 《府志》云:“九龙殿在德润门外。德润门即今小西门。”“文昭”乃希范谥号,可知九龙殿即希范执政之宫殿,而文昭园即王家园林。但史志未详其园林胜概,幸有宋代何承矩《文昭园闻提壶有感》,使后世之人得以窥测一斑。诗云: 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 啼鸟不知人世变,数声犹傍水边来。 易元吉故宅(五代十国末,宋初) 《善化县志》云:“易元吉故宅在城西。”今故址据1982年《湖南森林·城市园林绿化》载:“在长沙明月池。”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是北宋著名画家,攻花鸟、草虫、果品,尤善画獐猿。为观察禽兽的生活习性和行动姿态、森林岩石等景物,曾历游荆湖,深入山区写生作画。后又在自己的宅后开辟园地,饲养禽兽。《府志》云:“易元吉于舍后开圃凿渠,以乱丛篁、梅、葭、苇,驯养水禽山兽,以饲其动静,资于画思。故写动植物无出其右,尤喜画獐猿,评者谓徐熙以后一人。”治平元年(1064年)召入宫庭画花石、禽獐等屏,作《百猿图》未完,感染时疾而卒。 易元吉的宅园在长沙古代私园中尤为特别,它除了具有一般游憩功能之外,还在于它为画家提供写生作画的标本场所,正如现代的动物园一样,丰富了园林内容,在开拓园林的功能与作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橘洲拱极楼(元) 橘洲,在潇湘,特别在长沙极负名气,是长沙屈指可数的风景名胜,构成它风景名胜的原因,归纳有4点:(1)独特的地理风貌;(2)盛产美橘,历史久远;(3)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之所在地;(4)拱极楼名胜。 橘洲,一名水陆洲。它纵贯于湘江之中,绵延十里,如曳彩帛。《湘中记》云:“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生此洲。”据此推之,湘江流经长沙一段泥沙淤积而形成洲渚的历史,已将近1700年了。洲形成的初期,大抵是由许多未连接的小渚组成,看似一线,实不相连。后来由于长年泥沙壅积才逐渐连成几个大洲。《方舆览胜》载:“湘江中有四洲,曰橘洲、织洲、誓洲、泉洲。”到清代又只有上、中、下三洲了。迄今虽上游诸洲已连成一体,下游仍有傅家洲尾随其后,似断而实连。环境特征为:洲处江心,四面环水,南首北尾,先分后合,洲身自然形成流线体。西有麓山屏嶂,东濒长沙城郭。既有山村水乡之趣,不冷不僻,又得灯火楼台之华而无喧嚣。湘江两岸盛产美橘,古有记载,南朝诗人鲍照已有“橘生湘水侧”之句。唐齐已《谢橘洲人寄橘》一诗为橘洲之传名海内起了广告作用。诗云: 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 霜裛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 洪崖遗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藏贮待客宾客好,石榴宜称映丹光。 橘洲之橘,所以赢得盛誉,自然是“橘洲田土仍膏腴”(杜甫语)之故。 橘洲成为风景名胜地应始于宋。《善化县志》载:“洲上曾有刊石,刻宋山水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又《湘城访古录》云:“水陆寺,府志云即江神庙也,在橘洲尾,六朝济应禅师开,后有拱极楼,为八景之一。”所谓八景之一,即指“江天暮雪”而言,宋米芾《江天暮雪》诗并序云:“岁寒江空,风严水结;冯夷翦冰,乱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蓑笠无踪失钓船,彤云黯淡混江天。湘妃独对君山老,镜里修眉已浩然。”十分明显地指出了橘洲江天暮雪的景观特色。 水陆寺后建有拱极楼、江心阁。据《图书集成·职方典》载,拱极楼可是了不得的名胜。楼高竟有七八十尺,建筑巍峨富丽,其胜概可谓“西瞻岳麓,俯瞰潭流,草树参差,鸥鸟映发,若出若没,亦近亦远,风纹霞绮,月练烟鬟,清光奔会,自然移情。”楼悬一古联,极为怡情。联云: 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 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 诗人笔下更是着意渲染。清萧大经《消夏诗》读来令人清爽: 两岸垂杨护橘洲,中流倒影耸危楼。 二三更后渔歌歇,谁写新诗在上头。 石承藻《雨中登楼》却描述了另一种气势。诗云: 危楼悬百尺,四面敞檐楹。 雨重云迷岳,江空浪撼城。 千樯收浦暗,一鹭立沙明。 清绝潇湘池,应深吊古情。 又如李绍易诗: 百尺楼头近水边,嫩红娇绿与洲连。 千家灯火横湘岸,一派晴岚媚远天。 野犬暗闻深竹里,渔翁垂钓绿杨边。 行来古寺追遗迹,断碣残碑不计年。 紫荆园(明) 紫荆园乃明吉王朱见浚的宫苑园林。《长沙县志》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荆山。嵌空磊石,石径逶迤。”因而此园亦以紫荆名之。其遗址大抵属西区管辖的地名有仓后街、湘清里、紫荆街一大片。属东区的有新安巷,小四方塘等一大片。 据清张晋本《调梅和尚传》云:“调梅和尚者,总佛寺僧也。寺在紫荆园右,高而敞,受满城风。亭临四方塘,风掠波过,袭人毛发,遂与僧理旧劫。前明藩基占省城大半,内宅为今万寿宫,前之可指者,为东牌楼,王府坪,后为大花园。俗呼麻园,误也。右侧为更衣亭,再右为王城堤。今总佛寺为梳妆楼,塘为万春池。府署侧为小花园。”这篇传记为我们研究了解紫荆园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使我们大体轮廓上得知其规模。 吉王府在长沙是座巨大的王城。《湘城访古录》云:“考明藩邸制,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周以四门,堂库等室在焉。总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故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从园林的广义角度上说,整座吉王府,便是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如今,我们尚能从不少地名探知其布局。从端礼门、红牌楼(今司门口处)开始,入王城即有八角亭、走马楼(应为廊字的讹传)、小四方塘等分散景点;偏东还有东、西鱼塘(今鱼塘街)、青石井等景点。明郭金台《过鱼塘》诗有“旧识灵光殿,鱼塘幛幕开”之句。府内树竹蓊郁,鸟语花香,明代有人题《登东城望园林》云: 柳絮飞疑梁苑雪,花香啼尽楚台莺。 林林净绿烟如织,片片褶红蝶故迎。 然而最具皇家气派的园林仍然是王宫大苑后部的紫荆园,根据前面的引文,可以绘制出它的形胜:紫荆山是全园的主景点,万春池在山之西,水面宽阔,登山远眺,可见麓屏湘浦,近观则锦鳞游泳,浮光掠影,南有更衣亭,北有梳妆楼,不难看出,就连这些景物的称谓也反映出皇族生活的奢华。明文士昂《吉藩夜宴》诗云: 筵前乐奏动流霞,殿上珠明映绛纱。 天子周京分宝玉,亲王南国宴皇华。 龙珍香起麋蔫美,琥珀光生鹊尾斜。 感激帝臣无寸报,愿将乐善奏长沙。 紫荆园随着明朝的终结,亦不复存在,清初时景象,有骆化鳞《长沙故宫》诗为证。诗云: 燕子何须问画梁,故宫瓦尽散鸳鸯。 万春池上花俱殁,三洞山头石自僵。 永巷无人吹玉笛,短墙有鬼泣香囊。 许多歌舞承恩宠,输与芄狐作战场。 宜园(清) 宜园,在坡子街一带,原是粮道衙门之处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驿盐粮储道赵廷标建立,其时并无园林。同治间粮道夏献云重修,且于衙署的西边构筑园林,始有宜园。 夏献云是清光绪时一位文化人,热衷修复地方古迹,爱好园林,诸如贾谊祠、定王台、白鹤泉等名胜古迹修复皆出自其手,乃至粮储道这样的衙门,他都要设置园林,想见其非同一般。宜园的构筑有桐桂山馆、听秋声馆、延秋亭、澄怀轩、望岳楼等,而且山石嶙峋,奇花异木。是长沙可数之衙署园林。 清末,粮道裁了,衙署改作蒙养院,宜园成为校园,稍加点染,更觉入时。但在巡抚岑春蓂任内,饥民暴动,一炬火变作颓垣破瓦,当局无力修复,遂招商拍卖,为商人蔡某买得。宣统三年,改建成一条粮道街。 左文襄祠园(清) 左宗棠祠,在湘春路与北正街交角处,由湖南学政徐棻上书奏准,国库拨银三千,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祠的后部即园林的所在,因位置偏西,故名西园。 祠虽为祭祀性建筑物,但可供人游览,所以祠内固然有专门的园,但除却专门的祠园外,整个祠内仍布置得像一座大花园。祠内有池塘,水面四亩有余,并有—湾活水注入,假山、石舫与池塘紧密相依。祠北是隆中别径,幽静雅丽,颇得时人赞赏。相传左氏生前曾有“小诸葛”之称,故置隆中别径一景,园内有花工管理园圃花事,树木蓊郁,花香四溢,是清末长沙三大祠园之一。民国之初,当局拟改左祠为“湖湘第一公园”,未果。1938年长沙大火,祠园不复旧观。
昔日长沙的私人园林 长沙的园林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城东有定王台,城西有贾谊宅。五代楚王马殷的会春园规模更大,今湘春路到开福寺都是它的故址。唐代文人刘蜕的蜕园(今周南女中),明朝吉王府的花园(今明月池、紫荆街一带),也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私人园林。 私人住宅园林盛行于清末咸丰、同治以后,如柑子园的芋园(今浏正街小学一角),育婴街的怡园(今长沙盆堂旁边),化龙池的康庄(今康庄巷一带),肇嘉坪的宛园(今补拙里一带),小吴门之浩园(今局关祠十四中校址),北门口左宗棠的卧龙小径(后改为左文襄公祠,今工人文化官所在地)等,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花园。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官绅家道衰落,其子孙或分割地皮,出卖与人,或将园林转租他人经营花圃、酒家等业务。如黄泥街清提督湘乡陈湜的一处私人花园,变成了永香花圃(今双鸿里一带),走马楼的曲园,育婴街的怡园,小瀛洲丰仁里的瀛园,分别成了大酒馆、大戏院、动物园。 清末到抗战前夕,长沙还有两处较大的私人园林,一是巨商朱雨田晚年颐养之所,东郊湖迹渡附近的朱家花园,二是省主席何键在东郊修建的容园。这些园林,均对外开放。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4 16:22 , Processed in 0.1357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