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三湘城访古

2014-4-4 08: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13|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漫话定王台

    长沙市东区(今芙蓉区)浏正街附近有一条洁净的街道,叫作定王台。

    定王台在浏阳门内,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所建。刘发有两位母亲,一位是程姬,一位是唐姬,在他被分封到长沙后,两位母亲相继去世,为了悼念她们,特地在长沙城东龙伏山高地建筑一台,遥望她们的坟墓,以表他的哀思。

程姬和唐姬的坟墓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无法查考。有的说程姬和唐姬葬在长沙,有的说不在长沙,众说纷纭。但据《明统志》记载:“汉双女墓在长沙县,即汉长沙定王葬程、唐二姬处。”宋本《寰宇记》记载:“双女墓即汉长沙王葬程、唐二姬之冢,坟高七尺,在长沙县侧。”古时传说,定王为了修建程姬、唐姬的坟墓,特地派人去长安,将长安之土远道运来长沙,筑成一高台。当然这仅是传说,以情理而言,不可能迢迢万里运土来长沙。但定王分封长沙后,自嫌疆小国贫,留恋长安却可能有的。筑台遥望,也合乎情理。真西山诗云:“定王百尺楼,长安万里目。昔人思亲心,山川讵能局。”

后来台废,仅留下高高的土堆,人们将这里叫作定王冈。在冈前建了一座庙,称为定王庙。到宋朝时庙又圮废,乃在这里改建长沙学宫,崇祀孔子。虽然没有台了,但唐、宋以来,怀古的诗人词客,仍然称这里为定王台。南宋朱晦庵、张南轩,均写有定王台诗。朱晦庵的诗写道:

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祗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朱晦庵的诗中有“空台”二字,在宋学宫中有周、朱、张、苑配享牌位,可见学宫的建立应该在朱晦庵、张南轩之后。

到了元朝初年,长沙学宫迁移,原学宫的旧址又成了廉访司。元朝许有壬诗云:“荒台蔓草凝清露,犹是思亲泪不干。”明朝刘象贤在过长沙祠遗址诗中云:“如何掉荒邱,寒云凄薜荔。”清朝赵宁也有寻定王台故地诗,可见元明以后,定王台已逐渐成为荒丘了。

到了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辟基址。嘉庆十九年(1814年),湘潭周廷茂等倡议重修,将四周砌石,堆土增高,一时栋宇辉煌,气象万千。清道光年间定王台归长沙府学宫管理,以后又逐渐荒芜。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粮道夏献云又捐资修复,遂成为觞咏之地。清朝末年改作图书馆,台的左面有蓼园,是定王修建的有名园林,也划入图书馆。蓼园的房屋经过修葺和改建,成为图书馆的阅览室,后因读者较少,加以当时政府没有专款来支持图书馆,房屋逐渐破烂不堪,只得停办,仅留下夏献云书刻的“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带江千里瞰郭万家”的石联。

 

凤凰台

    长沙市天心阁附近,有一条街道名叫凤凰台。古代此处地势隆起,可以俯瞰全城。明英宗第七子吉王,为了凤凰公主登临远眺,曾征用大批民伕,花费很多钱财,修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高台,取名凤凰台。当时,这里珠帘翠幔,宝马香车,确有一番盛景。

    清初,凤凰台因年久失修逐渐毁坏。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某藩司为亲祈福,又在此处修建了报慈寺。乾隆和道光年间,都曾加以修葺,凤凰台仍可供人登临游览。咸丰年间,报慈寺附近设厂铸炮,不慎失火,发生爆炸,报慈寺和凤凰台残部均被毁。后来经丹岩和尚募化,报慈寺被重修起来。至清末,报慈寺被划归学宫。

    辛亥革命后,报慈寺稍经改造,成了培德女校的教室和寝室,寺周围的园土也修建了民房。这样,这里只剩下寺前面一段街道,叫作凤凰台了。

 

“平地一声雷”和雷井

    “平地一声雷”是东区范围内一条用麻石铺成的小街,全长百余米,路面由西向东,坡度逐渐增大。这个具有旧城区特点的街道,拆除前仍保存着一处千年古迹——“雷井”。“平地一声雷”的名称,就与这口古井有关。

    从外表上看,雷井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站在井口往下看,古井四周宽敞,壁有蜂窝孔洞,古井深不见底,使人神秘莫测。据1934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中记载:传说很久以前,这口井突然发出一声闷雷似的巨响,井壁震塌,泉水断流。当时,人们好奇地往井内一看,只见四周凸凹,怪石嶙峋,朝井里投下一块石头,即刻传出一阵嗡嗡的回音。从此,人们便称这口井为“雷井”,“平地一声雷”也因此得名。

    其实,“雷井”的出现,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是由地下水的机械潜蚀作用引起的。由于井下周围的地质结构,地下水经过长期不断汲取和补给,逐渐把井壁周围腐蚀出许多微孔,日积月累,变成空洞。当受到外力作用,井壁承受不了,便突然崩塌。崩塌时,土石挤压井内的空气,再加里面空旷,回音大,便发出雷一般的声响。

 

贾谊祠

    贾谊祠坐落在西区太平街的太傅里内,是汉朝著名文学家贾谊的故宅,又名贾太傅祠。

    贾谊,河南洛阳人,18岁时就成了有学问的博士,并向汉文帝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的主张,汉文帝没有采纳,大臣们也都排斥他。这样,贾谊被贬到长沙当上了长沙王太傅。贾谊在长沙住了3年,每天只是写诗作赋消愁。他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屈原的遭遇来比喻自己。他不适应长沙潮湿的气候,也为一种类似猫头鹰的  鸟飞入他寂寞凄凉的寒舍而感叹。那时,长沙民俗认为:  鸟落屋,主人遭灾,贾谊触景生情,写了一篇《  鸟赋》,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不与世俗妥协的情感。

贾谊离开长沙之后,当地的人还是记着这位出色的文学家。到长沙来的迁客骚人也常到此游览,看看风景,写写诗词,抒发伤感之情。但是,天长日久,到贾谊故宅来的人慢慢少了,贾谊故宅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然而,反映贾谊与屈原一样命运的诗赋却广为流传。

到了明朝,长沙知府钱澍,找到了贾谊古井,才知道贾谊故宅坐落的地方。但那时候,贾谊故宅已为兵营所占,钱澍就募款赎回,修了贾太傅祠,塑了贾谊像,并请人作了碑记。从此,贾谊故宅才免于毁灭。后来,有人在贾谊祠增置屈原像,将贾谊祠改为屈贾祠。

到了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另外建了屈原祠,这里仍作贾谊祠,又在贾谊祠内建了湘清别墅,内有怀忠书屋,书屋上为忠雅楼,再上有大观楼。在楼上,可以眺望岳麓山和湘江。内进还有小沧浪馆,寻秋草堂、佩秋亭,还建了石山、水池,环境幽雅,景色秀丽,成了人们游览的地方。

    在贾谊祠里,最著名的还是贾谊井。多少年来,都是因为有了贾谊井作标志,人们才寻找到贾谊祠。《水经注》记载说,贾谊井是贾谊贬居长沙时建的,井极小而深,上小下大,形状像壶,韩愈曾为贾谊井写了首诗,诗云:

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

寒泉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时。

韩愈笔下,贾谊井的“寒泉”是多么吸引过路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寻访贾谊祠时,也曾给贾谊井留下了“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的诗句。以前在贾谊井旁,还有一个“长怀亭”,它的名字的来由,就是取杜甫的这句诗意。

    据说,贾谊祠内原来有几株柑子树,系贾谊手栽,到清朝时已经没有一棵了。后来有人又在贾祠内的“佩秋亭”前面种了两棵柑子树,借以寄托对贾谊的怀念,大学者王闿运并作了一篇《柑颂》。

    随着历史的变迁,贾谊祠在岁月的流逝中时沉时浮。清朝康熙年间,曾由贾谊的后人贾仲儒经管贾谊祠。那时,贾谊祠内香火不断,书声不绝。清光绪年间粮道夏献云主持大修,并增建清湘别墅、怀忠书屋、古雅楼、寻秋草堂等园林建筑,一度享有“园林池馆之胜”美誉。到了民国时期,当局将贾谊祠收作公产,对历史文物不加保护,贾谊祠日渐衰败。“文夕大火”后,人们来到贾谊祠,再也看不到楼台亭阁了,只剩下祠屋一间。

 

熊湘阁

    熊湘阁在长沙市西区(今属天心区)的路边井。相传周成王时,封熊绎为楚国君,是楚国的开国之主。因追念他而取名“熊湘”。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李芾担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他到长沙上任未久,就被元军包围,大年除夕,全家在熊湘阁壮烈殉难。

    李芾,字叔章,衡山人。为人刚直不阿,办事公正。他在祁阳、永州、湘潭等地做官时,即有名声。德祐元年七月,李芾就任长沙时,元朝大将阿里海牙率领数万大军南下,长沙城内守军不多,为了保卫城池,李芾临时招募兵丁不到3000人。九月,长沙城被元军围困、李芾身先士卒,与诸将分兵死守,城内百姓自动前来助战。围城日久,矢尽粮绝,李芾令百姓集羽扇造箭,抓鼠雀充饥。有将士受伤,李芾亲自前去慰问,天天以忠义勉励将士。元兵派人前来招降,许以高官厚禄,李芾杀来人以示坚贞。死守3个多月,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城池危在旦夕。长沙人尹谷,授官衡州,因元兵所阻,不能上任,与李芾一道守城。听到元兵已经登城的消息,积薪扃户,全家老小坐在一起,举火自焚,葬身火海。李芾得知,感叹不已,以酒祭奠,叹道:“尹谷是好男儿,先我就义了。”

这天正是大年除夕,李芾手书“尽忠”二字示众,决心与长沙共存亡。当夜,李芾命部将沈忠去杀死他全家众人。沈忠无奈,只得将李芾全家19人用酒灌醉,然后杀之,李芾也从容就戮。沈忠放火焚烧熊湘阁,回家杀了自己的妻子,自己也自刎而亡。消息传出后,全城官兵百姓不少杀身殉国。当时,在岳麓书院读书的几百学生,大部分均与李芾协力战守,以身殉国。相传“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明陶汝鼐有诗:

熊湘高阁不可迹,罗雀掘鼠作除夕。

熊湘高阁不可下,焚玉燔珠作除夜。

              作除夜,悲何极。

三家举火千烟熄,旦日长沙比寒食。

    到了明代,郡守钱澍就阁址建祠,祀李忠节公(芾)。明末为兵所毁,僧人因故址建福佑庵。清康熙时,赵申乔重建李刘二忠祠。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6:36 , Processed in 0.0984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