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典球营救杨开慧一家 曹典球(1877—1960),长沙县人。曹先生早年参加了戊戌维新运动,后又参加北伐战争,积极投身革命。26岁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为湖南近代教育创始人之一。曾历任长沙市市政厅厅长、省教育司司长、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秘书长、省教育厅厅长、省政府代主席、湖南大学校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先生又先后担任了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等职务。 1930年,湖南省政府聘曹典球先生为湖南大学校长。上任之后,正逢杨开慧被捕。曹先生获悉后,非常愤慨,多次找当时省政府主席何键,并亲自写信,希望不要对杨开慧下毒手。何键对曹先生十分敬重,但出于他的反动本性,最终还是将杨开慧杀害了。曹先生闻讯后,大骂何键丧失人性。 何键不但惨无人道地杀害了杨开慧,还下令捕杀杨开智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当时,杨开智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都在板仓农村,曹典球先生得知此情报后,连夜派人赶赴板仓,将他们接至家中,并将杨开智安排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但何键仍不放松,派人进驻湖大,四处搜捕。一天上午,特务包抄图书馆,杨开智立刻跑去找曹先生,当时曹先生正在上课,他随机应变,将杨开智掩藏在讲台底下。等追捕的人窜到教室时,曹先生正安详地讲着课。特务欲搜查教室,曹先生义正词严地说:“这是课堂,不许胡来?选”鉴于曹先生的威望和职位,特务只得悻悻而去。 事后,曹先生知道此地不是他们的久留之地,遂拿出200块大洋,租一条船,巧妙地将杨开智和岸英、岸青送抵武汉,他们才免于被害。 曹典球先生之所以竭力营救杨开慧一家,一方面是出于正义感和同情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与杨开慧之父杨昌济先生交往甚深。曹先生和杨昌济先生一同参加过戊戌维新。后来曹先生还写过《杨昌济先生传》,对杨昌济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50年,杨开智和毛岸英从北京回湖南,专程拜望了曹典球先生并深致谢意。毛泽东对曹先生也十分敬重。1959年6月回湘时,还特别宴请了曹先生及程潜、唐生智、李淑一等人。并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龙璋与丁文江 在南岳半山亭下,约一箭之遥,汽车大道一个急转弯,就在那转弯之处有一座石头砌的亭子,石顶石柱,石栏石椅,它就是为纪念龙璋先生而盖的“烈光亭”。现在石亭依然,而亭中记载龙璋革命事迹的石碑及亭畔地质学家丁文江哭龙璋的诗碑,却于“文革”中毁去。说起这座诗碑,它还有一段来历。清朝光绪年间,龙璋在江苏泰兴任知县。泰兴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故乡。丁当时只有15岁,文章却写得很好,龙璋听说,就将他唤到衙门里来单独考试。龙璋出了一个题目:《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丁年纪虽小,却笔下千言。龙璋极为赏识,破格取他为秀才。并劝说丁的父母送他出洋留学,当他家钱不够时,龙璋又出钱资助他,并托付亲戚与他一道出国,以便一路照顾。 龙璋对丁文江无微不至的关怀,丁极为感激。后来丁从欧洲回国,尚未回故乡,特绕道湖南,坐小火轮到长沙看望龙璋。这时正当辛亥革命前夕,龙璋是湖南同盟会领导人之一,革命工作极忙,但仍抽空与丁长谈,勉励他学成本事,为国效力。 1935年,丁文江率领一批地质工作者来湖南勘测。这时,龙璋已逝世17年。当丁来到南岳半山亭时,看到了为纪念龙璋先生而建的烈光亭,他痛哭流涕,向同来的地质工作者追述龙璋赏识他、帮助他的往事,心情极为伤感,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他又写了两首怀念诗,当时曾在很多报纸、杂志上发表。丁不久因煤气中毒而去世,后来这两首诗被刻碑竖于烈光亭侧,这两首诗是: 十五初来拜我师,为文试论西南夷。 半生走遍滇黔路,暗示当年不自知。
海外归来初入湘,长沙拜竭再登堂。 回头廿五年前事,天柱峰前泪满腔。 现在此诗碑虽已被毁,但南岳的烈光亭与岳麓山的丁文江墓遥遥相对,他二人泉下有知,亦当感到安慰。
司法界老前辈陈长簇 1949年前后,住在长沙北区佘家塘有位八旬老人,家中藏书很多,还经常到水陆洲天伦造纸厂去为省文物保管委员会收集、鉴定古旧书籍,为保存祖国传统文化,作出过不少贡献。他就是湖南司法界的老前辈陈长簇老先生。 陈长簇,字右钧,晚号讷翁,平江县人,1876年出生于平江栗山乡李梅村。先世以耕读为业,家有薄田。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但屡试不第。时值戊戌变法之后,湘中志士争渡东瀛,谋求维新救国之道。1905年,陈亦偕友留学日本,初入宏文学院普通科一年半毕业,复考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三年,又进入研究科一年半。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陈学成返国。湖南光复后,受命与湘乡陈尔锡、湘阴许逢时等人,筹创湖南高等及地方审判、检察各厅。陈长簇初任长沙审判厅庭长,旋任厅长。此乃湖南有两级法院之始。1913年,陈长簇调北京,任审判厅庭长之职。1922年调夏口(即汉口)地方审判厅厅长。武汉为华中重镇,讼狱纷繁,陈长簇听断公允,与同乡司法界之李茂(芾棠)、酆更(子卤)有平江“法曹三杰”之称。1925年鄂督王占元深忌司法独立,不便所为,欲以亲信取代陈职。陈据理力争,不为所动。1927年北伐军兴,陈离职返乡。1928年5月受命任湖南高等法院院长,创办第一模范监狱于长沙,颇为中外人士所称道。 1933年陈改任安徽省高等法院院长。1935年以母老迎养为由,仍请调回湖南任高等法院院长,任职至1945年,先后共15年余,颇有政声。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前夕,陈主持将高等法院迁至安化梅城镇,将第一监狱迁至安化蓝田,事事亲躬,搬迁工作有条不紊,不仅档案保存完整,且与当时陪都最高法院保持通邮未断,实非易事。抗战胜利之后,陈已年届古稀,坚请辞职,卜居长沙城北佘家塘,读书自娱。1949年,陈深感战祸苦民,与仇鳌、曹典球、左学谦等奔走呼吁,力促湖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省人民政府顾问、参事等职,襄助文物会工作,不惮辛劳。1960年2月,陈长簇因病逝世,终年84岁。骨灰葬南门外金盆岭墓园。 陈长簇平时寡言笑,自认木讷。少时在日本识孙中山、黄兴诸人,交往多为同盟会会员。但陈自审才非通变,不足以宏济艰难,始终未申请入会。梁启超创政闻社邀之参加,亦辞不就。后任职法院数十年,宦海浮沉,洁身自好,亦未加入国民党及任何政治团体。有人渭陈长簇是地地道道的无党派人士,实非虚语。陈无子,有女4人,均学成供职省外。 陈长簇有联题天心阁,感慨千古兴亡之事,流传甚广,联曰: 瞰城郭人民,禁不住兴亡感慨,定王安在,贾傅何之,说什么帝佐皇孙,片土空留千古迹; 问天心月色,照过了多少繁华,湘水南来,麓山西峙,莫辜负良辰美景,一樽消尽百年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4-3 11:49 , Processed in 0.0923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