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耆旧文存卷二民国烟云

2014-4-4 07: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56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李渔村 编篡|来自: 长沙野史类钞



毁家纾难的柳聘农

    1913年5月30日,在长沙《国民日报》上刊出了一则醒目的广告:《愿杀柳聘农先生者鉴》,这则广告,沉重地打击了袁世凯爪牙的嚣张气焰。

    柳聘农,名大任,又名杨谷,字聘农,也作病农,1882年(清光绪八年)出生于长沙东乡  梨斑竹塘一个大家庭,为东乡首富。他排行第八,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剪掉了辫子,经常身着洋服(学生装),因此,乡人戏呼他为“柳八洋人”。

    柳聘农的父亲柳靖阶,前清进士,官至武昌知府,因为审理一椿赖婚的案件,主观臆断逼得女方当堂剖腹,自明贞节身亡。柳靖阶因而畏罪吞金自杀。昔日东乡首富,也就日渐衰落。柳聘农自幼性格倔强,不随流俗。目睹国弱民贫,不愿躺在祖业上当公子哥儿,而是立志寻求改变黑暗现实的道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到长沙入胡元倓主办的经正学堂读书,得识黄兴、宋教仁等。1903年,以黄兴做30岁生日为名,在城西保甲局巷彭渊恂家里举行了秘密会议,参加的有柳聘农、翁巩、秦毓鎏、章士钊、刘揆一、胡瑛、柳继忠(聘农之侄),会上决定建立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选黄兴为会长。柳聘农旋去日本,留学体育专科学校。同行的还有他的族叔柳正祜(字音恒,亦作毓衡,曹伯闻的舅父)和侄儿柳继忠。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决定联络哥老会首领马福益,于11月间利用办“皇会”的机会举行起义。这年秋,柳聘农回国,到长沙中学任体育教员,以此掩护参与筹划起义的准备工作。他把家里的田产悉数变卖,充作华兴会革命经费。从这时起,他已经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华兴会的重要骨干。在华兴会中,他负责各地秘密机关的交通联系,经常冒着危险,奔走海内外。

    10月,华兴会起义的计划被保皇遗老王先谦的党羽刘作楫泄露。24日,湖南巡抚着令大肆搜捕,“甲辰长沙起义”就这样流产了。柳聘农与曹亚伯、宋教仁等乘间得脱,走避上海。12月4日,他又与宋教仁、胡瑛、龙毓峻、柳继忠等由上海东渡日本以徐图后举。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柳聘农是基本盟员之一,协助章太炎共同主持同盟会的喉舌《民报》。

    在主持《民报》的同时,柳聘农还与喻培伦、秋瑾、熊越山、黄树中、陶冶公、尹侗、王延祉、旷若谷、李刚、方君瑛、陈撷芳、林宗素、唐群英、蔡惠、吴木兰等参加了同盟会设在横滨的制造炸弹的机关,从一位俄国虚无党人那里学习制弹技术。

    这年12月4日,震撼清廷的“萍浏醴起义”爆发,海外革命党人纷纷回国响应,柳聘农也回到了长沙。这次起义在清政府残酷镇压下不久即告失败,党人刘道一英勇就义,柳聘农避走香港。接着,清吏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柳聘农与黄兴等被列名通缉。1907年3月(农历二月)《江苏督抚致军机处奏稿》中即有:“孙中山所设之会,分为三部:一造药、一筹款、一实行。所谓实行部者,以舍身暗杀为能。孙中山为三部总会长,未获之黄兴即黄轸为副会长。权道涵、段云与未获之湘人王延祉、柳聘农、黄赞亭、皖人金旭、陶茂宇等先后投入实行部……”又湖南巡抚岑春蓂在《查获革命党刘道一电》中也有”……遂与黄廑午、柳聘农及湖南人万飞鹏、广东人冯自由、湖北人刘家运、日栖人白浪滔天及不知姓名四五十人均入会革命……柳聘农与章炳麟同办《民报》以蛊惑人心”等语。这两处都把柳聘农和黄兴等一起作为重要案犯,可见柳聘农在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这年10月,孙中山指示党人先集中河内,准备在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事。柳聘农与田桐、何克夫、陈荆、谭剑英5人由香港乘船前往河内,船至海防时,被法国警方搜出他们随带的两箱军用钞票,因而被拘禁,后经预定接头人刘凤呜(岐山)多方设法营救,一个多月后被“驱逐出境”,折返香港。

    1908年,柳聘农由《民报》社选派,与胡国梁(化名王若愚)、陈方度、李燮和等先后去荷属南洋(今印度尼西亚)的邦甲岛中华学校任教,借以向华侨学生灌输反清革命思想,中华学校也就成了革命党人在南洋的一个重要据点。

    柳聘农这次去南洋,不意在他革命生涯中,铸成一次大错。由于受李燮和等人的影响,柳聘农加入了新组成的“光复会”,并列名于以陶成章、李燮和为首,陈方度、胡国梁、易本羲、何震生、王文庆等8人发表的所谓《孙文罪状》,公开挑起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后来经过黄兴、谭人凤、刘揆一联名写信给他们,逐条为孙中山辩诬,“以促南洋诸人之反省”,谭人凤又专函陶成章,劝他“顾全大局”。他们最终接受了这些诚挚的批评和劝告,还为同盟会募集了3万元捐款,并积极参加了随后举行的黄花冈之役的战斗,以实际行动改正了原来的错误。

    1911年2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柳聘农与李燮和、陈方度、胡国梁于2月28日由邦甲岛启程来到香港,由黄兴派遣与黄一欧、陈方度、胡国梁4人打入广州巡警教练所,作为发难时的内应。4人被录取后,积极在同学中进行反清宣传,同时利用巡警学员的合法身份作掩护,替设在广州的秘密机关运送枪支弹约,待机参加起义。

    4月27日,黄花冈起义爆发,在同情革命的所长夏寿华(益阳人)的默许下,他们飞奔小东营机关参加了这次为清廷敲响丧钟的悲壮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们又在夏寿华的帮助下,脱险到达香港。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柳聘农随黄兴于30日由海外抵达上海,又风尘仆仆于11月3日赶到武昌。黄兴临危受命,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柳聘农随同到汉阳前线任督战员。汉阳失守,他随黄兴到了上海,随又参加克服南京的战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柳聘农任大总统府机要秘书。

“二次革命”期间,柳聘农回到长沙,与刘崧衡等人发起组织“湖南公民联合会”,开展反袁斗争。5月15日在教育会坪召开万人参加的“群众临时大会”,柳聘农领衔发表宣言,公开指斥袁世凯“违背约法、破坏共和”、“虎视狼饕,势必捐掷全国头颅换来之民国,以遂其帝制自专之野心不止”(《国民日报》1913年5月23日《湖南公民联合会广告》)。因此,袁世凯在湖南的鹰犬爪牙,对他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5月17日晚间在柳聘农住宅旁边投掷烈性炸弹;次日,柳聘农丝毫不为所动,还将住宅大门昼夜敞开,以示斗争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本文开头所述那则广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对袁氏爪牙的反击。广告中声明柳聘农自华兴会以来“矢心光复旧物,不避斧锯刀山。革命功成,引身恬退,死生二字,早置度外。”表示为了维护“约法”,不畏任何牺牲。一时社会上下轰动,反袁空气极为高涨,弄得省长谭延闿如坐针毡,惶惶然进退失据,不得不于7月17日言不由衷地宣布湖南独立。

    8月13日,谭延闿见“二次革命”失败已成定局,这位“水晶球”立即滚向袁世凯一方,宣布取消独立。他为了拉拢和羁縻柳聘农,曾请他去任民政司长。柳聘农羞与为伍,拂袖而去上海。1916年10月31日,伟大的民主革命家黄兴病逝,柳聘农列名孙中山、宫崎寅藏、谭人凤、朱执信、胡汉民等23人的《黄花冈同人祭黄兴文》,对这位生死与共的战友,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怀念。

    黄兴逝世以后,柳聘农失去了一个最了解他的人。原来的一些同志,有的夤缘机遇,飞黄腾达成了新贵;有的游离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朝秦暮楚。这与他那不骛声华、睥睨权贵的性格自然格格不入。从此他被人们逐渐由冷落而淡忘,成为一个冷眼旁观者而无所作为。他穷愁潦倒,满腹牢骚,常常使酒骂座,旁若无人。抗日战争期间,他于1942年辗转到了重庆,却找不到工作,只得栖身于外甥龙毓峻家里。后来龙毓峻将他引见给时任国民党史编纂委员会(简称“党史会”)主任的张继,才谋得一个“采访”的闲职。1946年随党史会“还都”南京,1948年7月25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南京党史会宿舍,终年67岁。这位毕生追随黄兴、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在民主革命时期几乎无役不从的革命家,就这样惨淡地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多面人叶德辉

    许多人有二重人格,但像叶德辉这样极端矛盾的人,却还少有。一方面,他是学者、藏书家、出版家,对中国古籍的校勘、整理颇有贡献;另一方面,他是长沙一霸,囤积居奇,武断乡里,反对革命,劣迹昭著,终于因此丧命。

    叶德辉字奂彬,号直山,又号郋园。面麻,故人称叶麻子。原籍苏州,父辈迁至湖南,以贩卖水果起家,先开染坊、槽坊,以后又经营茶叶、百货、钱庄,积资累万,成为长沙巨富。叶德辉生于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相当于一个科员,月俸只有7两银子,不久便告假回到长沙。当时湖南士绅的领袖是王先谦(1840—19l7),他是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任过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回湘后主讲岳麓书院,巡抚都得敬他三分。叶德辉中举时,房师(即推荐其试卷的考官)是王的学生,于是叶即尊称王为太老师,常到王的府中,甚得王的赏识。因此,官府对叶也十分倚重,成了清末湖南豪绅中的智多星。

    戊戌变法,湖南开风气之先,学政江标于1897年首创《湘学报》,邀唐才常主编,鼓吹康梁之学。不久,谭嗣同回湘,邀梁启超来主讲时务学堂,创南学会,办《湘报》,这些都得到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和新任学政徐仁铸的支持。王先谦、叶德辉等起初也曾表示赞助,实际上是想由他们把持,创几个公司,借新政之名,饱私人之欲。哪知风气一开,如野火燎原,势不可当。他们就翻过脸来,鼓动各地以八股为命的士子,群起而攻之,说康梁是“毁教灭神,无父无君”。叶德辉写了许多文章,批驳康梁的著作,坚决维护君主专制。又假借苏舆(王先谦的门生)的名义,把这些文章及当时有关的文件编成一部《翼教丛编》。此书一出,保守派齐声叫好,叶德辉之名“乃大震于天下”。直到晚年,他还自认为这是平生最得意之举。1900年自立军起义失败,两湖志士被杀者数百人,叶德辉却奉湖南巡抚俞廉三之命,编成《觉迷要录》4卷,前三卷分别为谕旨、奏折公牍、时论,第四卷则为“康梁劣迹”。叶德辉对于清王朝真可说是忠心耿耿了。

    宣统二年(1910年),湖南水灾严重,豪绅奸商,乘机囤积谷米,仅叶德辉囤谷即达万石,以至米价飞涨。饥民黄某,以挑卖河水为生,终日所得,不够买一升米,合家四口投水自杀。市民抗议,反遭镇压,一时群情激愤,放火烧了巡抚衙门、长沙税关以及教堂、洋行。事后,王先谦、叶德辉等电请清廷更换巡抚,并主张停办铁路、学堂等新政。但清廷为了平抚民愤,巩固统治,在撤换巡抚的同时,也惩罚了这般豪绅:王先谦降五级,叶德辉革去功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尽管如此,叶德辉还是感激皇恩,仇恨革命。1912年10月,黄兴乘兵舰回长沙,泊小西门码头,经坡子街进城,群众夹道欢迎,并将小西门改名黄兴门,坡子街改名黄兴街。叶德辉在黄兴离湘之后,竟鼓动地痞流氓,大闹坡子街,摘下黄兴街路牌,并撰《坡子街复兴记》一文,对黄兴大肆诋毁。警局将他逮捕,但因谭延闿暗中庇护,豪绅聚众强求保释,叶德辉终被释放回家,逃至上海避风。不久,他又为袁世凯复辟效劳。

    叶德辉在长沙称霸数十年,向有“惯痞”之称。1913年,他与某女校为房产事闹纠纷,曾在当时的《长沙日报》上大登启事,开头便说“鄙人自幼生长坡子街,祖遗商号叶公和,生聚于此者四世。前清光宣两朝,即为本街之总理。遇有街团公里,经众议定,向由叶公和偕同新旧值年,领衔对付,不自今日始也。”这是摆他家庭的威风。启事中又说:“鄙人惯痞,惯自前清。少年薄德,终日花天酒地,自命为护花司令,亦长为檀越主。”坡子街本是钱庄集中之地,有火宫庙,既盛香火,又有艺人说书,摊贩群集。附近的樊西巷,更如北京之八大胡同。叶德辉以“护花司令”自命,又“长为檀越主”,实际是把樊西巷和火宫殿都霸在他名下了。他还喜好男色,竟至逼得湘剧艺人言道商自杀。

    但在另一方面,这个“惯痞”又是个书迷。他酷爱藏书、校书、刻书。他家“上下三四世,南北三十年”,所藏古籍约20万卷以上,有许多是孤本善本,还有若干宋本在内。他曾说:“读书种子不绝,则余藏书一日不散。”他曾手订《藏书十约》,包括购置、鉴别、装潢、陈列、抄补、传录、校勘、题跋、收藏、印记,对于藏书应注意之事都讲到了,并且有其独到之见,可以说是图书馆学的雏形。他以校勘古籍为乐事,认为“厥善有八”,如:“有功古人,津逮后学,奇文独赏,疑窦忽开”;“典制名物,记问日增,类事撰文,俯拾即是”;“校书日多,源流益习,出门采访,如马识途”,等等,都是切身的体会。他从光绪十八年(1892年)起,年年刻书,少数是他自己的著作,绝大部分是古籍,共100多种,以《元朝秘史》一书,校勘最精,价值最大。还有些是辑佚,有些是孤本,有些是四库所未收,包括棋谱、鼓词、佛经,甚至有关性学的书。

    叶德辉以藏书、校书、刻书为乐,因此对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都颇有贡献。他的《观古堂藏书目》,虽然未能跳出《四库全书》的大框框,但也有一些改进,如把“谱系”、“金石”都列入史部,而“金石”一类又分列若干史目,即属创见。《郋园主读书志》汇集了他收藏各书的题跋,每书均详列其版本源流及缮刻之异同,对于鉴别古籍版本,颇有参考价值。尤其是《书林清话》一书,以笔记体裁,叙述唐宋以来刻板、活板、套色各种印刷方法的创始和传播,以及历代刻书的人物、机构、规格、材料、工价、装订、鉴别、保存和著名刻本的掌故,实为中国第一部较有系统的出版史,其中颇有他独到的见解。如历来都以为我国刻书始于五代的冯道,经他考证,在唐朝晚年已有人刻印白居易的诗集出售,因此至迟在公元825年中国即有木版刻书,比冯道建议刻印儒家经曲(932年)要早一个世纪。又如北宋的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这是印刷史上一大发明,但胶泥刻本与木刻本究竟有何区别,前人都未注意。叶德辉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把北宋胶泥活印本《韦苏州集》与其他版本比较,指出其特点是“字画横竖波磔皆有齿痕,盖由胶泥锻字,不如梨枣受刀之快也。”因此,这部书为近代学者所推重,梁启超曾将其列入《国学入门书要目》。

    叶德辉既以藏书、校书、刻书为乐,如果晚年能够专心于此,本是可以得到善终的。但他已经霸道惯了,对于新学和革命,更是极端仇恨。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勃兴,叶德辉竟撰一副对联咒骂农会:“农运宏开,稻粱菽麦黍稷,一般杂种;会场扩大,马牛羊鸡犬豕,六畜成群。”横披:“斌尖卡傀”,骂农会干部是“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不人不鬼”。因此激怒革命群众,4月14日被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召开大会处死,死年63岁。叶德辉死后,章太炎曾有联挽之:

死有重于生,槁项何如兵解烈;

狂克念作圣,百年争此刹那心。

后来叶葬于苏州叶氏公山,墓前刻其诗句:“九死光头来去惯,一生箕口是非多。”

 

张敬尧一门七帅

    张敬尧(1880—1933),字勋臣,安徽霍丘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18年3月,北京政府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省长。按当时的习惯,统辖两三个省以上的军事首领才有资格称“帅”,统辖更多的省份以至全国军事大权的才有资格称“大帅”。张敬尧只是一个省的督军,他却命左右、部属称他为“大帅”。他既然自称“大帅”,也就妄称他二弟张敬舜为“二帅”,三弟张敬禹为“三帅”,四弟张敬汤为“四帅”。更为可笑的是,连他妹妹也称“姑帅”,母舅到了长沙又称“舅帅”。张的妹妹“姑帅”原已许配给一个姓杨的官僚之子为妻。张敬尧有个义子毛思忠,改名叫张继,年仅10多岁,长相还好,“姑帅”就和他姘居,并要“大帅”给他一个团长,于是人皆呼之为“少帅”。这便是张氏一门“七帅”的由来。“姑帅”不久便和杨姓丈夫脱离关系,“少帅”恢复毛姓,二人正式结婚了。当时长沙有首歌谣讽刺张敬尧说:

    儿作妹婿,妹充儿媳;一门七帅,不如狗屎。

    这些“帅”们,仗着督军权势,骄奢淫逸,狂嫖滥赌,贩烟吸毒,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张敬尧有3个老婆,大的叫胖太太,次的叫瘦太太,第三个原是他的使女,名大洪,便称洪太太,都是贪贿敛财的“抓钱手”。张在湖南除了纵兵劫掠之外,又开设“裕湘银行”,发行害民的“惠民奖券”,又兼湖田督办,盗卖滨湖垸田,镇压学生运动,勾结帝国主义,大肆搜刮民财。张敬尧在湘期间,人民恨之入骨,有歌谣讽刺说:

    尧舜禹汤,男盗女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1920年6月,在驱张运动中,这个混世魔王终于被驱逐出境。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9:43 , Processed in 0.0983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