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区各街镇历史文化概况 陈先枢 整理
根据2017年5月新区官网显示,湘江新区规划范围涵盖长沙市岳麓区全境,高新区全境(含代管的岳麓区麓谷街道、望城区雷锋街道),望城区白箬铺镇、乌山街道、高塘岭街道、白沙洲街道、大泽湖街道、月亮岛街道、金山桥街道、黄金园街道等8个街镇,宁乡市玉潭镇、夏铎铺镇、金洲镇、历经铺街道、城郊街道等5个主要街镇,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一、岳麓区 主要历史文化景点 岳麓山 屈子祠 岳麓书院 爱晚亭 禹王碑 忠烈祠 七十三军墓 麓山寺 云麓宫 橘子洲 新民学会旧址 萧劲光故居 谷山森林公园 梅溪湖 咸嘉湖(西湖公园) 洋湖湿地公园 泉水湖 三石戍城(北津城) 溁湾老街 曾国藩墓 黄兴墓 蔡锷墓 汉长沙王陵等 主要街镇历史文化概况 溁湾镇 溁湾镇,古称溁湾市,今属岳麓区望月湖街道。明《一统志》云:“在善化县西五里,湘江西岸。”溁湾镇古为集市,东起湘江老码头,过溁湾桥,西至原西湖渔场。镇因水名,今包括溁湾路和溁湾桥路(白沙液街)等街巷。据《岳麓志》:“溁湾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来,曲折数十里为溁湾港,可通舟。滨江三里穿孔,道绕溁湾市北以出,将入大江。” 溁,旧志中作“瀠”,溁湾即“瀠回的港湾”之意。由于溁湾镇为长沙至贵州古驿道的首站,又紧邻湘江码头,在湘江未建大桥之前,是长沙城湘江两岸的主要渡口,系湘中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因此自古为商业繁华之地。清末以后,溁湾镇为长沙河西的商业中心。民国时长沙汽车西站位于此。先后有谦善药局、白沙酒厂等著名商家。民国元老、有诗坛“打虎将”之称的程潜于1935年作有《偕友游岳麓山过溁湾市》诗。 溁湾镇的古迹有兴化寺、关圣庙和溁湾桥等。 兴化寺始建于唐景福年间(892—893)。清康熙《岳麓志》载:“兴化寺在玉屏山下溁湾市孔道旁。”宋《景德传灯录》载,北宋慈明禅师曾住持潭州兴化寺,其曰:“慈明住兴化时,只见兴化家风迎来送去,门连城市,车马骈填,渔唱潇湘,猿啼岳麓,丝竹歌谣时时入耳。” 清光绪年间,兴化寺尚在。清陈运溶纂《湘城访古录》载:“近年雪昭禅师来自荆南,偶然翦棘,遂成精庐。”兴化寺毁于何时,无考。 关圣庙始建于明代,位于溁湾桥西头。民国时出版的《岳麓小志》载“关圣庙在溁湾镇”,说明民国时庙尚在。明长沙籍陕甘总督黄宝撰《重修溁湾桥关壮缪侯庙碑》云:“余高大父侍郎公自豫章致政归,建侯庙于湘江之西溁湾市,规制粗讫,铙鼓、鱼螺、钟磬之属靡不具备。” 溁湾桥为明嘉靖元年(1522)吉简王所建,横跨溁湾港水。桥为二孔石拱桥,桥下即溁湾港水,港的对岸即是溁湾镇老街。上世纪70年代以后,溁湾港水逐渐淤塞,溁湾桥亦不存。 天顶 天顶乡,今为街道建制,名天顶街道,位于今岳麓区西部,东与望岳乡接壤,西邻东方红镇及望城区的雷锋镇,南临岳麓山后山,北抵望城区黄金园。天顶地形为山冈丘陵区和湖田水网区各占50%。境内最高点尖山,海拔虽仅240.2米,但山峰平地突起,有“顶天立地”之势,故称“天顶”。 天顶古属善化县。境内七里营为陈姓大族的聚居之地,其代表人物为清末史志学家陈运溶,陈运溶自称“善化七里营陈氏”。 七里营即今天顶街道清水村的古名。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在善化县西十五里谷山右,旧称七里园。”七里园当为七里营之误,《湘城访古录》案:“相传宋德祐元年(1275)元兵围攻潭州,连营七里,故有是称。”陈运溶(1858 —1918),字子安,号芸畦,在此筑“颍川堂”,堂联云:“太丘德望;颍水渊源。” 陈运溶晚年居长沙赵家坪(今肇嘉坪),毕生致力于湖湘方志、地理佚书的搜集整理,所著、所辑图书计有《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麓山精舍丛书》《灵麓山人诗集》《逸庐文集》等,对保留长沙历史典籍,弘扬长沙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雨敞坪 雨敞坪镇位于今岳麓区西部边陲(原属望城县),东北有白鹤山,界莲花、白箬铺镇;南有金盆山、神仙岭,界宁乡杨林桥乡;西有嵇珈山与宁乡县西冲山分水;北有杨梅山,与白箬铺镇为界。 相传雨敞坪旧有一块较大的荒草坪,中间一条黄泥大路,是麻田和嵇山人去宁乡县城的必经之道,大路旁搭建一敞棚,一冯姓老人在此编织草鞋,并备有茶水供过路人喝茶、避雨,过路人喝茶、买草鞋,老人经常不收钱,老人辞世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将此地叫雨敞坪。1958年修筑的惊袁公路和雨九公路在此成“丁”字形汇合。一条平坦的公路,自长宁线上的惊马桥分支南来从此穿过,又折向西冲山、花明楼等地,东自莲花桥的公路经桐木、麻田入嵇山亦交汇于此。人来车往,络绎不绝。 雨敞坪旧时民间庙宇甚多,以位于福胜村的天元庙最为有名。天元庙祭祀明永乐年间当地名医吴天元。吴茅山得道,行医济世,传其坟堆上黄泥能治疗疮。天元庙联云:“庙内神丹,能与苍生医百病;坟堆芳草,不知治愈几多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竹木漫山遍野,茶叶比比皆是,石灰石矿蕴藏丰富,麻田磷矿曾闻名国内外。泉水湖湖岸九曲十八弯,峰回路转,湖光山色,苍松翠柏,鸟语花香,环湖人烟稀少,如一片原始净土。今规划为长沙市森林公园。 莲花桥 莲花镇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南部(原属望城县),东临岳麓区含浦镇,南界宁乡县道林镇、湘潭县响塘乡,西毗岳麓区雨敞坪镇,北接望城区白箬铺镇、雷锋街道。集镇以桥为名。相传古堪舆先生杨觉宾云游至此,见一桥边满是莲花,风水非凡,视为宝地,遂名莲花桥。境内还有莲花塘、荷花塘、荷叶坝、藕塘湾等地名,均与莲花有关。 镇内多板岩、硅石和灰岩,地表起伏如波,低山、丘陵、冈地、溪谷交错回环。以甑皮垅、虎形山、啸天狮为轴,众峰簇拥,绿波中呈现多彩基岩、浑圆峰顶,如莲瓣盛开,泛浪10多里,壮观非凡,原叫五峰山,今名莲花山。 莲花镇曾寺庙云集,原望城五大佛寺,莲花占其二,即华林寺、云盖寺。今存六合寺,位于与白箬铺镇交界的龙洞村,大佛殿联云:“设净土教,度有缘人,同登彼岸;驾般若舟,建菩提寺,齐赴莲台。” 六合寺附近原有“点雨三河”古亭台,刻“寸心弥六合,点雨注三江”古联,指峰巅之水分别流入靳江河、梅溪河、八曲河。莲花镇古迹还有始建于宋代的高陵桥,及曾家桥、廖家桥、朗公庙、小洞庙、清代石灰窑、采石场遗址、沙坪大屋、衡阳石鼓书院山长张少衡墓等。 含浦 含浦镇今为街道建制,名含浦街道,位于今岳麓区西部,东抵坪塘镇,西接莲花镇,南毗湘潭县,北抵岳麓山。含浦镇原属于九江乡、学士乡和洋湖乡地域。1995年撤区并乡时学士乡并入九江乡。1998年撤乡建镇,镇名在九江和学士两者之间难以决断时,采纳村民以境内原含浦庵命名的建议,遂名含浦镇。含浦庵位于含浦山顶,据清光绪《善化县志》及清光绪修庙捐款功德碑记载,含浦庵古名通润寺,明清以来为长沙河西六都著名古刹。庵分前后殿,木柱结构,前殿中心有菩萨三尊,宝相庄严,十分雄伟。 九江、学士均为老地名。 九江原为庙名。相传明初,江西九江人迁来落业,发迹后,建一庙宇,曰“九江庙”,寄怀古思乡之情。几经沧桑,神庙早毁。九江庙位于靳江河中游之北岸,临江曾有一小街,居民数十户,店铺十余家。又盛产石灰,量多质好,历史悠久,名驰三湘,更兼靳江河东出湘江,水运方便,乡间大道南达坪塘,故九江庙地盘虽小,也成闹市。 学士原为桥名。关于学士桥的传说有多种。一说为明代成化年间左春坊大学士张昇从江西迁此地,捐款建桥,遂名学士桥。另说清朝长沙知府刘学士拜访湖南巡抚刘崐中丞,经过靳江河,见小桥已坏,不能行走,遂捐款修建一座新桥,百姓名之为“学士桥”。久传名声远著,成了集镇之名。这一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此地确与刘崐关系紧密。刘崐墓即位于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201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墓冢、墓围、墓碑及神道石刻等虽已破败,但仍可观。墓冢与墓围均由巨大的麻石雕砌而成。墓冢周围残存有石人、石马等神道石刻,雕刻精美,神道遗迹依稀可辨。今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刘崐(1801—1888),字玉昆,号韫斋,云南省景东厅人,道光进士,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历任翰林侍讲学士、户部右侍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会试读卷官、湖南学政,同治六年(1867)授湖南巡抚。 坪塘 坪塘镇今为街道建制,名坪塘街道,位于今岳麓区南端,东临湘江,南与湘潭县接壤。相传此地湖上有平地,坪地有池塘,故曰坪塘。湘江支流靳江河从此流过,相传包公道士在此斩除妖龙之神话,留下“龙回塘”“龙骨寺”等地名,故清朝末年坪塘又称伏龙镇,民国初改属长乐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称坪观镇,1964年改名为坪塘镇。 桐溪村境内有一山称伏龙山,属莲花山脉。桐溪村以桐溪寺为名。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该寺掩映于苍松翠柏丛中,建筑雄伟,楼阁玲珑,三道大门宽敞明亮,为唐代名刹。清同治十三年(1874),湘军统帅曾国藩遗葬于寺后山林中,并造有石人、石马、石道、牌坊大型石墓,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坪塘境内还有清两广总督谭钟麟(谭延闿之父)墓、白泉遗址等文物古迹。 坪塘镇南北走向的薄土地层蕴藏着质好量多的石灰石资源,原为建材工业重镇,尤以水泥产量最高。但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近年已全部退出,规划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有湘军文化园、“老长沙”影视城等。 湘西县县治遗址。吴太平二年(257),吴国为防止蜀汉入侵长沙,于临湘县湘江西岸之岳麓山东南增设湘西县。今靳江河(昔名“瓦官水”)下游北岸黄鹤村的土城头,为湘西县初期的县治。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引《影宋本寰宇记》云:“废湘西县城在州西。”引《湘潭县志》云:“水经注曰,湘水左迳麓山东,上有故城,故城无名,盖吴湘西城也。”黄鹤村东临湘江,西靠麓山,隔江与猴子石相望。土城头地势高凸,呈橄榄状,长约1.5公里,宽约0.5公里,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城址中部和南北两端保留夯土城墙的残迹,北端墙基发现大量魏晋时期的残砖断瓦,采集标本有魏晋时期的青瓷四系盘口壶等。城址四周地势低凹。有水沟环绕,似为古城护城河的遗迹。城址西北有一片土冈,20世纪50年代曾在土冈上发掘过一批西汉时期的墓葬。 湘西县的地域,北部大致包括今望城区河西部分和岳麓区,南部地域无考。隋大业三年(607),湘西县并入衡山县(辖今湘潭、衡山、湘乡)。经历吴、晋、六朝历时350年的湘西县便成为鲜为后人所知的历史地名。但唐代仍习惯使用“湘西”作地名,如韩愈诗《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齐己诗《湘西道林寺陶太尉井》中的“湘西”即指长沙湘江西岸地区。 望城坡 望城坡位于今岳麓区西部,今存老街百余米。广义的望城坡则是从今湖南工商大学至今长沙汽车西站一带的地片名。旧志载,“望城坡中部有个卜方岭,立于岭上可见城垣,因此得名望城坡”。史志学家何光岳《三湘掌故》道:“长沙市的湘江以西,由南到北纵列着金牛山、仙山、天马山、岳麓山和银盆岭。这一系列山冈,遮挡着西面,只有站在望城坡上,才可以从岳麓山和银盆岭之间的中断处,向东望见长沙城,所以叫望城坡。” 望城坡古道是古驿道的一段。1995年版《望城县志》“古道”载:“清代至民国前期……长(长沙)宁(宁乡)益(益阳)古道,通向湘西北和鄂西一带,沿途‘五里一堆,十里一铺’,境内从望城坡至惊马桥有瓦店铺、山枣铺”。瓦店铺在望城坡东头。1998年版《长沙市志》“驿邮”云:“善化县……县前总铺起,10里至瓦店铺,设铺夫7名;10里至山枣铺,设铺夫6名;10里至赤竹铺,设铺夫6名。”驿站职责为“宣达诏令,传递军情,运输官员和贡品”。 宋代改驿站为铺递,驿吏改称铺司。北宋章惇开梅山时,于熙宁五年(1072)开始修筑从长沙经宁乡至梅城的“安长大路”。明崇祯十二年(1639)《长沙府属总图》载有长沙通向四面八方的驿路里程图,其中“西抵辰州沅陵六百五十里,西北抵常德、龙阳二百八十里”。清代湖南除以长沙为中心的驿道辐射四方外,尚有大量县乡道作为驿道分支和补充。长沙至宁乡的驿道由溁湾镇经山枣铺、枫树铺、白箬铺、惊马桥入宁乡境。望城坡附近的乡道分支,清光绪《善化县志》“山川”曾记: “望城坡,县西十二里。三里垅起至山枣铺,分路谭家山,凌荫庭、陈际昌修石路一千三百丈。” 望城坡老街原来最热闹的地方是关圣殿。关圣殿位于老街北侧,今咸嘉湖路1020号左右;戏台在街南,今咸嘉湖路765—767号附近。关圣殿奉关公、龙王、地母娘娘、二十四诸天、戴公一、二、三圣等神像;后殿祀观音菩萨。关圣殿是个总庙,管周边的戴公庙、白马庙、东岳庙、泗洲庙、东洞庭庙、西洞庭庙、竹马庙、狮湾庙等八个半庙。每年正月初十,8个庙各来一条龙,一直耍到元宵;八月初一起,要唱半个月的戏。关圣殿戏台有两副对联,分别为:“威望震华夷,豪杰事,圣人心,一部春秋严正气;危城拥楼阁,岳麓云,潇湘水,无边风景壮弦歌。”“望接江城,揽景犹临长乐地;封连汉寿,迎神遥忆故宫秋。” 1951年,从长沙县分设一县,县治驻望城坡,便取名“望城县”。今望城县已改为望城区,而望城坡划属岳麓区。 洋湖垸 洋湖垸旧称瓦官口,为靳江入湘江口的洼地。靳江为湘江一级支流,因流经楚大夫靳尚墓地得名。源出湘乡市金石乡,有东西两源。东源出靳源村罗仙寨西麓;西源出万群村万岁塘,两源会于赵公桥后进入宁乡市境,流经8个乡镇,至烧汤河出境,再经湘潭县北和望城县南(今属岳麓区),至长沙市岳麓区柏家洲注入湘江。 靳江至碑头市进入长沙市今岳麓区境含浦街道九江村。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有此水。《水经注》曰:“湘水又北,左会瓦官口水,湘浦也。”“瓦官口水即靳江,瓦官口即靳江入湘江口。据考证,古代这里曾是烧制砖瓦的集中地,政府在此置有瓦官,故名瓦官口水。明《一统志》亦云:“靳江在善化县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一名剑江,源出湘乡大凫塘,东北流经宁乡麻山,南七十里又东北入善化县界至黑石头注入湘,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因名。”到清代瓦窑已不复存在,瓦官口建起了楼台亭阁,栽种了梅花,成了长沙城郊的旅游胜地。清嘉庆举人黄本骐有《雨渡瓦官口》诗云:“阴翳漫江昼不开,蹇裳唤渡客裴回。寒流一线盘沙出,细雨孤帆背岳来。云树微茫分甸郭,烟涛汹涌动楼台。问情多被梅花约,又见东风两岸催。” 清诗人孙良贵《靳江口》诗也证实了清代靳江口广植梅花,诗云:“回望昭霞石,行看靳口迟。寒波明藻荇,白石曝鸬鹚。远客归何安,逢人问岁时。江梅含欲放,于役亦知期。” 位于靳江河口位置的洋湖垸是一处开阔的湿地,今虽无梅花,但生态环境未受大的破坏,已建成“洋湖湿地公园”,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2 19:52 , Processed in 0.0962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