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转体改制 走向国营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裕湘纺织厂(又名裕湘纱厂),实行民主管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沙市第一家大型国营工业企业,仍使用原名。裕湘纺织厂从1950年至1957年,政府共投资695万元,扩充棉纺锭3.11万锭,使全厂纱锭达到4.1万锭,还新建了一个年厂85万打内衣的内衣车间。1954年增加21支棉纱的生产。1956年32支、42支纱线相继投产。1957年产棉纱5365吨。1958年,添配捻线机,增加42支双股、三股线纱,并试纺出60支纱、16支纱和起绒专用6支纱,年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7284吨。同年,裕湘纺织厂还新建了织布车间,次年又将湘江织布厂并入该厂,安装普通动力布机242台。1951年裕湘纺织厂还只能生产12支×12支、14支×14支粗坯布、20支×20支斜纹坯布等少数几个纯棉粗、中织物,年产量仅60—100万米。到1959年,裕湘纺织厂已开始生产42/2支×21支单双面卡布,年产量为200万米。 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棉花严重减产,为了利用野生纤维纺纱,湖南省商业厅在三汊矶创办了5000锭规模的野生纤维厂,不久停办,并将4160细纱锭调给了裕湘纱厂。1961年棉纱产量减至2360吨,1962年也只产2842吨。 经过1963—1965年三年调整,棉纺织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革新,并广泛开展了以增产节约、评选“五好企业”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裕湘纱厂建立了产品验收制度,添置仪器,培训人员,产量、产值不断提高。1965年,全市纺织工业总产值达9953万元,实现利税1142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裕湘纱厂改名为长沙纺织厂,下设纺纱、织布、内衣3个分厂,以及动力、机修两个辅助车间。“文革”之初,企业管理被削弱,燃、原料消耗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不够稳定。70年代初开始,长沙纺织行业重点开展了对老厂的技术改造。1970—1975年长沙纺织厂重建了织布车间,增加布机200台,扩充纺锭1.5万锭,使之成为拥有5.036万纺锭和432台布机的大型纺织企业。 1972年,长沙纺织厂率先在省内用65%的涤纶纤维与35%的棉花试纺。1973年纺出首批涤纶绵混纺纱215吨,占当年纱支总产量的3.94%。此后混纺纱线产品和品种逐年增多,如用85%的粘胶纤维同15%的棉花混纺的21支、28支、32支3种粘棉混纺纱;维纶和棉花各半的维棉混纺纱;55%的苎麻和45%的棉花混纺而成的麻棉混纺纱等。 辉煌时期 长沙纺织厂的工艺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旧裕湘纱厂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机器纺纱,车间没有温湿度调节,生产随气候变化而波动。1953年10月,裕湘纱厂用沉箱法打出深井,取得河底温水作冷媒,车间集中安装空气调节系统,使生产不受大气影响。夏季高温不停产,黄霉季节不“开花”(棉条缠绕皮辊,断头,满地飞花),仅此两项每年减少损失100万元左右。60年代仍为工序多、小容量、轻定量、小牵伸、低速度的旧工艺。70年代后,开始向工序简、大容量、大牵伸、高速度的新工艺发展。到80年代,采用了适应中长型纤维的中长纺纱工艺,能纺纤度2—3旦,长度51—76毫米的化学纤维。 清花:60年代,将人工大堆混棉、喂棉。改为小量喂棉;变两次或卷为单程成卷。70年代,采用自动抓棉机,实现混棉、喂棉机械化,工序由三道改为一道;成卷改为气配单程成卷,并改进抽排风系统,气流输棉;采用布袋滤尘,自动出地弄花;从原棉拆包、开清棉一步成卷,实现生产连续化。不仅劳动强度减轻,工效提高。而且棉卷质量好,车间含尘量由每立方米23.5毫克下降到4.1毫克。 梳棉:50年代,将部分旧式梳棉机改为金属针布机。70年代,全部淘汰旧式梳棉机,改用高速l86金属针布机,单产提高两倍。梳棉工序推行“五吸除尘”系统,消除了道夫三角区正压,解决了“喷花”,提高了棉网质量。前后区分开过滤回花,降支使用,每年可利用车肚花3万公斤左右。在长距离(110米)、多吸点(组63个)的条件下,吸风量均匀报差比为1.16,车间含尘量由每立方米13.6毫克降到2.64毫克,尘室排放空气含尘量每立方米0.425毫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并条、粗纱:1954年将三道并条改为两道,70年代采用高速并条机,罗拉速度从每分钟325转提高到l850转。1953年粗纱由三道流程改成单程,同时,将牵伸机械由渐增牵伸改为三上四下曲线牵伸,全工序采用集中地下排风。 细纱:50年代,首先在细纱机上装上吸棉器,继又将三罗拉渐增牵伸改双皮圈牵伸,看台提高一倍,单产提高40.6%。70年代,将重锤加压改为两连杆加压和磁性加压,平面锭子改成轴承锭子,后又改成高速分离锭子;还将手工落纱改成自动落纱机落纱,使产量从22公斤/千锭时提高到38公斤/千锭时。 后纺、络筒:60年代由裂鼓筒改成往复络筒后,继而改成高速槽筒络筒,全部实现当年“座车化”。70年代,并捻两道合成并捻一道纺线。 长沙纺织厂对操作法也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 1953年纺织工业部总结了“五三保全工作法”,长沙纺织行业从1954年开始学习和推广。裕湘纱厂结合自己的特点对设备维修贯彻保全、保养制度,加强周期检修和交接验收,使具有多锭台、高看台特色的棉纺织设备得以发挥较高的生产效率。细纱生产率达99%,织布生产率达95%。 1956年,推广全国纺织系统16项运转操作经验,使各项操作成龙配套。裕湘纱厂织布挡车工、共产党员巫雪兰在学习“五一织布法”的过程中,能根据气候和温、湿度的变化,加强预防措施,不断丰富操作法的内容,使看台能力由普通布机8—10台,增加到自动布机24—32台。曾创造连续6个月正品率保持100%的优异成绩。1953—1959年间先后6次出席长沙市群英会,4次荣获湖南省工业先进生产者称号,五上北京出席全国纺织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大会,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7年9月,中南区组织“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小组来湖南推广,首先在长沙裕湘纱厂举办学习班,有250名细纱挡车工参加学习。“郝建秀细纱工作法”主要是归纳操作的各项要素,通过科学分析,合理安排操作顺序和时间,掌握巡回规律、周期,做好巡回检查、清洁工作、分段换粗纱等。推广后操作统一,纠正了各搞一套的局面,看锭由200锭提高到400—600锭,千锭时产量由l5.97公斤提高到21.44公斤。裕湘纱厂还总结推广本企业的先进操作经验,如“曾广群值车法”、“杨淑平筒子落纱”和“清花”、“落卷”、“生头”、“圆筒挡车不卷纱”以及“陈树兰落纱工作法”等操作技术。 1964年,裕湘纱厂学习上海嘉丰纺织厂经验,通过一学、二练、三整,操作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细纱看锭达到1296锭,单产提高到38公斤。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技术操作水平下降。从1973年开始,全市有组织地统一了部分工种的工作法。1977年6月,责成长沙纺织厂统一细纱落纱工作法。1979年和1981年先后举办过两届全省性的操作运动会,长沙市共有7人获得8个单项前三名。长沙纺织厂细纱挡车工陶廉,以湖南省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当年10月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纺织行业青年操作经验交流会。 1979年12月,长沙市纺织工业公司成立,提出以“棉纺为基础,色织为特色,化纤为方向”的调整行业结构方针。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贯彻“六优先”办法,用于棉纺织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000万元。1979年,长沙纺织厂试纺了80精梳纱。1980年,混纺纱年产量达869吨,比1973年增长3.04倍,占当年纱支总产量的9.3%。同年长沙纺织厂生产的32支精梳纱曾销往香港。 1983年长沙纺织厂“巨龙牌”96号(6支)纯棉起绒纱,18号(32支)普梳纱获省优质产品奖。其时,该厂拥有国优、部优、省优、行优产品13个,其中桂花牌14tex(42支)男女汗衫背心分别荣获国家银质奖和部优奖;I8tex(32支)文化衫获部优奖。纱、布、针织服装分别取得省出口纺织品生产许可证和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销往亚、非、欧、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至1985年,长沙纺织厂累计投资3869万元,有职工4913人,技术人员85人。拥有主要生产设备棉纺锭50360锭,织布机464台,固定资产净值1979万元。年纱产量8320吨,布产量1026万米,总产值8138万元,利税1546万元。纱产量中纯棉纱6005吨,占各类纱支总产量的72%;生产混纺纱1056吨,占纱支总产量的12.6%。1987年生产纯棉纱6878吨,占65.64%;混纺纱达到2241吨,占纱支总产量的21.38%。 到1990年,长沙纺织厂有职工55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50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l56人,初级职称362人。占地面积38.5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占用面积19.76万平方米。拥有主要生产设备纱锭50280锭,气流纺2000头,截锭9500枚,织布机412台以及各种配套设备、仪器,固定资产原值净值5109万元。年产棉纱1.1万吨,棉布1000万米,内衣1200万件,纬编布200吨。年产值1.17亿元。各类产品质量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另外为省内外同行业的13个工种培训了4128名技术工人,输送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 从1950年至1979年,再从1980年至1990年,长沙纺织厂分别走过了计划经济时代和“双轨制”时代,这是长沙纺织厂最辉煌的时期。作为长沙市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长沙纺织厂的老员工们为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方针,为发展长沙的经济实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计划经济年代,生产严格按国家计划实行,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大型国有企业俨然一个小社会,长沙纺织厂也不例外。长沙纺织厂生产区和职工生活区连在一起,工厂包揽职工的生老病死,厂区内宿舍、幼儿园、学校、医院、影院、商店、食堂等一应俱全,工厂负担着数千退休工人的工资福利。 生活区内形成的街道名为“厂后街”。这一组老照片纪录了那个时代“厂后街”人们的生活。 痛苦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市场配置资源,生产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老纺织企业纷纷改制,新合资企业纷纷建立,纺织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日新月异,消费观念、消费市场瞬息万变,大大冲击着内地的纺织工业和纺织品市场。从1991年起,长沙纺织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到1994年底,长沙纺织系统38家企业无一盈利,亏损额占全市工业系统亏损额的40%。3万多职工,1.5万人下岗,已改名为“长沙裕湘纺织总厂”的长沙纺织厂首当其冲。1995年2月9日,狗年除夕的前夜,长沙市委大楼会议室内灯火通明,专题研究工业企业改革的常委会正在召开。随后出台了扶优扶强等六项改革措施和纺织系统走出困境的十大举措。市委书记秦光荣深入到裕湘纺织总厂,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并一个个车间走访。所到之处,几乎都是一双双焦虑、企盼的眼睛。那目光如刀箭,穿透着市委书记与随同人员的心。 该断不断,反受其乱。通过调查研究,市领导毅然决定,对长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与其输血吊氧,不如破产“改嫁”、解体求生。长沙市的决策者们拿出了战略家的勇气和胆略。裕湘纺织总厂破产了。一个近8000人的大厂,一夜之间不复存在,整个厂子一片唏嘘慨叹声。 裕湘有着辉煌的过去。这个20世纪20年代初办起的企业曾经是湖南地下党的摇篮,多少领导干部从这里走向市、省乃至中央;她曾是国家财税的宝库,以其甘甜的“乳汁”,默默地哺育过社会。然而,先天的不足、冗员的包袱、沉重的债务和僵化的机制,使这个有着75年历史的老企业奄奄一息,几次濒临倒闭。1994年,长沙市府曾3次到企业现场办公,也无力回天。1996年9月,主管工业的副市长走进裕湘,严肃地说:“裕湘已到了破产的边缘,我们要唱《国际歌》,自己救自己。”副市长话音刚落,一些工人嚯地站起,针锋相对道:“最应该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企业破产,你这个市长蛮光荣?”第一次,破产的话题就这样搁置了。 工人对企业的感情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说,这是一种可贵的情感。然而,现实让人们接受另一种理念:市场经济不相信情感和眼泪,坐以待毙不如破产求生。企业死不了,活不成,靠政府输血、吊氧,吃了流动资产,再吃固定资产,形成一个大黑洞。人们平静下来,细细地思考,感到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于是第二次,市领导去了,气氛缓和多了。破产,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是一场观念的嬗变,通过抵制、犹豫、彷徨,最终职工还是接受了它。1997年年初在裕湘的职工代表大会上,破产终于以全票通过。 破茧重生 当破产宣布时,尽管银盆岭那条长长的街上,哭泣声、悲叹声,声声入耳。然而,8000人的大厂没有骚乱、没有争吵,倒像是迎接一个“静悄悄的黎明”。之后,纺织行业走出困境的“十大举措”、“八大工程”也随之出台。一个连续6年滑坡的特困行业,由此出现转机。通过破产,进行资产重组,1998年一个全新的股份制企业——长沙银太纺织有限公司诞生了。1995年12月,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黄维新调任长沙裕湘纺织总厂厂长。当时,该厂资不抵债,亏损加欠贷已近2亿元,全厂上下一片叹息,士气低落,精神不振。199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对该厂进行了破产重组,并于1998年对重组后的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长沙银太棉纺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以来,黄维新连续四届被全体股东海选为公司董事长,并被任命为总经理。黄维新卧薪尝胆,千方百计地完成承接的原企业7800多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安置任务,做到“三个保证”:即保证退休人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保证在岗职工有事做、有工资发;保证职工的薪酬水平高于省内同行业水平。 新公司压缩了落后的棉纺锭22032枚,利用压锭资金和有关政策,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减员分流,为创造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又投入845万元,增添了空气捻结器、电子清纱器等先进设备,完成了梳棉除尘、无极变速改电磁离合器、废棉处理等项目改造,解决了影响产品质量的难点问题,使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21世纪初,岳麓区政府启动滨江新城开发项目,决定征用银盆岭银太公司厂区和生活区土地。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裕湘老员工和家属,对裕湘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虽依依不舍,但最终还是服从了政府的决定,离开了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 银太公司的新厂区选址宁乡县金洲工业园,2005年破土动工。2009年3月6日,8088万元拆迁补偿款到账;3月19日价值2000万元的意大利进口纺织机械设备自动落筒机已运抵宁乡银太新厂房;8月31日正式投入试生产。长沙晚报“两帮两促”工作组为银太公司新厂区的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新厂区占地360亩,现有职工2000多人,其中正式职工400多人,每天班车往返接送。新厂区除生产厂区外,还建有综合楼、服装工业学校、集体宿舍等。 长沙银太纺织公司今已成为一家集纺纱、织布、针织内衣、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股份企业。公司拥有8万锭环锭纺、1200头气流纺、322台梭织织布机和先进的针织内衣、制衣成套设备。具有年产纱线14000吨、坯布1000万米、针织内衣1000万套、纬编布300吨的生产能力。公司拥有“巨龙牌”纱线和“银太牌”内衣两大品牌。主要生产各种配比的6s-100s纯棉、化纤、精梳、普梳纱线,各种规格的竹节纱、氨纶苞芯纱、氨纶苞芯竹节纱等特殊规格纱线。还专业生产经营无纺布、针刺无纺布、阻燃针刺无纺布、阻燃棉、防火棉、吸音棉、保温棉、圣诞绒、地毯基布等。公司新建一条工艺先进的双梳理、双铺网、高速、高频针刺无纺布生产设备和相应配套的电子检测仪器,可以根据客人提供的样品生产出不同颜色、长度、宽度、厚度、克重和不同材料的产品。公司秉承锐意进取、永不言败的企业精神;倡导严谨、商情、团结、共赢的企业文化;树立顾客至上、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以诚信经营为宗旨,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2011年银太公司又投入4000万元,新建8000平方米成衣车间1栋,新增自动剪线、电脑衣车、JUKL缝纫系列、日本自动拉幅等设备,年产高档服装400万件。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2 12:54 , Processed in 1.3020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