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裕湘纱厂的前世今生

2020-9-30 15: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9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湖南现代纺织工业的先声


艰难筹建

湖南的棉纺织生产,始于宋末元初。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湖广(湖北、湖南地区)设立了木棉提举司,每年征收一定数量的棉布。但直至民国以前,湖南棉纺织业一直是手工业生产。民国元年(1912年),才开始出现现代棉纺织印染工业。湖南最早的现代棉纺织工厂即是位于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湘江河畔的裕湘纱厂,其雄壮高大的西式大门至今犹存。裕湘纱厂的前身为湖南第一纱厂,后名为长沙纺织厂。其名称经历了如下变化:经华纱厂——湖南第一纱厂——湖南第一纺纱厂——湖南第一纺织厂(迁至安江的厂区1958年改名安江纺织印染厂)——湖南第三纺织厂——裕湘纺织厂(裕湘纱厂)——长沙纺织厂——长沙裕湘纺织总厂——长沙银太纺织有限公司。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在甘肃兰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毛纺厂——甘肃织呢局;l879年,李鸿章、郑观应等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上海织布局。它们标志着中国各门类纺织工业的起步。湖南丝、毛原材料不多,近代纺织工业实际只有棉纺织业,且起步较迟。终有清一代,湖南棉纺织业一直停留在手工业生产阶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禹之谟赴日考察实业归国,随身带回铁木混合织机组件4副,l903年在湘潭建立湘利黔织布局,1904年将设备迁至长沙荷花池,扩大规模,继续营业,主要生产布匹、毛巾。并设工艺传习所,培养纺织技术人才,艺徒遍省内,对湖南许多地方纺织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时人有“湘省之有机织,自君(指禹之谟)始”的说法。然而,禹之谟湘利黔织布厂的“机织”,仍然采用人力机械,即属于手工作坊性质的“机坊”之类。因此,l912年立案成立,1920年始开工生产的湖南第一纱厂,实为湖南第一家机器纺织厂。

辛亥革命以后,长沙有志之士掀起了振兴实业的热潮。1912年,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吴作霖,“痛外货之充斥,生民之穷困”,呈报都督谭延闿创建纱厂,得到了谭延闿的大力支持。谭延闿在经济政策上,厉行“开明专政”,放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英国驻长沙领事基尔士在1912年的《长沙商务报告》中称:长沙“自从辛亥革命以来,发起工厂企业得到很大的动力,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其最大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湖南在工业上不仅不依赖外国,而且不依赖其它省份。”谭延闿“希冀洞庭以内月发起无数公司,洞庭以外的日发起无数公司”,以抵御外来资本及商品的渗透和倾销。为了振兴工业,谭延闿拨出了许多公款办实业。报载:“当时的什么实业公司和某项工业筹备处的招牌,到处皆是。有官办的,有商办的,也有官商合办的”。因此,吴作霖的呈报很快得到了批准,向财政司借得湘纹银60万两,在长沙河西银盆岭下购地256.93亩为厂址,一面兴建厂房,一面订购机械。陆续购得英商安利洋行纺纱机4万锭、锅炉3台,德商550千瓦透平交流发电机3台、电动机260余台,创建了一座官督商办的纺纱厂,名为经华纱厂。

但不久,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汤芗铭取代谭延闿为湖南都督,吴作霖以嫌疑去职,该公司收归官办,改名湖南第一纱厂,以李章锷总理其事。李在任三年,仅修成一驳岸码头。1916年谭延闿年第二次督湘,任命财政厅长袁家普兼治厂务,成立纱厂工程筹备处,对于经营纱厂,不遗余力,网罗专门人材,共策进行,故厂屋、堆栈、烟筒、水塔、水池等得以次第告成,机械之装置亦先后完备。但因资金困难,又于1916年12月登报招商承办。1917年由华实公司出而承租,当认定租金60万元,分6个月缴足,订约15年,5年一期,共分3期。

此后,政局动荡,纱厂屡建屡停。1918年3月,官商双方签约,由绅商左修树、朱恩绂等组织华实纺纱股份有限公司,承租纱厂。当年厂房基本建成,机械设备安装了三分之一。不久北洋军阀张敬尧督湘,竟决定将纱厂卖给日本东亚兴业株式会社,以解决军费困难,厂务陷入停顿,引起湘省绅商民普遍反对,未能得逞。1920年3月,又打算卖给日本三井洋行,因聂云台、袁家普、左宗澍等人强烈反对而未签约。其中聂云台与纺织工业渊源甚深。聂云台本名聂其杰(1880-1953),字云台,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880年出生于长沙,父亲是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椝(历任上海道台、安徽巡抚、浙江巡抚)。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之女。聂其杰曾赴美留学,1904年在上海组建复泰公司,承包华盛纺织总局;1909年收购华盛全部股份,改名恒丰纺织新局,亲任总经理;1915年赴美考察,约请美国棉业专家来华调查,协助改良中国的棉花种植;1920年当选上海总商会会长;1921年发起创办中国铁工厂,制造纺织机械;1922年在吴淞建成大中华纱厂。

1920年6月,张敬尧被驱逐出湘,谭延闿三度主湘,设湖南第一纱厂工程筹备处,复命原财政厅长袁家普主持厂务,维持官办商营,次年初具规模,厂房建设和机器设备安装工作次第完成,仍交华实公司经营。但因华实公司不能独立经营,遂于本年11月将纱厂一部分转租给江苏人赵子安,并由赵子安任纱厂厂长。12月,湖南省政府与华实公司续订租约,由省政府承包湖南第一纱厂的续建工程,华实公司每年给省政府租金1万元,并定于1920年底竣工,移交华实公司经营。至1921年2月,拥有4万棉纺锭的湖南第一纱厂正式开工生产。历时9年,耗银200万元。这时的纱厂全景照片,表明民国初年的纱厂已经颇具规模,烟囱高耸,厂房林立,河边停泊着趸船,河岸修筑了马路。

照片所展现的湖南第一纱厂大门,就是当年所建。该大门为方形立体,四面均有罗马式立柱吗,显得十分厚重。从这张照片可见门前有很高的石级阶梯,直达河下。


曲折发展

纱厂开工以后,最初几年,生产平稳发展。但由于日、美等国大肆倾销纺织品,又因战祸连年,使纱厂生计艰难。1924年4至11月纱厂工潮不断,华实公司以亏损太大为由,数度封厂停工。1926年北伐军进入长沙,将纱厂收归公办,直属省建设厅管辖,定名为湖南第一纺纱厂,命左宗澍为经理。12月22日,纱厂重新开工生产,日开机4万锭,日产纱88件,每件盈利20元。1927年“马日”事变后,纱厂一度停产。纱厂原在经华纺纱公司开创时,即有兼营织布的计划。至1928年5月,湖南省建设厅拨款20万元,并委派彭斟雉任厂长。纱厂于9月复工。彭在任1年零8个月,经营有方,扩充l万纱锭,每日出纱七八十件,又筹办织布厂。此时恰逢棉贱纱贵,久蹶不振的纱厂扭亏为盈,仅一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就获纯利80万元。这时的纱厂,还增加了织布的生产项目,全厂开工充足,机声隆隆,形势蒸蒸日上。这里所收入的6张照片,就是20世纪20年代纱厂的摇纱车间、织布车间、织布整经间和纱厂的机修部等。从这些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车间里机器排列整齐,有条不紊,穿着工作服的工人们都在忙碌着,表现出一个现代化大工厂的气象。

20世纪的30年代,是湖南第一纺纱厂的扩展和繁盛时期。1930年初,湖南省政府为保证棉花供给,并改良本省棉植业,成立了湖南棉业试验场。省建设厅即训令纱厂应注意利用时机,及时收进原料,售出产品,并就是否附设布厂广泛征求意见。当时湖南还没有动力织布设备,省政府同意彭斟雉的建议,投资153万多元,扩充1万纱锭,增加布机248台及整经、浆纱、锅炉、发电等设备,日产纱量由100件增至140件。湖南第一家机器织布厂应运而生,由何元文任厂长,于1932年投产。于是,湖南第一纺纱厂又更名为湖南第一纺织厂,并在长沙河东草上河街设事务所。何元文(1890-1986),字少悌,晚号竹庄老人,长沙府醴陵县人。1911年赴长沙考入第一法政学堂。1918年从政,历任临湘县禁烟所长、资兴县县长、衡阳县县长、湖南省建设厅代理厅长、湖南省第一纺织厂厂长、长沙市市长等职,均有政绩。何元文任厂长期间,全厂员工增至3000多人,年产纱2.5万件,织布2000余匹,次年即盈利20万元。书中多幅老照片,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面貌:整齐的厂房、屹立的水塔和水池;纺织厂的前门,修建了凉亭,花木环绕,颇有花园的感觉;男工的宿舍,一连6栋,一字排开,可见其时工人之众多。

1932年,湖南第一纺织厂开始生产7.5磅、8磅、12磅、14磅平布和l8磅斜纹布,年产40—80万米。后因纱贱棉贵,亏损日益严重,不得已停止了坯布生产,仍以棉纱生产为主。

1933年至1934年,湖南第一纺织厂的生产达鼎盛时期,全由官营,直辖于省建设厅,厂长为章克恭。章克恭(1879-1935),长沙人,为一开明实业家,早年就读明德中学,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民国初年任湖南银行行长,后出资参与范旭东创办的久大盐业公司。在长沙创办麓山玻璃公司、光华电灯公司、湘鄂印刷公司、百合影院、正大五金号等企业。他热心支助教育事业,曾先后捐助隐储女校、湘雅医学院、明德、楚怡、修业等学校。1933年至1934年出任湖南第一纺织厂厂长,因治厂有方,生产大进。厂长以下分总务、工务、营业3课;总务又分文书、庶务、仓库、警卫、教育、卫生、稽查7股;工务又分技术、考工、工账3股:营业则分物料、花纱布2股,及驻汉经理。此外另设会计主任,分出纳、计算、统计、稽核4课。房屋、机械等固定资本,合计29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厂房设备,工场分原动、纺纱、织布等3部,又有总办公处、俱乐部、图书馆、疗养室、工余补习学校、工人子弟学校、花纱栈、五金栈、职员寄宿舍、工人寄宿舍等。机械设备,分电机、修机、纺纱、织布4部,电机部机器主要有550KW透平交流机3台,1100KW透平交流机1台,马达305台;纺纱部工具主要有喂棉机5部,开棉机5部,梳棉机165部,并条机30部,头道粗纱机17部,二道粗纱机32部,三道粗纱机58部,细纱机126部,共计纱锭50400枚;织布部有力织机248部。

其时全厂共有职员125人,月支薪8000余元。工人总计3224名,其中男工2119人,女工671人,男艺徒241人,女艺徒193人。纺纱部分为清纱、梳并、粗纱、成包等部,专用男工;细纱摇纱两部男女并用;织布部浆纱、打包、折布、刮布、验布、印布等粗重工作,多为男工,络纱、整理、穿筘、经纬、织布等工作,多为女工。每日工作10小时,分日班夜班,按周轮流。工资计算,分计时与计件两种,除工目、领组、小工按日计算工资外,余均按件计算。计时工资最高每日1.8元,最低0.4元;计件最高1.2元,最低0.5元;例假工资照发;每月工资总数大约在6万元上下。

原料以棉花为主,分本省粗绒、细绒及外省粗绒、细绒数种。本省粗绒多产自常德、津市一带,细绒则产于安乡、九都等地;外省粗绒来自上集、新洲,细绒则来自枣阳、河口。但如两湖棉产歉收,有时亦采用印度棉花和美国棉花,因其纤维较长,韧力较强,可用以纺制细纱。纺纱分清花、梳并、粗纱、细纱、摇纱、成包等工序。将原棉经过清花部各种机械,如开棉机及打棉机;进至梳并部,如梳棉机,及一二三次并条机,粗纱部如一二三道粗纱机,细纱部如细纱机,摇纱部如摇纱机;再进而至成包部,乃完成棉纱纺成之工序。织布部分络纱、浆纱、穿筘、并纬、织布、整理、打包等7个工序。由纱厂细纱部运入纱果,分送络经机、并纬机,再将络好筒管交整经部整经,工竣送浆纱机上浆,制成适当之布轴,俟穿筘织造部上机织成布匹,再经过验布机、折布机、打包机始完成全部工序。

产品分棉纱、棉布两种,棉纱以纺16支纱为主,有时亦纺10支及20支纱,但为数极少,计每日出纱约百件。棉布分十三磅半、十六磅及十一磅3种,每日能出布五六十码,均为粗布。1933年共出产棉纱2.7万件,棉布5.3万匹。湖南第一纺织厂所产棉纱分君山、岳麓两种商标,君山牌专销常德,岳麓牌则销外省。承销该厂棉纱,在省内有专商。棉布市场除长沙各大绸庄及较小布店外,还在长沙国货陈列馆及衡阳设专店分销。产品出厂价格以1933年为例,棉纱年平均每件209.52元,棉布年平均每匹8.596元。


迁至安江

1938年,日寇犯湘,先派飞机数度轰炸长沙。为避免损失,湖南第一纺织厂呈准省政当局,先将纺纱机1万锭、织布机248 台,以及部分发电设备,拆下迁往湘西山区沅陵柳林汊,以策安全。其余纺纱机4万锭及各部机械,正计划陆续拆迁,不幸11月12日深夜发生史称“文夕”大火的灾难。湖南第一纺织厂未运走的厂房、机器、原料大部分被烧毁,损失200多万元。工厂大门及两旁的办公楼幸免于难,留存至今。厂方奉令将残余机件抢运至柳林汊,着手筹建新厂。1939年4月,复奉令转移到黔阳县安江镇建厂。经过l年零7个月的重建,1940年11月25日正式复工。开出纱锭l.04万锭,较前规模大为减少;布机则分两期开出240台。1943年增开修配旧机0.5万纱锭,并增设漂染工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已迁至安江的湖南第一纺织厂担负着军布生产的重要任务。第一纺织厂迁安江后,坚持生产,支援前线,1941年共生产棉纱6000件,棉布7万匹。1943年1月该厂员工捐款献飞机15架;12月全体员工又捐薪2个月,合计20万元慰劳参加常德会战的将士,既表现了一纺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显示了该厂的经济实力。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在1944年3月召开的全省行政会议上说:“湖南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每年除供军棉7万担,军布300余万匹,军粮1000万担外,尚须接济邻省更大更多之需求。”其中军布除由湖南第一纺织厂提供者外,其他大多来自各地兴起的土布作坊。

1943年2月,湖南省建设厅、湖南省政府军需处、湖南省银行、交通银行、东南实业公司投资4000万元(法币),在距第一纺织厂4公里的安江大畲坪筹建湖南第二纺织厂,又从毁于“文夕”大火的湖南第一纺织厂的废纱锭中清理出一部分配套安装成5200纱锭,于1944年底投产。1945年初,纱锭数增至5600锭。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第二两个纺织厂合并,第二纺织厂改名为第一纺织厂大土畲坪分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位于安江的第一纺织厂实有纱锭2.4万锭,布机248台,发电机装机容量1650千瓦。搬迁的湖南第一纺织厂建在安江镇沅水畔,有几千工人,整个工厂自成体系。厂区里除了厂房外,还有电影院和篮球场、食堂及澡堂等,各种生活设施齐备。家属区建在后卫门的一条街上,两旁的绿化树中竟有高大的柚子树,冬天黄橙橙的柚子挂满枝头,柚子树下掩映的是工人们自建的各式平房。为赶任务,生产实行三班倒,故从后卫门通往家属区的马路上从早到晚都热闹喧嚣。厂区内几乎所有的人都说着长沙话,老工人操一口纯正的,其他人讲的是“塑料”的。那些年青的姑娘们身上系着中间印着几个红红大字的白围兜,手提饭盒走在安江镇马路当中,谈笑风生,令当地人羡慕不已。

“文夕”大火后从长沙迁至安江的湖南第一纺织厂一直留在了大湘西。从1950年到1954年,投资492万元,改建了厂房,扩充纱锭6400锭,增加络筒工序,实现了手工摇纱机械化,还对全部布机进行了大修和改造,新增自动布机300台,准备工序、整理间的各种设备也相应地进行了更换。1955年,这个厂又扩建、改造漂染工场,拥有棉纺锭3.04万锭、布机548台,达到年产印染布400万米的能力。1958年,迁至安江的湖南第一纺织厂改名为国营安江纺织印染厂。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在三线工厂没有迁到湘西南时,安江纺织印染厂还是黔阳地区最大的工厂。2003年,安江纺织印染厂转体改制为股份制的安江纺织印染有限公司。2005年8月,长沙市文物征集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远赴怀化。在怀化市黔阳县安江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车间,工作人员发现了两台湖南第一纱厂遗留下来的1914年英制纺织机,这两台湖南第一纱厂的“元老”当时仍在使用。1938年从长沙迁移过去的织布机,已陆续被淘汰,因此所存的这两台机器十分珍贵,是近代湖南民族纺织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返回长沙

1943年lO月,湖南省政府、湖南第一纺织厂、湖南省银行、交通银行、经济部工矿调整处、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和粤汉、湘桂铁路管理局、黔桂铁路工程局以及虞洽卿等实业界人士,又共同投资组成三湘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衡阳市东阳渡建设了有5000纱锭的湖南第三纺织厂,于1944年6月部分建成投产。同年l2月,因日军进犯,迁至四川长寿,定名湖南省第三纺织厂长寿分厂。1945年8月开始生产,开出纱锭1200锭。所生产的红“寿”字棉纱,畅销西南各省。

1948年,公司股东会议决定返湘复厂,选定长沙河西银盆岭原湖南第一纺织厂旧址为厂址,改名为裕湘纺织厂,又称裕湘纱厂。筹建历时9个月,至1949年元旦正式投产,安装英制纺机9912锭,实际开出五六千锭。1949年裕湘纱厂共生产棉纱468.47吨。由于湖南省第三纺织厂的主要技术力量来自湖南第一纺织厂,资金也部分出自湖南第一纺织厂,裕湘纱厂又建在“文夕”大火前的湖南第一纺织厂银盆岭原址,故裕湘纱厂与湖南第一纺织厂具有勿容置疑的传承性。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22 13:08 , Processed in 0.0959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