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毛泽东回长沙 喜尝记忆深处的故乡味

2013-12-27 11: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67|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长沙晚报

文/任大猛

  一、1955年6月20日,岳麓山

  在云麓宫望湘亭午餐的谈笑风生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代,仿佛又从毛泽东心中踏破层峰联翩而来

  距毛泽东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和岳麓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整整三十年。

  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再次回到长沙,并在涨起“端午龙舟水”的湘江中游泳,蓦然间毛泽东很快找寻到他在青年时代“到中流击水”的豪情。

  这一天,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又兴致勃勃地与周世钊等人,步行登上岳麓山顶的云麓宫。

  故地重游,毛泽东观望寻找,向随行的长沙市委书记秦雨屏询问:云麓宫前昔日悬挂的“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等古代楹联到哪去了?

  秦书记答:在旧中国,日寇入侵湖南,长沙遭遇“四战一火”,岳麓山的名胜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目前长沙的一些风景名胜正待修复。

  毛泽东在岳麓山顶徘徊之后,决定在云麓宫的望湘亭设简单便餐,招待随行的各位。

  毛泽东在岳麓山顶所点的菜式计有:红烧肉、炒猪肝、辣椒、蔬菜、蛋汤。另外再加上他青年时代在岳麓山实行风餐露宿生活时尝过的一种野果。

  毛泽东对从北京来的随身警卫人员说:“今天我请客,请你们尝尝湖南菜。”并介绍湖南普通家常菜的六大特色:辣椒、酱油、豆豉、大火、红锅、煎炒。  

  随行的李银桥辣得满头大汗。毛泽东称他要多加锻炼。

  在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同班同学的周世钊,看到餐桌前谈笑风生的毛泽东,“仍然精神焕发,像年轻人一样”,便对毛泽东说:“你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横渡湘江,攀登岳麓山,赛过许多年轻人。如果把今天的真实情况讲给青年人听,一定会使他们感到无比高兴,向您学习。”

  毛泽东则忽然回忆起他在“一师”的生活:“……在‘一师’读书时,有次在湘江游泳,如果不是同学救护,我只怕早就出了‘洋’。”

  下午3时,毛泽东和周世钊等人下山时,忽然听到小雨穿林打叶的声音,毛泽东没有按预定计划去爱晚亭,而是和周世钊直接去了岳麓书院。在半学斋,毛泽东曾在三十多年前,和蔡和森从事过建设“新村”的实验。

  在岳麓书院。毛泽东休息时,又与著名文字学家杨树达谈到新中国未来文字改革的问题,并征求杨树达先生的意见。此后,毛泽东和周世钊又登上岳麓书院大门前的赫曦台。

  当天午夜,毛泽东离开长沙奔赴武汉,听取湖北省委关于农村合作化情况的汇报,此时,作为中国领袖的毛泽东正意图“重整旧山河”,实行农业合作化等“三大改造”。与此同时,与毛泽东重登岳麓山的周世钊心潮起伏,夜不能寐,做诗一首寄给毛主席。1955年10月4日毛泽东给周世钊回信,并附上《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诗作一首,诗曰: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很显然,在云麓宫望湘亭中,毛泽东与周世钊在边吃边谈中,曾谈到他们年轻时,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那段美好时光,只是白云苍狗,故园风物,人事起伏,曾经同为新民学会的会员,后来竟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他们一定谈到了年轻时的好朋友萧子升,此时萧子升已流落南美洲,处境狼狈。

  确实,六十多岁的毛泽东,此时英气勃发,仍像三十年前风华正茂的年纪,想要为中国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而在湘江“中流击水”,更让毛泽东激情勃发。就在毛泽东与周世钊登岳麓山的第二年5月30日,毛泽东再度畅游湘江,随后从长沙奔赴武汉,横渡长江,并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据毛泽东的随行人员程汝明后来回忆,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写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长沙水”固然指的是白沙井水,而“武昌鱼”也来自长沙。程汝明解释说,武昌鱼就是鳊鱼,当时在长沙,毛泽东的随行厨师李锡吾和程汝明突然接到通知:“马上出发,去武汉。”程汝明赶紧将把准备在长沙烹制的鳊鱼冷藏在用冰块自制的“冰箱”中,匆匆赶到武汉后,马上取出这条鳊鱼,加紫苏、料酒、盐等调料烹制。这条鱼毛泽东吃得十分开心。程汝明后来回忆说:毛泽东认为刺多的鱼吃起来才香;刺少的是懒鱼,不好吃。而武昌鱼(即鳊鱼),正是一种刺多、但吃起来很香的鱼。武昌鱼因毛泽东的诗作而名声大振。

  其实,令毛泽东舒心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因此时毛泽东想为中国做更多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仅仅是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他更期望能“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二、1957年9月8日,湘江中

  毛泽东请大家吃晚饭,就算是中秋之夜也不能破坏“四菜一汤”就餐制度这个节俭和“光盘”的规矩

  1957年9月8日,时值中秋。当天下午1时40分,毛泽东在省委蓉园1号楼接见湖南省委负责人周惠、胡继宗、徐启文、谭余保和长沙市委书记曹痴、常德地委书记孙云英、湘潭地委书记王治国等,组织有关湖南农村工作的座谈。座谈汇报至下午4时半,毛泽东提议,“天气太闷,我们去湘江中拱一拱(游泳)。”于是毛泽东与周惠、孙云英、王治国等一起在中秋月夜游泳并泛舟于湘江之上。

  四十年前,即1917年9月30日的中秋节,青年毛泽东曾与罗学瓒、李端纶、张超、邹蕴真等十六人,租两条小船,环游湘江水陆洲一周,“至夜,清风明月,醉酒歌诗。”

  而在1957年9月8日中秋节这天,在长沙考察调研的毛泽东乘坐拖轮,在猴子石畅游了一番湘江后,在船上请大家吃晚饭。菜是四菜一汤,还摆了月饼和梨子。

  时为常德地委书记的孙云英后来回忆说:当晚的四菜一汤中,腊肉算是名贵菜,毛主席先给王治国夹了一块腊肉,王治国虽不爱吃肥肉,但盛情难却,还是笑着吃了。此外的菜式还有豆腐拌浏阳豆豉辣椒、鸡蛋等。

  饭后,孙云英悄悄溜到厨房问大师傅:“今天是中秋节,为什么不多搞几个菜?”

  厨房大师傅称:“四菜一汤是毛主席规定的,他到哪里都这样,我们不敢违反。”另一个服务员补充说:“餐桌上摆月饼、甜梨还是经过主席同意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即对自己的饮食品种和数量作了规定,即一般标准为四菜一汤,招待的原则是多一人加一个菜,绝不大操大办,该省就省,绝不奢侈浪费,尽量做到“光盘”。如果只毛泽东一人吃饭,则绝对不超过四个菜。所以在现在保存的毛泽东就餐食谱中,如果菜的数量为四菜一汤及以下,即可能是毛泽东单独就餐,多于四个菜必定有工作人员陪同或者为招待客人。而招待费用则由毛泽东自掏腰包,不用公家一分钱。他的儿子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婚宴,毛泽东总共才设了三桌筵席,而婚宴菜式为腊鱼、腊肉、辣椒、苦瓜,另外特别加了一个红烧肉。值得说明的是,毛泽东单独就餐时的四菜一汤,为小碗小碟盛装,一碗菜经常只用几筷子就能夹完。

  毛泽东待客的菜“一般以家常湘菜为主,适当照顾客人的口味。但招待稀客,如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毛泽东则以丰盛的酒席”。

  对于生日,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无暇顾及,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严格自律,带头遵守党内不公开祝寿的规定,生日只在家吃点便饭,他把做寿和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很少和家人一起过生日,大多是工作人员、民主人士陪伴,很少请党内人士。1953年8月,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强调关于不搞生日宴请的规定,“一曰不祝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此外,毛泽东外出视察,拒绝地方官员宴请,吃饭按要求每顿四菜一汤,不超出国家规定的出差伙食费补贴标准。

  三、1958年4月12日,坡子街

  毛泽东在火宫殿体察百姓生活,要求火宫殿“多生产物美价廉的风味食品,保持和发挥火宫殿的传统名牌优势”

  根据《毛泽东饮食趣谈》一书的考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外出就餐过的饭店共计6家,即杭州楼外楼饭馆(就餐菜式:鱼头、叫化鸡)、北京新街口陕西羊肉泡馍馆(就餐菜式:羊肉泡馍、牛肉片)、武汉老通城(就餐菜式及小吃:四菜一汤、三鲜豆皮、汤包)、长沙火宫殿(就餐菜式及小吃:麻辣百页、红煨牛蹄筋、红烧水鱼、红烧狗肉、臭豆腐、菠菜三鲜汤及长沙米粉)、天津正阳春饭店(菜式:烤鸭)、韶山招待所(辣子鸡、炒腊肉、炖羊肉、烧水鱼、蒸青鱼、炒蕹菜、烧豆腐、煎苦瓜、炒辣椒)。 很显然,毛泽东就餐的餐馆,本身就很有名气,也因毛主席的到来名声更为大振。但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几个餐馆,虽有不少名吃,但并不是奢华的大饭店,毛泽东下馆子,既有前来尝味的因素,比如到长沙火宫殿,就有“故地重游,一解乡愁之念”,另一层心思,则是为了“接触和了解群众”,当然对他来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一下平民的生活”。在这种小饭馆里安安静静坐一坐,这对毛泽东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毛泽东在长沙火宫殿就餐,是在1958年4月12日下午。

  在毛主席来火宫殿之前,湖南省委有关部门一位领导就到火宫殿找到公方经理何炳炎,称:“中央有位首长要来尝尝火宫殿的小吃。首长要吃火宫殿的家常菜,不吃山珍海味。有些什么菜?”

  “有东安鸡、狗肉、牛百叶,还有小吃。”何炳炎更提出,“既然是中央首长要来,那天我们就不对外营业了?”

  但这位领导对何炳炎称:“那不行,首长是特意来考察人民生活的,你们不要搞特殊,要若无其事,照常营业。首长来了,就上老百姓吃的那些菜。”

  4月12日下午5时,毛泽东前往长沙老字号火宫殿旧地重游,视察饮食服务行业,并品尝长沙地方小吃,省委负责人周小舟、徐启文等陪同。

  毛泽东进入火宫殿包厢、坐在木桌旁后,何炳炎拿出菜单请主席点菜。主席挥挥手说:“随便,随便。”

  火宫殿厨师鲁复生、余锡定、沈福生、毛寿松、吴国良和工人们迅速做出了数种佳肴及特色小吃,如臭豆腐、红烧牛蹄筋、炒牛百叶、菠菜三鲜汤、长沙米粉等,一一端出,请毛泽东等品尝。毛泽东问及长沙市现在的米价是多少,何炳炎答说:“九分八厘钱一斤”。毛泽东称赞地问及火宫殿的一些情况,最后称赞说:“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就餐后,毛泽东和工人师傅一一握手言谢,并鼓励大家“多生产物美价廉的风味食品,保持和发挥火宫殿的传统名牌优势。”毛泽东又提及,他到火宫殿来,是“故地重游”。

  四、1959年3月19日,蓉园

  石荫祥的酸白菜帮炒肉丝,有“妈妈菜”的味道,那一年毛泽东决心回到离开了32年的韶山

  1959年3月19日,毛泽东再次回到长沙,由石荫祥担任主厨。石荫祥了解到毛泽东对饮食不十分讲究,于是设计了一味酸白菜帮炒肉丝,给毛主席下饭。很多人对这味简单的菜式“目瞪口呆”,但是毛泽东吃了这道菜后,异常高兴,赞叹:“真够味,这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得到。”此后在1968年和1974年,石荫祥继续为回到湖南的毛主席服务。

  石荫祥后来在其撰写的菜谱中详细介绍了他为毛泽东烹制酸白菜帮炒肉丝的方法,即:将淘米水烧沸,稍凉后,将白菜帮浸泡,然后将白菜帮切成细丝。同时,将用料酒、精盐腌制的肉丝,用湿淀粉上浆后,放旺火猪油锅中炒散。然后沥油,再下红椒丝煸炒,接着下酸白菜丝和大蒜炒一下,然后再倒入肉丝翻炒,淋香油装盘即成。

  毛泽东吃完这味具有家乡风味的酸白菜帮后,立马叫上随行的上海厨师向石荫祥学习炒菜。

  其实,石荫祥先生制作的酸白菜帮,是典型的家常湘菜做法。家常腌制、泡制的酸菜,一直是毛泽东的所好。

  据记载,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吃过谢觉哉做的湖南家乡腌菜后,赞赏不已。有时毛泽东就直接向谢老“要食”,有时就让人捎来条子,点名要谢老制作的湖南家乡风味的“茶菜子”。毛泽东还爱吃谢觉哉和王定国两口子做的酸茄子、霉豆腐和泡辣椒。谢老知道毛泽东爱吃“茶菜子”也时常送菜给毛主席吃。

  其实这则记载所说的“茶菜子”,应当是“擦菜子”。擦菜子是宁乡及韶山一带用白菜或萝卜菜做的干坛子菜。谢觉哉在延安时曾写有一组怀念宁乡的词作,其中有一首就是回忆故乡美食的,词曰:“家乡好,吃得十分香。腊肉腌鱼煎豆腐,细茶甜酒子盐姜,擦菜打清汤。”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善于理家,在毛泽东少年时,文七妹制作的酸菜、霉豆腐、豆豉、火焙鱼、苦瓜干等曾给毛泽东的味觉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至今在韶山的毛泽东故居中仍保留着文七妹制作酸菜的不少坛坛罐罐。

  巧合的是,就在毛泽东尝过石荫祥的酸白菜帮炒肉丝三个月后,即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在罗瑞卿、王任重和周小舟等人陪同下,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韶山,回到了家乡父老乡亲们中间,韶山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回到韶山的毛泽东,后来用8桌朴素而诚挚的宴席招待了韶山的亲友和烈属。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9-8 09:06 , Processed in 0.0974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