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从长沙城到板仓杨家 青年毛泽东步行120里

2013-12-13 20: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10|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长沙晚报

本版撰文/记者 范亚湘

  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前夕,很多长沙市民前往位于长沙县开慧镇板仓杨开慧故居参观。97年前,23岁的毛泽东“游学”到板仓,这是他的第一次板仓之行,也是成就他与杨开慧的初恋之行。

  A 首到板仓,15岁的少女杨开慧佩服毛泽东“真吃得苦”

  1916年暑假期间,板仓杨家办了一件喜事,即给杨开智与父亲好友和世交李傥的女儿李一纯订婚,并且两人拟于第二年结婚。

  杨、李定亲之后,杨昌济带全家回到板仓老家度假。

  这年暑假,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回韶山冲,与久病在床的母亲进行了一番长谈,游子之心得到了极大的宽慰。然而,他仍旧心系念时局,尤其是湖南的形势,7月初便匆匆地到了长沙。

  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毛泽东开始“游学”,风尘仆仆地来到板仓杨家,这是他首次到板仓。

  毛泽东的到来,让杨昌济一家惊喜不已。杨昌济询问了毛泽东家中的情况,对学生的步行之举表示赞赏。虽然,此时的毛泽东是杨昌济眼中日后能“拄长天”的“大木”,但也仅仅是“栽”与“材”的关系,不过关系密切罢了。

  听说毛泽东是从长沙城步行来的,杨开慧禁不住佩服地直咋舌:“120多里啊!你真吃得苦!”

  此时,23岁的毛泽东和15岁的少女杨开慧还没有确定恋人身份。但应该承认,毛泽东对清纯活泼的少女杨开慧颇有好感。甚至不能不说,正是这次板仓屋檐下的普普通通的相遇,成就了毛、杨两人的初恋。

  据长沙县作家协会主席章庭杰介绍,毛泽东这次来板仓,是他“游学”的先声,在以后的三年里,青年毛泽东多次利用假期去外地“游学”,获得中国各阶层社会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毛泽东这次到板仓,一为向老师求教,二为饱览老师藏书。他在板仓住了一个多星期,后在杨昌济的引荐下,和杨开智、杨开慧兄妹一道,拜访了住在离板仓40 多里的高桥的柳午亭先生。和柳午亭相识,不仅让毛家和柳家、李家演绎出中国革命史上友情的佳话,更在体育观上影响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除了讨教体育、武术等方面的问题外,还与柳午亭探讨了国家大事及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学问。毛走后,柳午亭对其赞不绝口,再三对其子柳直荀说:“毛泽东不比常人,与之交往,以其为榜样,当得大益。”

  柳直荀又把他平时所知毛泽东洗冷水浴、露宿等“怪事”告诉父亲,还说:“如今我也像他那样,天天早晨洗冷水浴,晚上露宿阳台,打拳做操,还被同学选为体育会会长了。”柳先生听了,更是赞叹不已。

  回到长沙后,毛泽东撰写了《体育之研究》一文,1917年4月1日,经杨昌济推荐刊发于《新青年》第3卷第2号。

   《体育之研究》中运用大量历史、哲学、心理、生理、解剖等知识,对体育本质、原理、方法、价值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研究,全面阐述了“健身救国”的体育 思想。他指出,中国饱受列强欺压、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民体质不强。国要强,则民必壮。民要壮必须崇尚武风,动员国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他认为,体 育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他主张学校教育德、智、体并重,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 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毛泽东还在《体育之研究》记录了自创的“六段运动”,融汇了八段锦、体操、拳击、气功等各种运动之长,包括手、足、躯干、头部和打击、跳跃等动作,能使全身获得均衡的发展。

  《体育之研究》一文被誉为:“是我国最早以近代科学的观点系统论述体育的专论,开一代之风气。”

  B 再到板仓,身为杨家女婿的毛泽东却只能寄住在叔父家

   1921年2月,新婚后的毛泽东和杨开慧回到板仓老屋过春节。同时,也是祭奠先一年逝世、安葬在离老屋不远的棉花坡的杨昌济。1920年1月17日,杨 昌济在北京病逝,毛泽东在京为其理丧,可家里又传来噩耗,他年仅51岁的父亲毛贻昌,也于1920年1月23日因伤寒突发,病逝于韶山冲。两人之逝仅隔一 个星期。然而,因为驱张之事和杨昌济丧事,毛泽东无法赶回韶山,只得去电长沙让大弟毛泽民主持父亲的丧事。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首次来到北京,初住鼓楼东豆腐池胡同九号(今十五号)杨昌济先生的寓所里。

   毛泽东首次北京之行是杨先生促成的。1918年5月,杨先生应蔡元培之聘任北大伦理学教授,举家迁京。他到京后不久,即给毛泽东寄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告知毛泽东去北京联系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宜,毛泽东得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立即动身。抵京后,暂住“板仓杨寓”。又经杨先生介绍,毛泽东做了北大图书馆 助理员,解决了谋生问题。

  这时,杨开慧完 全是一个大姑娘了,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1919年,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 “润”、“霞”相称。这一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长沙,是年末,她与回到长沙的毛泽东结婚,取 消了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第二次来板仓,令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身为杨家女婿,却不能住在杨家。章庭杰说:“这是因为,长沙农村有一个风俗,女婿第一次到岳母娘家时,夫妻不能同房。而杨家可能没有多的床铺供女婿睡,毛泽东只好寄住在杨开慧叔叔杨红启家的一间偏房里。”

   随后,毛泽东到洞庭湖滨岳阳等地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这次考察,正当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颇为重要。但毛泽东是个性情中人,对于新婚燕尔的娇 妻,日夜思念,有时彻夜难眠。情思难禁,诗兴勃发,毛泽东挥笔写下《虞美人·枕上》词:“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 星。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之后,毛泽东多次到过板仓,很多资料介绍说至少四次到过板仓,但经章庭杰考证,毛泽东曾经七次到过板仓。而据长沙县委统战部副部长黄柏强的调查,毛泽东可能有过八次板仓之行。但不管有多少次,毛泽东这个时期来板仓主要是为了爱。不过,也有几次也不仅仅是因为爱。

   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他只身去上海,那时杨开慧已怀了第二个孩子岸青,不能随行。毛泽东12月底又从上海去广州,取道长沙。 惜别爱妻,在南去列车上用铅笔写下《贺新郎》一词向杨开慧倾诉:“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 许……”

  从这些词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深深地爱着娇妻杨开慧的。

  1927年春,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2月4日至2月5日在考察长沙县高桥后,于5日到板仓继续考察和小住。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公开分共、叛变革命,屠杀工农群众,全国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8月12日,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秘密潜回 长沙,杨开慧和杨母及三个孩子已先行回到长沙并在板仓住下。毛泽东这次回湘的“革命任务”是组织、发动秋收起义,“家庭任务”是“安顿老少”。是夜,毛泽 东趁着夜色到了板仓。“据说,这次毛泽东是从杨家后山下来的,当杨开慧听到暗号后,才敢开门将他迎进来。”章庭杰说。

  这次,毛泽东邀请五位农民、一位篾匠和一位小学教师开了两天调查会,了解到当地农民要求全盘解决土地问题的想法。8月17日,毛泽东回到长沙城里。从此,他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再无机会到板仓。

  C 日夜思念毛泽东的杨开慧说:“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

   1982年和1990年修缮杨开慧故居时,从其卧室屋檐下及后墙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牺牲前留下的8篇手稿。章庭杰曾经读过这8篇手稿,“从这8篇手稿的 内容来看,主要还是记述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牵挂、思念、等待和失望。这三年中两个人几乎失去了一切联系,所以虽然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爱情一直没有改变,但随着 时间的积累,她心中也难免生出了一些哀怨之情。但杨开慧毕竟是一个革命者,是一个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她在手稿中说:‘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 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

   在自传“从六岁到二十八岁”一文中,杨开慧记下了他与毛泽东美好的爱情。“这个时候,大约是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对于结婚也已有了我自己的见解。我反对一 切用仪式的结婚,并且我认为,有心去求爱,是容易而且必然的要失掉真□神圣的不可思义(议)的最高级最美丽无上的爱的!……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 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 他,我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这样,爱不都会埋没尽了么?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决定独身 一世的)。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的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他为我非常烦闷 ——我相信我的独身生活,是会成功的。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 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因为我的意志早又衰歇下来了,早又入了浪漫态度中,早 已又得了一个结论:‘只有天崩地塌一下总解决!’除非为母亲和他而生,我的生有何意义?”

   1929年3月,杨开慧从《国民日报》上看到朱德的爱人伍若兰被杀并在长沙示众后,深感自己随时可能会牺牲。这时,他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份她称之为“遗 嘱样的信”,信没有发出去。信中她已经开始担忧自己的命运,明确将三个孩子托付给了杨开明和毛泽东之弟毛泽民、毛泽覃等人。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捕的第二十天,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板仓乡下一群老乡,冒着危险,偷偷地赶到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找到开慧僵硬的尸体,用一块白布裹着,用滑竿悄悄地抬回板仓。买了一副薄皮杉木棺材,将开慧收殓后,掩埋在棉花山。

   毛泽东惊悉开慧牺牲的噩耗时,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表达心中的悼念及悲愤。1957年,毛泽东接到杨开慧少女时代的同窗好友,也是毛泽东 的战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怀念柳直荀烈士的一首词后,当即和了一首词,词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 雨。”这是毛泽东对爱妻杨开慧的无限思念,也是对爱妻杨开慧的深情礼赞。

  多姿多彩的“初恋小镇”板仓

  12月10日,记者又一次来到板仓。

   百多年前的长沙小山村,如今目光已跨过了大西洋,要打造中国的斯洛特小镇——杨昌济在英国留学所居住的那个小镇。欧式风情街、斯洛特湖、斯洛特水街、村 民集中居住点……已现雏形。这“源”自于人们的认识,既然这里是毛泽东和杨开慧“世纪爱情”的起点——“初恋小镇”,自然得把杨昌济这一重要元素突出。

   静谧的斯洛特湖平躺在开慧这个初恋小镇里,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点点涟漪,红色的地砖、原木的围栏、翠绿的植被让这里处处透露着原生态的韵味。开慧镇党委书 记冯赛军也是留英的“海归”,据他介绍,板仓小镇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载体,通过近几年时间的建设,全镇3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铺开,正成为“初恋小 镇”。

  今年开慧镇在去年招商引资取得重大 突破的基础上,继续引入旅游休闲、养老养生、文化体育、教育医疗、有机农业等符合开慧长远发展的项目。同时,该镇还将依托纪念馆4A级景区这个良好的平 台、所具备的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把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近几年,“板仓小镇”变化很大,充分发挥文化内驱力助推城乡一体化建设效果明显。

  冯赛军表示,下阶段,开慧镇将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标进行新农村建设。按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试点的要求,结合实际,把当地服务业、休闲观光业和现代农业结合起来,真正展示出“板仓小镇”无限的发展前景。

   “春天来的时候,来到板仓,道路两旁开满樱花、山上开着杜鹃、庭院爬满蔷薇,卖的是有机蔬菜,喝的是纯净山泉,会是怎样一个美好的景象啊!”冯赛军说, 人们只知道开慧镇是红色旅游景点,但是未来的开慧,将进一步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以生态文化为时尚、乡村体验为亮点,打造经贸重镇、旅游强镇、文化名镇、生 态美镇,并形成“初恋小镇”的文化定位,使板仓多姿多彩。

  这么多年过去了,时间改变了很多事物,却始终不能改变近百年前的那场初恋;心与心的初恋故事,一直在板仓小镇不断地演绎。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1-3 02:49 , Processed in 0.0942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