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佛顶尊胜灵验陀罗尼幢 类别:石经幢 时代:唐代 规格:通高71.6厘米 来源:2011年东牌楼建设工地出土 今藏: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1年8月的一天,长沙市万里晴空,烈日炎炎。在市区东牌楼长沙国际金融中心工地的考古发掘现场,长沙市考古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清理着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灰坑,灰坑边长3米,四壁修建规则,竖直,从这座灰坑的形制结构来看,应为人工专门修建而成的一座遗迹。当工人们发掘至距地表90厘米的时候,“砰”地一声,发掘人员用的工具锄头被蹦的弹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考古工作人员掀开中间填土后,露出一块边长80厘米左右的麻石板块,麻石板块背面平整,有明显的人工凿刻痕迹。麻石板刚好位于整个灰坑中的中间位置。当考古工作人员轻轻地打开麻石板,下方是一个由四块麻石围砌的石函,里面渗满了积水,石函中间似乎竖立着一件石质的物件。清理完石函里面的积水,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里面竖立的居然是一座结构完整的经幢。 经幢是幢的一种。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源自印度。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中国自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而经幢则顾名思义,即幢身刻有经文的幢。中国经幢多为石质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居多。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一般最常见之经幢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经幢树立的地点,主要有以下几处:寺院、交通频繁的通衢大道、墓傍或墓中、塔侧、以及爽垲之地、个人家中等,而以树立在寺院领域内和墓侧者为最多。 此次发现的这座经幢,即是一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这座经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通高71.6厘米。幢顶为圆形尖顶,向下雕刻有仿木屋脊、屋檐,斗拱等建筑结构,表层覆盖有筒瓦瓦当。幢顶、屋脊、屋檐、斗拱上均涂有红色油漆。幢身为八角八面,正面上方刻书“佛顶尊胜灵验陀罗尼幢”。纂刻陀罗尼经文。均为楷体字书写,字体秀美。幢身主体高30厘米,每面宽6.2厘米。基座形制与幢身相同,分上、下两层,每层均浮雕有图案。第一层浮雕有两组相同狮形图案,其中一头狮子横卧于地,回首观望,另一头一狮子俯卧地面,昂首前视。第二层浮雕有鹰、人首鸟身、莲花、花草等四组图案。 这座发现于东牌楼的《佛顶尊胜灵验陀罗尼幢》保存完整,是长沙乃至湖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唐代的石质经幢。经幢图案雕刻细致,字体秀美,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佛家信物,对于研究唐代宗教文化艺术,具有非常的价值,同时也向生活在长沙城中的人们生动的展示了唐代长沙居民的宗教信仰和雕刻工艺。 (雷永利撰稿)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8-11 10:05 , Processed in 0.14426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