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48唐“开元通宝”银币

2013-7-5 11: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61|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开元通宝”银币

类别:银币  国家二级文物

时代:唐代

规格:直径2.3厘米  厚0.1厘米  重3.6克

来源:1987年长沙市桃花岭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中国的货币,自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才真正得到统一,象征着“天圆地方”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自秦以后,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如秦半两钱、汉三铢钱,五铢钱等),通行后世,流传了700多年,直至唐武德四年开元通宝的发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开元通宝”钱,是唐一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以铜币为主,此外还铸造过金、银、玳瑁、铁、铅等不同材质的“开元通宝”。现在传世所见的“开元通宝”钱,铜质最多,其中在河北省沙河市白塔镇白塔村,考古人员一次就发掘出土了17000枚完整的“开元通宝”铜钱。其他几种材质的“开元通宝”钱比较少见,陕西省宝鸡市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过玳瑁“开元通宝”钱,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工业大学唐墓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钱,显然此两种质地的钱币,由于稀少,实际上并不投入流通领域。

长沙市中南工业大学唐墓出土的银质“开元通宝”钱,今藏于长沙市博物馆。仔细观看发现,银币完整无缺,方孔圆形,铸造规整。直径2.3厘米,厚0.1 厘米,重3.6克,因为表面氧化的缘故,通体呈黑灰色,正面楷书繁体“开元通宝”钱文,字迹因氧化腐蚀略微有些模糊,背面光素。 

“开元通宝”银币,钱文中的“开元”有“开国奠基”的意思,即开创新纪元的涵义,并非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政治上宣告新时代的来临,铸造“开元”币,以示新政;经济上,“开元”币结束了中国金属货币以重量为名的时代,政治经济两方面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开元,开创新纪元,当之无愧。钱文中的“通宝”则是“流通宝货”的含义,钱币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开元通宝”银币,钱文“开元通宝”四字与流通用铜币上的文字一样,都是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写,文字庄重、隽秀、挺拔。字体在篆隶之间,钱文先上后下,然后从右至左释读。

唐代铸造“开元通宝”铜钱,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而金、银、玳瑁等贵重金属材质的货币,不投入流通市场,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长沙出土的银质“开元通宝”币,显然也是这类用途。

(董永成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8-10 07:09 , Processed in 0.1979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