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张湘涛主编,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战国羽翅地四山纹铜镜 类别:青铜镜 国家二级文物 时代:战国 规格:直径12.3厘米 重180克 来源:长沙南门外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名称:战国羽翅地十叶五山纹铜镜 类别:青铜镜 国家一级文物 时代:战国 规格:直径14.4厘米 重364克 来源::长沙十五中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在七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枚铜镜,到商周时期,铜镜开始零星出现,中国进入镜、鉴并用的以照容梳妆的时代。早期的铜镜虽各地均有发现,但制作粗糙,工艺较为简单,多为几何、线条等基础纹饰,并且数量较少,不成体系,铜镜的发展始终没有步入正轨。这种状况一直到春秋末期才逐渐改善,到战国前期,当时并不富庶的湘中北特别是以长沙为中心的地区,一跃成为铜镜的主要产地。居住在此的楚人,将前人的铸镜技术改良优化,促成了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时的铜镜纹饰一改造型简单、工艺粗糙的状态,形成了型式繁多,铸造精细,纹饰华美的一类铜镜品种,这即是后来被学者称之为“楚式镜”精美镜种。它的出现,宛如一道霞光,为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铺洒了一片金光大道。自此,铜镜这种日常生活中简练的器形才真正成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大家族中的一个独特门类,才真正赢得了先人的关注而拥有了属于它自身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价值,并由于其生活上的使用价值和不断创新的艺术风格,最终成为了使用时间最长、流行区域最广的一种青铜器。 山形纹铜镜是楚式铜镜的代表之作,“山”形纹镜是楚式铜镜中出现得最多的品种,也是争议较多的铜镜镜式之一,其命名另有“山”字纹镜、“T”形纹镜、“丁”纹镜等说法。‘山’形纹镜以四山为主,亦有三山、五山、六山。湖南所出战国铜镜,四山镜占90%以上,其纹饰分布大部分山形底边与钮座平行排列,地纹均为羽翅纹,中间层作网状连叶纹。其变化规律器形由小变大,图案由双重叠式变为三层重叠式。其器型多做圆形,四山偶有方形出现。其镜钮多为三弦或者四弦。镜体较薄,镜缘多窄卷,但五山等类型中也可以看到宽卷缘形态。 四山镜较为典型者为长沙南门外广场出土的一枚铜镜,此镜为圆形镜,三弦钮,双重四方钮座,镜缘上卷,镜面平坦。主题纹饰为四个‘山’形纹,左旋,‘山’形的短竖道向内勾,呈尖角状,中间一长道顶住镜缘,三道宽度均为0.49厘米其外框镶有边缘。四个‘山’形排列欠整齐,间距不均,地纹为羽翅纹。该镜保存完好,色泽作‘黑漆古’状。1954年长沙南门广场M7出土,出土文物除该枚铜镜外尚有仿陶礼器鼎、敦、壶各一及铁小刀一件,是一座典型的战国中晚期楚墓。 五山镜较为典型的是长沙市胜利路出土的一枚铜镜该镜为圆形镜,四弦钮,圆钮座,钮座及镜缘分别伸出五片草叶纹,草叶略呈菱形,其内饰有细密的叶脉。五个左旋山形纹将镜钮合围成一个五角星状区域,叶纹正好镶嵌其中。地纹为羽翅纹,镜缘上翘。此镜1992年出土于长沙胜利路市十五中学M14,该墓墓室260X100-210cm,系战国晚期小型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除此镜外,仅有陶制鼎、壶各一。 五山纹镜是战国铜镜中较为珍贵的镜种,据报道,到目前为止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五山镜仅有4枚。因此这种五山纹铜镜显得尤为珍贵。 (李梦璋撰稿)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7 12:10 , Processed in 0.0944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