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3战国嵌错红铜兽纹铜壶

2013-7-5 11: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52|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 宋少华 等|来自: 名城长沙网

(本文录自《长沙国宝档案》陈先枢、宋少华等撰稿,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名称:嵌错红铜兽纹铜壶

类别:青铜器

时代:战国

规格:高43厘米  腹径29.8厘米

来源:湘乡五里桥出土

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壶是先秦时期盛放酒水的重要器物,至战国时代逐渐形成直口、鼓腹、圈足底,形态略瘦的稳重形态,在铸造铜壶的过程中,古人使用了许多在今天看来仍旧复杂的特种工艺技术,使得这些铜壶更具历史与艺术价值,这是祖先在冶金工艺技术上的重要贡献。

长沙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嵌错红铜鸟兽纹铜壶。它制作精美,纹饰细腻,采用了雕刻、镶嵌、错铜等工艺,是先秦铸造工艺的典型代表。

这件铜壶出土于湘乡五里桥楚墓,通高43厘米,口径13.3厘米,腹径29.8厘米,底径17.2厘米。平直口略外侈,溜肩鼓腹,两侧焊接铺首衔环各一,圈足底。整个器物从上之下以对置三角形二方连续纹饰分割成为6层,以红铜嵌错工艺装饰有细密精致的鸟兽纹。鸟兽纹饰每层皆分为八小组,两两相对。第一层为凤鸟踏虺纹。凤鸟作瞪目张喙状,注目前方,凤鸟首后方飘有羽带,尾翼亦高扬飘起。整只凤鸟踩踏于一只匍匐的虺蛇之上,虺蛇面向后方亦瞪目张嘴,纹饰两两相对,中央以竖向对置三角形纹相隔。第二层为回首龙纹。龙纹呈忍冬缠绕状,回首瞪目,口大张,一爪前曲抵住地面,身躯作“S”形,尾部作流云状,纹饰背对相靠,中间以竖向对置三角形纹相隔。第三层主题纹饰为粗体神兽纹。神兽匍匐于地,躯干前曲后挺,四肢均向前伸,兽尾上翘卷曲。兽首昂扬,瞪目张嘴,兽角扬起,顶端向前卷曲。两兽相互对视,中央以竖向对置三角形纹相隔。铜壶两中轴线位置,兽纹之间夹杂三层如意状变形叶纹,并与第四层兽面状纹饰相接。第四层为勾连蟠螭纹。蟠螭形体四肢简化,仅剩首尾,瞪目张嘴,尾部卷曲,身躯呈“S”状,一组纹饰为四肢蟠螭相互勾连而成。铜壶两中轴线位置,蟠螭之间夹杂变形兽面纹饰一组,兽面由多组卷云状纹饰组成,兽目细长眼角上翘,中央有羊角状装饰。第五层图案与第三层同,皆为粗体神兽纹,唯中轴线位置夹有变形兽面纹饰。兽面比第四层兽面更加复杂,亦有各种形态的卷云状纹饰组合而成,兽目也呈卷云状。第六层分上下两部分,一直延伸直圈足上方。上部分纹饰为鹿纹及站立神兽纹。鹿呈站立状,身体略向前倾,鹿首昂扬,鹿角健壮,尾部翘起并向内卷曲。鹿纹后侧有站立神兽一对,神兽形态怪诞,似鸟,头部有冠,抬手。前脚后屈,后脚直立站于地面,脚趾呈鸟爪状。下部分纹饰为牺首状,兽角内折,两眼呈菱形,圈足部分亦有对置三角形纹一周。

雕刻镶嵌工艺早在商代就有出现,到东周时期逐渐成熟并出现红铜镶嵌。那么这种工艺的制造原理以及具体流程是怎样的呢?

青铜镶嵌工艺的生产程序大致如下:首先是铸器。先设计出器型与纹饰,再用泥胎或者失蜡制模,并在胎体上将纹饰雕刻好,再翻砂铸造成器。器铸成后,对细密的纹样部分进行修整加工。如果所嵌纹饰极为细密,难以铸出,可先铸成素器,然后在素器上进行雕刻。然后是选料。根据纹饰的设计要求,准备好需要镶嵌的材料,如粗细宽窄合适的金、银、铜丝、片或大小适合的绿松石等。最重要的一步是镶嵌:将备好的嵌件,按照花纹图案的形状、深浅、厚薄,逐一随形嵌入铜器表面的线槽内。嵌入后经过捶打,使嵌件与铜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不致脱落。最后一步为磨错:整个器面花纹全部镶嵌成以后,由于被嵌人的金、银或红铜等都经过捶打,这样器物表面上的纹饰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状况,因此需要先用质地较粗的错石来磨平,使之光滑平整、严丝合缝,然后再用质地较细的木炭或皮革,往返磨擦,直到被嵌物被磨得平整光亮为止。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铸器时在模范的空隙之间放上支钉,器物铸成后将支钉加工错平以成图象的。

(李梦璋撰稿)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21:57 , Processed in 0.0953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