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华历史文化名楼·天心阁】由文物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陈先枢编著) 六、守卫长沙的坚强壁垒 天心阁至今保留完好的瓮城和残留的地道遗迹,是天心阁军事壁垒作用的历史见证。 瓮城又称月城或子城,本是筑在城门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小城,其目的是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在无城门处筑瓮城,更显示其地的军事地位。《武经总要前集·守城》云:“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长沙有关修筑瓮城的最早记载为北宋胡宿《内制集》所载潭州修筑子城受到宋仁宗嘉奖一事,集曰:“潭州通判李丕绪修筑子城,甃砌完备,知州任颛奏上,仁宗敕云:‘汝受任湘中……增完城壁,就浚池隍,悦使有宜,乐成无射,条闻来上,嘉叹良多。’”很明显,当时修筑瓮城是为抵御辽国入侵,但瓮城的具体位置尚待考证。明洪武五年(1372)长沙府卫守御指挥使邱广用砖石改造宋元土城墙时,9个城门外均未筑瓮城。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载:“崇祯十一年(1638),长沙知府王期昇增建月城。崇祯末知府雷起龙增建营房。”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长沙及善化两县知县请款修葺城墙时,同时将天心阁扩建为三层,并将阁下的城墙加石增垒,筑成内外两城,两城之间又筑成南北两个瓫城。同治三年(1864),巡抚恽世临为扩建天心阁的需要,重垒阁下瓫城与城墙。 关于瓫城的具体用途,1933年邹欠白所著《长沙市指南》云:“阁旁垣成二巨窟,左右各一,昔时守城藏兵之处也。”天心阁下双瓫城面积各500平方米左右,可藏兵数百人,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1.作战时,士兵可以轮番登上城头,下阵的士兵可以下到瓮城内,得到及时休整,且比较安全,保护兵力,同时也便于迅速替补作战中的阵前减员。2. 天心阁瓫城城墙壁上设有8个大炮洞,火炮隐置洞内,可避免敌炮的轰击,士兵也比较安全。3.一般情况下,瓫城筑在城门外,用以保护城门,守城方多了一道防御工事,增加了敌方攻城的困难。攻城方都是力图尽快破门而入,因为破门比登城的伤亡要小。而天心阁下没有城门,不管敌方怎么强攻,当然总是不得而入。这对于不了解天心阁下无城门的敌方来说,如同误入了一个迷魂阵,始终攻而不克。这样既方便守城,又可监控敌方兵力,增加其伤亡。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时,看到长沙城的城楼唯独天心阁最高大,误以为下面一定有城门,便将天心阁为主攻目标之一,白白耗费了不少时间与兵力。清军在天心阁瓮城部署兵力,组织炮火反击,对坚守城池发挥了巨大作用。 天心阁瓮城内还有通向城内和城外的两条暗道,今存入口遗迹。1933年邹欠白所著《长沙市指南》记载:天心阁“其下有蛰穴,闻可通城中之皇仓街,为战争急危时之避险暗径,今湮塞久矣。”从此文中知,天心阁下的暗道入口处内,先是有一个较大空间的厅室,然后才是一条暗道直通城内的皇仓街。那时的皇仓街在南阳街以西,藩城堤与三泰街以东。清代皇仓街紧邻东北向的长沙府署,作战时便于传递情报,快速下达命令。同时,皇仓街位于长沙古城中心,地面主要道路辐射全城各个城门,作战时如遇不利,天心阁阵地的官兵可从暗道秘密迅速撤到皇仓街后,有利重新组织安排地面作战。古往今来,粮食是战备的首要物资,在某种情况下,及时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甚至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紧急时刻,守护在东南一线城墙上的守军便可通过天心阁下的暗道,迅速秘密地撤回到皇仓街,实行保卫粮仓的战斗。从天心阁到皇仓街约有6华里距离,长沙城地下的土质松软,容易坍塌,且地下水丰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完成这项地道工程并非易事。据说当时的办法是:地道内空全部用大青砖垒砌,顶面向上凸成弧形,地下开挖一条排水暗沟,将水引入深潭暗濠。同时每隔一华里左右设一个秘密通风口。 天心阁下另一条暗道通向城外。1943年徐斌所著《长沙纪实》一书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代,长沙被围,城内食粮大起恐慌,清朝的守将便在天心阁下开辟了一条15里路长通向城外的隧道,越过敌人的防线,冒险在敌后运米粮进城。这一条隧道的遗迹至今犹在,长沙俗称隐门。其实这条暗道早在太平军还未打到长沙之前就修好了。1852年上半年,太平军仅2个多月的时间,就攻克了湖南数个州县。巡抚骆秉章为了加强省城的防备,急忙募捐修葺长沙古城池,以迎战太平军的来攻。此时,骆秉章面临战事与朝廷的巨大压力,他决定要在太平军来攻长沙之前做好多方面准备,故在修葺城墙的同时,下令秘密修建了这条从天心阁下通向城外的隧道,以备战时急用。9月中旬太平军进抵长沙城南,开始了81天的长沙之战。战争一开始,由云贵总督张亮基接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仍留在长沙协助抗敌。此时,长沙城内上下一片惊慌,全城实行24小时戒严,各处城门紧闭,一切的商业活动和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城内增加了外来援军四五千人,城内的粮食一天比一天紧张,粮商又无法从城外运进粮食,皇仓、府仓、县仓的粮食被严格地控制起来,由军队把守。于是,有的粮商乘机抬价,百姓买粮困难,有的地方开始发生骚乱。为了防止城内饥民起事,幕僚左宗棠建议巡抚张亮基秘密启用天心阁下通向城外的地道,先安排长善两县官员与粮商一道 出城收粮,然后指派军队夜晚押运。很快不出10天,一大批粮食从天心阁下地道运进城来,解决了城内的粮荒。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天心阁为守卫古城长沙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咸丰二年四月(1852年6月),也就是鸦片战争发生后的第12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率太平军将士数千之众,从广西全州突围北上,一路惊天动地杀进了湖南。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太平军以破竹之势,连克道州、永州、江华、嘉禾、桂阳、郴州等州县,摆脱了清军的围堵追击,部队人数也猛增至数万。清朝当局料定太平军会经衡州北上,于是,调集大军于衡州与郴州一带,准备南攻北击,将太平军一举消灭在湘南。洪秀全决定趁清军穈集湘南而省城守备空虚之机,攻打长沙。 8月28日,西王萧朝贵奉洪秀全之命,率林凤祥、李开芳等1000余名太平军将士,间道奔袭长沙。9月11日,进抵长沙城南的石马铺,开始了为期近3个月的长沙之战。太平军击破城外守军之后,乘胜进驻城南妙高峰,占领西湖桥和金鸡桥,控制坚固民房和制高点,开始炮轰自天心阁至南门口的长沙南城。9月12日至18日,太平军昼夜攻城,枪炮火箭如密雨流星,轰声如雷,震动数十里。清军绝望之时,从天心阁下善化县城隍庙请出定湘王神像,抬至天心阁城头,由提督鲍起豹等人轮流守护,以求神灵庇佑。骆秉章下令将北门铁佛寺内一尊铁佛铸成两座大炮,命名为“红袍大将军”,安放城墙上轰击太平军。太平军昼夜攻城,但太平军兵力单薄(加上沿途加入的新兵,总共也不过4000人左右),难于展开四面围攻,使守城清军得以集中兵力进行抵抗。主帅萧朝贵执旗督战,不幸为炮火击中,身负重伤而亡。这时,清军副将邓绍良部从湘潭开到长沙城外,从背后向太平军攻击,太平军腹背受敌,攻城受挫。长沙城突遭太平军的袭击,清朝当局异常震惊,急调各路兵马增援。至10月初,城内清军已达四五万之众,较萧朝贵初攻长沙时增加了4倍。汇集城内的文武大员有帮办大臣1人、巡抚2人、提督4人、总兵8人,还有副将、道府十数人,阵营之庞大,史无前例,蔚为壮观。与太平军作战的老手广西提督向荣也赶到了长沙。清军防守和指挥力量都已大大加强,而太平军的主力尚在郴州。形势非常严重。攻城的太平军一面派人飞往郴州告急,一面固守城南原有阵地。清军企图吃掉这支太平军攻城部队。10月3日,向荣兵分三路向太平军所据妙高峰、鳌山庙营垒猛扑。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在郴州闻知长沙告急,于9月24日夜率大队人马离开郴州,日夜兼程赶往长沙。10月5日,太平军前锋抵达长沙,与原来的攻城部队汇合后,当天就发动猛烈攻势。数千太平军分路直趋天心阁正对面的蔡公坟、鳌山庙要地,并从东面抄敌后路。战斗十分激烈,守将和春、秦定三、江忠源率部反击,但被太平军打败。 10月 11日,洪秀全、杨秀清抵达长沙城外南门,又分兵3路发起猛攻,清军亦兵分3路抵抗,战斗至为惨烈。后因清军得到增援,太平军不敌,败退回营。15日,郴州追兵赶来长沙,扎营于城外的桃花塅、洞井铺等地。洪秀全决定趁敌初至予以歼灭,乃于中途设伏,然后诈败诱敌,退至井湾子。不料井湾子驻扎清军一营,太平军腹背受敌,伤亡很大,只得退回营垒。太平军主力抵达长沙后,两次大的进攻均不顺利,而清军加强了城外东南的布防,自天心阁至新开铺一带扎营结垒,背后又有张国梁部相威胁,正前面向荣会同各营深掘大壕,以困太平军。在攻守易势的情况下,洪秀全、杨秀清遂改变战略,分兵西渡,占领河西地区,作为进攻长沙和继续转进的阵地。在河西激战之时,东岸长沙城南的太平军又继续发起了进攻。天心阁的守军,经过江忠源、左宗棠等人的重新部署,防守更加严密。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一部分士子也持刀上了城墙。江忠源的楚勇占驻天心阁下城外的蔡公坟制高点。天心阁上早有广西提督向荣驻守,日前,向荣部已将潮宗门城楼上的五千斤大炮抬到天心阁上,将南城外一线的民房全部轰毁,使太平军失去掩护场所,不便靠近城墙,并加强城上的巡逻,严密监视城外动静,防止太平军再次在城下挖洞。 从10月下旬到 11月底,太平军在城南魁星楼、金鸡桥至天心阁一带挖掘地道10多处,曾3次爆破轰塌城墙四五丈、七八丈不等。太平军从缺口处扑城,和春、江忠源等督兵拼死抵拒,迅速堵塞缺口。正在巡抚张亮基幕府的左宗棠,在长沙守城战中才华初露。他出谋划策,从长沙富商黄冕、贺瑗、孙鼎臣、欧阳兆熊手中筹措饷银12万两,安定了城内军心。城墙缺口时,左宗棠急中生智,令用石块填缺口,并规定凡向缺口抛石一块赏钱一千文。顿时众多百姓从城中运来大批石块。石块从缺口处倾泻而下,砸死砸伤太平军无数。 这时,太平军在长沙已经打了81天,既不能歼灭城外之敌,又不能合围破城,而清朝援军不断开来,准备再次合围太平军,将其歼灭于长沙城下。太平军攻城不克,于十一月底撤去,长沙城成为太平军入湘征战以来唯一没有被攻破的城池。清末曾任湖南巡防营统领的黄忠浩有诗咏这一场清军与太平军的殊死之战,其《登天心阁》诗云: 西寇如毛席卷来,怒雷轰地楚城摧。 血飞狼藉拼忠骨,肉薄仓皇倚将才。 一代英雄流水逝,百年坟墓野花开。 欲寻故老谈遗事,夕照催人蹀躞回。 七、明清游览胜地 天心阁上应“长沙星”,故古城长沙又有“星沙”之雅称。星沙民众,无论文人学士,还是普通百姓,都有岀游、踏青、览胜的极高兴致,从唐杜甫《清明》诗“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岀”,宋张祁《渡湘江》诗“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等古人诗句可得到印证。杜甫诗云:“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定王台和贾傅祠是长沙最早的名胜古迹,定王台便在龙伏山山脊之上,往南距天心阁仅一里之遥。宋人登定王台曾成为一种时尚,朱熹、张栻、姜夔、真德秀、袁去华等迁客骚人都留下了《登定王台》的诗篇,抒发“定王百尺台,长安万里目”之咏叹。明代定王台荒废,而定王台之南的龙伏山山顶城墙上崛起了一座更高峻、更近于“天星”的天心阁。天心阁自然便成了文人学士登高览胜的首选之地。明末善化诗人俞仪便有《天心阁眺望》一诗,发出“楼高浑似踏虚空”和“万家烟火画图中”之感慨(全诗见前言)。俞仪又有《九日与紫庭登高次韵》一诗咏与天心阁相并列的文昌阁,自注曰:“山绝顶平旷建文昌阁,下有十洲风景亦胜地也。”诗云: 危台飞阁极天高,坐上星辰摘不劳。 未必十洲都福地,由来九日聚诗豪。 君耽逸兴酣余勺,我自归心折大刀。 回首乡关正无奈,几回登眺笑题糕。 在俞仪的这两首天心阁诗中,《天心阁眺望》是一首完全的咏景诗,第一句描述了由于“楼高”而“浑似踏虚空”的登阁感受,最后以“万家烟雨画图中”之句,描绘了一幅勾人遐想的长沙美景。而《九日与紫庭登高次韵》诗中“我自归心折大刀”与“回首乡关正无奈”两句,正是他所处时代与他内心世界相矛盾的真实写照。明末,社会大动荡,明王朝行将走向灭亡,而作为管理城市治安的地方官员俞仪,自知明王朝大势已去,他正处于“无奈”的地步,当然产生识破时务、不愿继续卖命的想法:“归心折大刀”。 俞仪生卒年约为1598—1643,字兼廙,号麓门,善化(今长沙)人,本城廪生。任指挥一职。崇祯十六年(1643)七月,张献忠率大西军主力部队直指长沙,并派小部队深入长沙周边各洲县配合攻打长沙城。俞仪受命领军至浏阳“讨贼”,不幸“遇害”身亡。 遗憾的是,明末至清初,长沙战事频仍,先后发生张献忠大西军攻打长沙之役、长沙 军民抗清之战和吴三桂长沙之乱等,天心阁作为长沙城的致高点,自然成了军事禁区,限制游客登临。至清乾隆年间,天下承平,当局逐步解除了百姓登城游览的限制,加之城南书院的入驻,到天心阁游览和拜祭文昌帝君与魁星神像的游人与香客络绎不绝,文人骚客到此举办文化活动的就更多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吟咏天心阁的诗联开始大量涌现。大多数诗联无不突岀一个“登”字,如乾隆间诗人李绍隽《秋日登天心阁远眺》吟道:“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觉星斗落。”(全诗见前言)同期诗人蔡以偁有《大风登天心阁》,诗云: 四山青欲过江城,人到天心羽翼生。 残 照 灺 随 鸦 去 影 ,狂 风 猛 似 虎 来 声 。 摩空两手星辰摘,放眼千秋草木惊。 不是襟怀霄汉上,那能意气任纵横。 稍后的嘉庆诸生毛国翰《登天心阁》诗中亦有“高阁平南斗,居人俯万家”之句。南斗即南斗六星,与北斗七星相对,古人以为正对长沙天心。这几首诗的趣旨均直指星辰,无不有登高阁而近天心之感,可谓天心即天星也。 此时还有诗人名熊袓熊者,概括岀“天心阁四景”,曰“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并分别作七绝,其《高阁插云》诗云 : 岩 峣 百 尺 挂 城 头 ,万 里 潇 湘 一 望 收 。 月 下 飞 鸿 频 渡 影 ,和 云 叫 断 洞 庭 秋 。 清 中 期 天心阁最有名的文人聚会,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阳,著名学者邓显鹤招集名流,在天心阁举办的一次很有影响的吟诗盛会。与会者有沈道宽、杨太灏、刘康、黎定源、谭溥、黄本骥、汤彝、李星渔、熊盛旸、张开霁、邓琮等人,会后宴集城南精舍。当时另有李星沅等人因故未及时到会,便于事后寄和诗稿。这次活动共收集诗稿近百首,事后刊刻成《城南唱和诗》集,流传盛广。现录8首如下: 前诗意有未尽,感念旧游复成 邓显鹤 天心杰阁俯苍茫,记得当时集上方。 诸老风流仍此地,百年高会几重阳。 填膺世事孤筇外,回首江城落照旁。 今日茱萸思遍插,摩挲清泪滴壶觞。 邓显鹤(1777—1851),字子立,号湘皋。湖南新化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官宁乡训导。辑有《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晚年主讲濂溪书院,诗文名噪一时。道光二十二年(1842)首次刊刻《船山遗书》,著有《南村草堂诗抄文抄》等。 湘皋年太丈重九招同人登城南天心阁,沅以疾未与,敬次原韵寄和 李星沅 天光云影瞰微茫,高阁吟声澈上方。 楚客悲秋原宋玉,先生相士即孙阳。 题笺自爱名流集,袱被同依讲舍旁。 一笑粗官归尚俗,分无清兴接萸觞。 李星沅(1791—1851),字子湘,号石梧,长沙府湘阴县人。道光进士,累官至两江总督。1849年因病解职回籍。在长沙天心阁下筑芋园和李家花园,以颐养天年。后又奉命以钦差大臣赴广西办理军务,因兵败忧郁而死,谥文恭。后人辑有《李文恭诗集》、《李文恭文集》等。 己酉九日赴湘皋天心阁登高之约,会者十人,湘皋与杨紫卿各有诗分次原韵 沈道宽 往事萦怀意渺茫,浮云聚散各殊方。 寒原试步添今雨,高阁凭栏感夕阳。 白雁已来穹塞北,黄花又笑短篱旁。 搏沙俪壁真非易,珍重茱萸共举觞。 沈道宽,字粟仲,清乾嘉道时浙江鄞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任善化知县。 己酉重九湘翁集同人于郡城天心阁登高次韵 黄本骥 浮云苍狗总茫茫,谁是人生极乐方。 得共高朋登杰阁,休将佳节负重阳。 天心已许排阊阖,世路何知有剧旁。 此会幸容参末坐,众仙同举饮中觞。 黄本骥(1781-1856),字仲良,号虎痴,长沙府宁乡县人,道光举人,授黔阳县教谕。黄博览群书,知识渊深,于考古、文物、地理、方志、古史、姓氏和官职,无所不通,时与新化邓显鹤、沅陵李沆训、湘潭张家榘誉为“湖南四才子”。著有《姓氏解纷》、《孟子年谱》、《湖南方物志》、《皇朝经籍志》、《郡县分韵考》、《续金石萃编》等。 湘皋先生九日招同人登天心阁次韵奉和 李星渔 城头杰阁俯苍茫,笑语随风落上方。 秋净千林明远浦,天空一雁下斜阳。 慈游竞出蓝田上,暂醉无须锦瑟傍。 留与他年传盛事,直将遗韵继流觞。 李星渔,字季眉, 长沙府湘阴县人,李星沅弟。官观察,雅志栖冲,寄情吟咏,且能急人之困,著有《观香室诗稿》。 九日偕湘皋先生招同人登天心阁宴集城南精舍 杨季鸾 客里相寻破寂寥, 山城选胜一凭高。 觞逢陶令休辞醉,诗劝刘郎且放豪。 精舍地偏迟看菊,芳筵客聚快持螯。 输他数老风流处, 健步如飞未觉劳。 杨季鸾,字紫卿,清道光时湖南宁远人。初举孝廉方正,后以军功授翰林院待诏。博学工诗,周游大江南北。时 与 何 绍 基 、魏 源 、杨 性 农 、邹 汉 勋 、刘 蓉 并 称 “ 湖 南 六 名 士 ”。陶云汀制军、李春湖侍郎、程春海祭酒警敬礼之。一时才流乐与酬唱。著有《春星阁诗抄》。大抵以意运才,以情辅意,胚胎太白,树帜湘南。 次韵湘皋先生登高二首 谭溥 天心杰阁亘清寥,向暮凭栏眼界高。 诗有天才初免俗,人无奇气不能豪。 风尘莽莽销檐铁,今古茫茫付蟹螯。 笑把茱萸斜插帽,暂时相与息奔劳。 谭 溥 ,字 仲 牧 ,号 荔 仙 ,长 沙 府 湘 潭 县 诸 生 。工 诗 善 画 ,橐 笔 远 游 ,名 动 公 卿 。有《 四 照 堂 集 》行 世 。 和紫卿九日登高韵 李星沅 城南秋老碧萧寥,阁倚天心号屧高。 掷笔君愿超绝顶,偃关我欲避群豪。 青云直上舒雕盼,黄菊初开对蟹螯。 那得长闲似今日,廿年人海叹尘劳。 李星沅,见前页。 好景不常,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长沙,天心阁再次成为军事重地,游人绝迹。同治后太平天国事息,几任湖南巡抚数次大修天心阁及城墙、瓮城,天心阁又恢复以往的雄姿,再度成了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加之天心阁在长沙保卫战中的卓越功勋,天心阁更为官民所重。晚清诗文大家何绍基、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曾广钧、黎承礼、李桢、成本璞等都曾登临斯阁,留下耐人寻味的诗作,兹录8首如次: 在长沙登天心阁(节录) 何绍基 寒波一夜生清湘,天意引客探重阳。 离思着人不可谢,有似万木槭槭含新霜。 同人试登最高顶,一气直上如翱翔。 南望斑竹吾乡所,北来雁书不得将。 为君东指海云处,青山影尽连空苍。 忽敛奇怀问归路,但见荒村古屋栖斜阳。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湖南道州人,道光进士,为清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官至四川学政。通经史,善诗文,尤工书法,自成一格,融篆隶笔意于行楷之中。晚年曾居长沙化龙池,居室名“磻石山房”,同治(1862-1874)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多年,逝世后葬长沙石人村苦竹墈。 登天心阁 郭嵩焘 重九登临称赋诗,江天楼阁好栖迟。 清尊白日严城晚,高咏西风落木时。 隔水峰峦争偃蹇,经秋云物有推移。 应添图画潇湘里,倒跨乌驴醉帽欹。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长沙府湘阴县人。道光进士。咸丰二年(1852)办团练,入曾国藩幕。后历任翰林院编修、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署广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派为中国首任驻英公使,l878年兼驻法公使。郭嵩焘力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允许商民自办企业,传播西方文明,因而遭守旧派攻击。1879年辞职回湘,筑养知书屋于长沙六堆子(今青少年宫后),又筑玉池别墅于寿星街,主讲于长沙城南书院、思贤讲舍,著有《养知书屋遗集》、《使西纪程》等。 十月九日天心阁宴集二首(选一) 王闿运 当年飞炮醴陵楼,高阁峥嵘倚素秋。 月到天心四边静,霜吹晓角一生愁。 浭阳开府招词客,湘上吟朋续胜游。 五十年来燕巢幕,不劳王粲赋销忧。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长沙府湘潭人,出生于长沙天心阁下东文庙坪。 l9岁参加县试,取中第一名。后入长沙城南书院学习, 常和李寿蓉、龙汝霖、邓辅纶兄弟以诗歌唱和,结“兰林词社”,人称“湘中五子”。咸丰七年(1975)中举人,以后数次赴京会试不取。但他才气横溢,文名远播,在长沙营盘街筑湘绮楼,人称湘绮先生。清亡前又特加翰林院侍讲。民国建立后,聘为国史馆长。王闿运的经学著作有《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经补笺》、《礼经笺》、《周官笺》、《礼记笺》、《春秋例表》、《春秋公羊传笺》等l 0余种,200多卷。 次韵止庵九日登天心阁 王先谦 高阁凭临感物华,十年京辇暂还家。 清游待访赤松子,佳饵来寻黄菊花。 是处楼台悬日月,几人邱壑老烟霞。 去秋狂客皆尘土 ,惟有霜风吹帽斜。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善化(今长沙)县人。同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讲,升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光绪十五年(1889)回湘,先后主持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光绪二十二年(1896),集资创设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一生博览群书, 多有成就,汇刻《皇清经解续编》,编著《诗三家义集疏》、《汉书补注》、《虚受堂文集》、后汉书集解》、《十朝东华录》等。 辛亥九月十一日登天心阁 曾广钧 海鹤存亡六十秋,西风独上驿南楼。 马殷霸业同残照,崔颢佳篇在上头。 倏忽陵风朱点鲤,须臾失势白符鸠。 秦丝己应柯亭尾,何止骊珠得益州。 曾广钧,字重伯,字觙安,清末长沙府湘乡县人,曾国藩之孙。由钦赐举人成光绪己丑进士,朝考改庶常,官广西知府。渊源家学,诗文足以名世,著有《环天室诗集》。 题子大九日阁会图 黎承礼 登高阁会题襟处,画里看山倍忆家。 十发写传歌郢卷,重阳吟对战场花。 驰珠雳火空夔屋,断渡秋涛失涨沙。 独倚天心望江汉,洞庭波下日西斜。 黎承礼,字薇生,长沙府湘潭县人,国史馆总纂黎培敬之子。少禀庭训,敦笃学行,成光绪甲午进士。宦游四川,壮岁归田,日耽吟咏。自遭乱以还,沧桑之感,时动于中。幽愤孤吟,寄托深远。 左卿邀登天心阁小酌 李桢 芒鞋竹杖许追寻,高阁重登寄慨深。 四海更无容足地,百年至负救时心。 杯浮绿蚁愁应遣,风卷黄沙日已沉。 欲觅扁舟向东三,奔涛骇浪恐难禁。 李桢,湘阴李星沅从子,尝作《六书系韵》二十六卷,刊行后,遗令瘗其稿本, 王先谦作书冢铭,比之刘蜕文冢,谓 “君于篆籀之学,夙有神契,晚益镂心刻志,条析同三.参考前闻,作为是书,昕夕摹索,积二十年,稿凡屡易。君家世丰厚,而有夷然不屑之概。出宰湖北,治剧邑,有循声。年未四十,告归不复出,屏居谢俗,以从事于文字音韵之学,逮老而弗衰,庶几乏以道自足者。”观所言可以知其志矣。著有《逭华庐诗存》 天心阁题壁 成本璞 危楼倚湘水,孤城落照斜。 烟树挟云气,风涛走月华。 江声咽征雁,秋色绽寒花。 俯听笙歌沸,长沙十万家。 成本璞,字琢如,长沙府湘乡县人。才思横溢,工于词章,为张燮钧、江标学使所推奖。曾留学日本,归国游宦江南,著有《通雅斋丛稿》行世。 清代文人登临天心阁后还为后人留下一批享誉联坛、脍炙人口、意蕴深刻的楹联。这些名联佳句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依托于天心阁独有的自然风光,体裁独特,匠心独具,从不同侧面提炼出千古名楼的特质与精髓,也映衬出长沙“湖湘首邑,山水洲城”的气质。这些楹联有的已悬挂在天心阁各层楼上,供游客欣赏,兹录8副如下: 江忠源题天心阁 携酒上层楼,想屈子招魂,贾生对策,纵谈楚国多才,二千年往事犹存,秋雨正吟诗,遣兴岂徒韩吏部;凭栏添逸气,望星沙夕照, 湘水归帆,好写江城如画,数万里游踪几遍,岳阳曾揽胜,关心总是范希文。 江忠源(1812-1854),字 岷 樵 ,湖南新宁人,清道光举人。 曾 领 楚 勇 参 加 咸 丰 间 的 长 沙 保 卫 之 战 ,该 联 当 作 于 此 时 。后 成 为 著 名 湘军将领,授 安 徽 廵抚,赠总督。有《江忠烈公遗集》传世。 黄兆枚题天心阁 岳麓西横,湘波北逝,得屈贾朱张点缀,便成绝胜江山,此地好游观,把平生道骨骚心,一证皇虞三古梦; 轸旁星小,胡外云蛮,自彭罗曾左崛兴,遂创可惊事业,孤城入争战,聚无数青磷碧血,化为烟火万家春。 黄兆枚,字宇逵,自号黄芥沧师,长沙人,清光绪进士。官吏部主事,以学术著闻,著有《芥沧馆诗文集》。另一题天心阁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更为有名。 萧云爵题天心阁 长沙城郭全非,留兹片地游观,彼风月江山,本造物之无尽藏也;百姓脂膏易竭,若不及时爱惜,则台池鸟兽,在诸君岂能独乐哉。 萧云爵(1852—1935),字 漱 云 ,长沙人,清光绪进士,曾任广东主考官,工书法诗联,老于林墅间。 陈继训题天心阁 岂天下已安时,看烟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九歌、贾太傅三策;此城南最高处,更楼台百尺,好管领卅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 陈继训,字 杏 聪 ,长沙县桥驿(今属望城)人,清光绪进士,曾出使俄国参赞,后任清度支部主事军饷司司长。 程颂万题天心阁 胜地重重,三面云山一面水; 予怀渺渺,两篇策论九篇歌。 程颂万(1850--1932),字 子 大 ,长沙府宁乡县人(其出生地今属望城),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时与汉寿易顺鼎、长沙曾传钧并称“湖南三诗人”,著有《楚望阁诗集》等。 吴恭亨题天心阁 天地苍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心胸开拓,块以视衡岳,杯以视洞庭。 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 号岩村, 湖南慈利人,早年受唐才常案牵连,系狱经多年。民初加入南社,举为省议会议员,著有著有 《对联话》、《悔晦堂丛书》等。 郑家溉题天心阁 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 世乱久矣,是一隅来复之机。 郑家溉(1873—1944),字从耘,晚年号筠园老人,长沙县人。清光绪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毕生研究书法,颇有造诣。民国成立后,曾在吉林居住。1934年,拒绝伪满洲国任命,举家自京返湘。1944年5月,避难于湘乡县七宝山,因拒绝日寇委以维持会职务,跳塘自溺,以死明志。 八、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 自清末戊戌维新运动起,天心阁便成了长沙近代史的重要见证。1898年1月熊希龄、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办了政治学术团体南学会,天心阁是其集会的场所之一。唐才常及南学会成员秦力山等常来此演讲,传播“开民智、伸民权、一民心”的维新思想。1898年唐才常登上天心阁,作七绝《登天心阁》,诗中赞叹长沙美好的自然景观后,欲问苍天“逢世难”,同时又自答:“不是杞人忧”,充分表现了作者一种强烈的愤世悲凉的情感。诗云: 湘江一碧水如油,万里云山古翠浮。 未必儒生逢世难,悲凉不是杞人忧。 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号绂丞,后改佛尘。长沙府浏阳县人,贡生出生。1895年与谭嗣同等在浏阳办算学馆,1897-1898年在长沙编辑《湘报》和《湘学报》,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旋回国组织正气会,筹组自立军。1900年举事失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在经济思想上提出了一整套资产阶级改革方案,主张厂矿完全由私人资本经营,反对官商垄断,还亲自在家乡主持开办锑矿、煤矿。被视为早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1905年革命党人陈家鼎受孙中山、黄兴之委托,由日本回湘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禹之谟任会长,机关办事处即设在天心阁三楼。据岳麓书院末任山长王先谦1914年所作《次韵止庵九日登天心阁》诗中句解云:“禹之谟开学会演说,宁调元募刻《洞庭波》书,皆在阁中。”宁调元当时的确是以自行募刻的办法,印发宣传革命的文稿,在天心阁初创了《洞庭波》杂志。1906年5月,宁调元与禹之谟首倡并实施公葬爱国志士陈天华与姚宏业,事后禹之谟被捕,宁调元避抵上海,正式创办了《洞庭波》杂志。刘谦在文中载:“辑其在天心阁所成之稿,并请陈汉元、傅君剑分任编撰。抨击汉奸满虏,不遗余力。每期印数千册,散布各省。” 禹之谟(1866-1907),字稽亭。长沙府湘乡县人。曾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战后至上海,专心研究实业。在长沙结交谭嗣同、唐才常等。戊戌政变后参与自立军活动,事败逃亡日本,学习化学和纺织工艺。1903年在湘潭创立湘利黔织布厂,1904年迁厂长沙,并附设工艺传习所。同年加入华兴会,次年参加和领导收回粤汉铁路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被推为长沙商会会长和教育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湖南分会会长。1906年被捕,旋被绞杀于靖州,1912年迁葬长沙岳麓山。 宁调元(1882-1913),字仙震,号太一。长沙府醴陵县人。早年就读长沙明德学堂,结识黄兴、张继,加入华兴会。1905年留学日本,入同盟会。次年回国,在长沙与禹之谟发起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主编《洞庭波》杂志,宣传反清革命。曾策应浏萍醴起义,在岳州被捕,囚长沙狱3年。获释后到北京,负责《帝国日报》编辑。武昌起义后,奔走湘鄂间。1913年入鄂策动反袁,事泄,被逮于汉口德租界。9月25日被袁世凯、黎元洪杀害于武昌。著有《太一遗书》。 1911年3月2日广州起义前夕,省会新军领导人刘文锦召集同志56人在阁上开会,图谋策应。刘文锦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现在清政不纲,国土日削,我辈为救亡图存,光复祖国而革命,必须群策群力,方克有济,幸勿稍怀疑惧。”56人分为步兵、马兵、炮兵、工程兵4队。步队有安定超、张海斌等,马队有刘安邦、苏德辅等,炮队有谢斌、李金山等,工程队有欧阳钧、谈满芳等。与会人员对江宣誓,共约死生,并由各人自约认定担任联络。长沙起义之武装基础遂建立于此天心阁会议矣。当天心阁三楼盟誓之际,不意抚院操目汪子林、探兵刘宏德、唐子英正在二楼饮茶,因此事泄,抚署立即发出暗杀令。刘文锦获悉,辗转逃至上海,得以幸免。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长沙首先响应。18日,焦达峰、陈作新等在贾太傅祠开会,决定起义。同时,陈作新密约新军同志在天心阁中策划布置。22日起义一举成功,焦达峰、陈作新被推为湖南军政府正副都督。 刘文锦(1886-1936),字德馨,号曙汀。长 沙 府 益阳县人。早年肄业于湖南陆军学堂。后入保定速成军官学堂。l909年入同盟会。l910年与宋教仁等谋长江革命,入湖南新军营运动。l911年谋应广州起义,召集各标营代表在长沙天心阁秘密部署,事泄离湘。长沙光复后回湘,任骑兵团长。入民国一度兴办实业。“二次革命”参与湖南独立活动,嗣后追随谭延闿。l924年与胞兄刘承烈在益阳组湘中游击司令部,任司令,参与驱赵斗争,后所部被改编为湘军第六军第三师,任师长,授陆军少将。 焦达峰(1886-1911),原名大鹏,字鞠荪。长沙府浏阳县人。1903年进长沙高等学堂预备科。1906年赴日习军事,加入同盟会,任调查部长。1909年回国与孙武等在汉口设共进会。1911年图谋响应广州起义,事败避居汉口,与湖北革命党人共谋湘鄂同时举事。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陈作新等组织湖南会党及新军响应,10月率军光复长沙,被举为湖南军政府都督。同月在兵变中被害,葬于长沙岳麓山。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大将军。 陈作新(1885-1911),字振民。长沙府浏阳县人。1905年入湖南弁目学堂学习,后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在湖南新军混成协四十九标任排长。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中,因动员管带陈强发动起义,被开除军职。继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并与焦达峰组织同盟会湖南分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会同焦达峰发动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推为副都督。旋在兵变中被害,葬于长沙岳麓山。 正是由于这些革命志士的前赴后继,天心阁阁楼里秘密的起义谋划活动,很快形成湖南民众响应武昌起义的熊熊烈火。 1911年10月13日,湖南革命党人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几次在贾谊故居和天心阁举行会议,决定10月22日在长沙响应武昌首义,并成立了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同盟会战时统筹部,负责起义的领导工作。会上还推定标、营起义的指挥人员、策动抚台衙门卫队和通知会党的负责人。早巳获知武昌起义消息的湖南当局,对新军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到19日,长沙风声日紧,街头岗警林立,荷枪实弹,如临大敌。黄忠浩所派巡防营稽查队官兵高举大令,穿梭巡逻,来往行人均须经过检查,以致民间讹传巡抚部院装置了大炮,将对新军营房实行轰击。鉴于敌人防范甚严,加之洪江会兵马估计要23日才能赶到长沙,焦达峰等决定将起义日期推迟到23日。不料21日清晨,有关起义的机密被泄露,巡抚余诚格闻报后决定于次日将长沙新军全部调往株洲,然后紧闭城门,企图将革命党人一网打尽。时迫事危,千钧一发,焦达峰、陈作新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当机立断,将起义提前到22日举行。 10月22日清晨,新军士兵闻哨声纷纷赶到协操坪集合;同时将四十九标二营军装库打开,取出枪械弹药。然后,每人发给白布臂章一块、子弹10发,由安定超传达起义有关事项。他首先演说革命意义,接着宣读了焦达峰、陈作新关于起义的命令。然后,鸣放信号枪3响,起义队伍分途出发。 彭友胜率领北路军进攻北门,一路不但未遇任何抵抗,守城巡防营士兵反而大开城门,让新军长驱直入,从容占领了荷花池军装局。进攻小吴门的安定超东路军稍费周折后,亦一枪未放进入东城。入城两军在谘议局会师之后,于中午时分从东、西辕门展开了对巡抚衙门的攻击。与此同时,焦达峰、陈作新等战时统筹部的成员也赶到了巡抚衙门外,亲自指挥擒拿巡抚余诚格与巡防营统领黄忠浩的战斗。黄忠浩在又一村被炮兵营李金山擒获,旋被带至小吴门城楼,当众斩首示众。余诚格在起义军冲入抚署后,一面令侍从在大堂上高悬 “大汉”白旗,伪示投降;一面则由左侧孝廉堂穿壁潜逃,后逃往上海。其他重要官员纷作鸟兽散。巡抚衙门前的龙旗换上了象征革命胜利的“汉”字大旗。不久,“汉”字大旗又插到了湖南同盟会最早的秘密领导机关――天心阁。长沙起义成功后,当即成立了以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宣告了湖南革命政权的建立。与此同时,立宪派也活跃起来。他们首先迫使焦、陈同意,成立了参议院,举谭延闿为院长;接着又在都督府设立民政、军政两部,分由谭延闿、黄鸾鸣为部长,从而在事实上控制了湖南政权。军政府成立以后,迅即传檄全省,号召各地反正,各道、府、州、县闻风响应,到11月5日,全省除常德以西地区外,全部光复。清王朝在湖南26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宣告结束。紧接着军政府着手镇压反动武装,建立革命新秩序;扫除陋习,倡导新风;并派湘军援鄂,支持全国的光复斗争。 焦达峰、陈作新领导的辛亥长沙起义,是全国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壮举,巩固了首义地区的胜利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省份的起义和独立,加速了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国的崩溃。 九、民国市民公园 民国十三年(1924)长沙古城墙拆除完毕,在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等人的极力主张之 下,保留了天心阁这一段城墙及古阁楼。省长赵恒惕令警察厅长刘武为首,将天心阁及阁下城墙修葺完好,修缮旧阁,于阁的左右仿照北京文渊阁增建二轩(木质),于轩与主阁之间建复道。二轩即今天心阁南北副阁,有两层,呈长条形,南北两端呈三面形,南端正对石级。轩与主阁用曲尺形复道连接。当时称为城南公园。主阁一楼和二轩以茶待客,主阁二、三楼陈列古物和名家艺术品。这里收集的古物和名家艺术品逐渐多了起来,经常给展厅补充更换一些新的陈列内容,俨然成了一个城市博物馆,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浓厚兴趣。同时在阁下从 蔡道宪墓园(俗称蔡公坟)起,经燕子窝、老龙潭、妙高峰至大椿桥修游路一条,后称为天心 游路。 1926年前后年间,天心阁已年久失修,有坍塌之虞。此时正值唐生智主湘,他决定将天心阁重建为主附三阁。刚建到阁墩,因省府连番改组,无暇顾及此事,加之资费不济,工停事废。1928年,宁乡人鲁岱接任市政筹备处长,呈请省府拨款6000元,完成了此次重建。鲁岱所撰《长沙辟市琐忆·请款修完天心阁》载,重建的天心阁,三阁鼎峙,矗立天空,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别有一番气象。阁之南北两端,以旧城垣为引道,中嵌石磴,左右护以白石栏杆。 1929年公园内古城墙北端建起了一座国耻纪念亭。1928年5月3日,日寇制造了屠杀中国人民的济南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湖南人民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决定实行对日经济绝交,抵制日货。1929年中,廖汉瀛受省政府主席何键嘱托,在天心阁午炮亭位置新建国耻纪念亭,以唤起民众的爱国之情。亭高三丈余,立四木柱,外围石栏,内围铁花栏杆,栏之四周制有“千夫所指”、“万众同心”、“革命精神”、“义无反顾”、“触目惊心”、“疾首痛心”等字,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之色彩,瞻瞩之余,未始不触目惊心、顿增无限愤慨也。廖汉瀛作有《国耻纪念亭序》,全文如下: 中国古文明国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受帝国主义者政治经济文化种种之侵略,竟沦为次殖民地,丧权割地,赔款惨杀之案,岁有所闻。外人目为睡狮,倡言瓜分而共管,甚有以夺获我国之战利品,陈之公园者,耻孰甚焉。 先总理乃唤起民众,共同革命,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现由军政进为训政时期,吾湘政府,恪遵建国大纲,力谋建设,百废具举,市政聿新,而以天心阁委托汉瀛整理。承主席何公,嘱建国耻纪念碑亭,盖欲使阅都者触目惊心,奋发图强,立跻于国际平等地位,且欲使外人觉悟,自戢野心,促成国民亲善之外交,共趋大国之治也,兹值工竣,谨志其缘起如此。 国耻纪念亭门前悬挂着星沙第八高级小学校长曹秩庸撰写的长联,联曰: 普天皆义愤填膺,举目慨河山,问何时痛饮黄龙,电扫霆摧歼小丑;同心雪历年积耻,热忱挥铁血,看指日澄清赤县,湘声岳色蔚新猷。 国耻纪念亭的前身为1916年秋所建午炮亭。当年湖南省政府为方便长沙市民生活与商贸活动,于天心阁北面百米处城墙之上建午炮亭。亭以城墙大青砖筑基台丈余高,四方以木质栅栏作墙,树皮盖顶,北向有门,上悬“午炮”二字匾额,“午炮”二字后题有12行小字款。亭内置黄铜火炮一门,炮口朝东,由驻阁消防部门管理,每日正午12时鸣炮一响,作为长沙全城计时标准,可见当时百姓很少有钟表者。当时长沙人戏称为 “天心阁时间”,1925年天心阁下城南公园建成开放后不久,午炮正式停止了鸣放。 1929年8月1日起,长沙市政筹备处将天心阁公园的管理权收回,成为市政筹备处的直管单位,并继续开放。但当时政府感觉天心阁公园“游人众多,仍须限制,藉维秩序”,因此制定游览规则4条,在报纸和公园等处公布,让市民懂得如何享受公园的生活。游览规则如下: 天心阁公园游览规则 一、本园永远免费开放,惟游览人等须遵守本园各项规则。 二、本园游览时间每日自上午六时起到下午十一时止。 三、左列各色人等不得入园游览 1 酩酊醉汉与有狂疾者;2 八岁以下儿童无人监护者;3 顽童乞丐;4 摊担负贩;5 衣不蔽体者。 四、本园游览人需注意左列各项禁条 1 不得聚众集会;2 不得攀折花木,损毁用具及一切公物;3 不得于园内停放车马及驶行脚踏车;4 不得污损墙壁;5 不得喧哗门殿;6 不得任意便溺吐痰;7 不得挟妓赌博;8 不得有其他妨害善良风俗之行为。 公安局长张翥 处长余籍传 中华民国十八年 1932年,何元文出任长沙市首任市长,他上任伊始就决定在天心阁建“儿童健康公园”。何元文(1890-1986),字少悌,晚号竹庄老人,长沙府醴陵县人。1911年赴长沙考入第一法政学堂。1918年从政,历任临湘县禁烟所长、资兴县县长、衡阳县县长、湖南省建设厅代理厅长、湖南省第一纺织厂厂长等职,均有政绩。1930年调长沙市政筹备处,任处长,筹备长沙改设为省辖市及成立市政府的工作。1932年长沙市政府成立,出任市长,1938年春辞职。在此9年中,对长沙市政建设多有举措,颇得政声。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任内政部视察主任,抗日胜利后回长沙从事金融工作。1950年去香港,继而去台湾,晚年专心读书念佛,享年96岁。 1932年夏,公园建设正式启动,首先对天心阁进行了一番修葺,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4个小花园,3座花台,7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冈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熏风亭。熏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辞意。何元文特为熏风亭作记一篇,全文如下: 熏风亭记 余长长沙市政既数月,就天心阁迤东隙地,跋醵金为儿童公园,中植花木,范以栏垣,凡儿童玩赏憩息运动诸具备焉,园西北有高阜,构亭其上,杂树环阴,苍翠欲滴,落成于盛暑,熏风披拂,因以名之,窃解愠之义助养正之功云耳。 民国二十一年夏醴陵何元文 何元文还为熏风亭题联,联曰: 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 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 何元文又为天心阁题联,联曰: 何止路三千,上摘星辰,万丈高楼从地起; 不容尘半点,只谈风月,一江秋水映天心。 当时湖南名记者严怪愚曾这样描述儿童公园: 每天那儿,总有几十个儿童,在消磨他们的白昼,练好铜筋铁骨,预备做国家的干才。这个人生过程的一段落,童年生活,有像黄金一样的宝贵。所以我每当来到这个公园,憧憬过去的往事,就追怀已逝的一切,那儿童天真的笑涡,伶俐的口齿,秋水般的眼珠,活虎般的身段,不是令人生爱慕之心吗?只要是无情岁月催迫着你,就可使天真伶俐变作萎靡颓唐,眼珠呆,身段笨,走进名利的黑道。若是在春风里,又送来一阵“大路”歌声,黄莺样的尖喉,更会使你心怡与意旷。并且,当你沿着小径,坐在熏风亭上去欣赏那班儿童生活真善美,你心里又是一种何等的惬意。 十、天心阁抗日烽火 当儿童们天真活泼地嬉游于天心公园时,一场灾难正向古城长沙扑来,天心阁也毁之一旦。1938年11月11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岳阳。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收到蒋介石发来的电报:“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长沙警备司令部奉命制定放火焚毁长沙的计划,并预定以天心阁举火为号。12日深夜、13日凌晨,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放火队员误以为信号,便四处点火,一场旷世大火骤然而起。天心阁也付之一炬,化为一堆废墟。因为12日的电报代码为“文”,史称“文夕大火”。16日清晨,赶到长沙的国民政府政治部部长陈诚和副部长周恩来随蒋介石登上天心阁废墟,凭高远眺,只见整个长沙一片焦土瓦砾,甚感惋惜。随即,周恩来召集政治部三厅人员一百余人在天心阁前集会,布置救灾工作。周恩来发表讲话,提出“惩办肇事祸首,积极救济灾民。”同时又指出“这一切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疯狂侵略所引起的,要把仇恨记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振作精神,重建家园。” “文夕大火”并没有阻止日军向长沙的进攻。年9月至1941年12月,日军3 次 大举进犯长沙。中国军队奋力抵抗。史称“长沙会战”。3次会战,日军均从长沙败退。 长沙成为坚持抗战达5年之久的英雄城市。 1939年9月1日,日本第十一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4个师团、舰艇300余艘、飞机 100多架,共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大举进犯长沙,企图消灭中国第九战区的主力,挫败中国政府的抗战意志。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统率战区所属部队18个军共30万人迎战。早在大战到来之前,薛岳已根据长沙至岳阳的地理形势和双方力量的对比,制定了“诱敌深入,后退决战”的方针。日军深入长沙,既没有捕杀到我军主力,又缺乏后续部队的增援,形势十分不利,只得下令撤退。10月1日,日军各部纷纷掉头北撤。薛岳立即严令各部全力追击,沿途民众纷纷出动打击日军,中国空军也从成都机场起飞轰炸武汉日军机场。10月7日,狼狈不堪的日军退回到新墙河北岸。至此,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时称“第一次湘北大捷” 由于天心阁占踞长沙城内制高点,3次会战中都成为我军重点部防的主要阵地。特别是第二次会战时,日军曾于1941年9月27日晚攻入长沙,天心阁阵地直接面临敌军的强攻。日军占领长沙后,我军各部重整旗鼓,由各个方面向长沙迅速集结,中国第六、第七战区的增援部队也赶到长沙,与日军在长沙外围和市区内展开了激烈战斗。在“文夕大火”后的残垣断壁下,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着逐街逐巷的争夺。据守天心阁的官兵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一拼,最终击退敌军进攻。由于敌军始终未能占领长沙城制高点,加之我军各部重振旗鼓,向长沙迅速集结,占领长沙仅3天的日军被迫撤退。薛岳命令各部乘势追击,先后在汨罗江、浏阳河两岸予敌大量杀伤。10月9日,日军又一次全部退回新墙河北岸,恢复到战前状态。日军迫使我方屈服和消灭我军主力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其近卫内阁也因此而被迫下台。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随即又在东南亚地区向英国和美国的军队展开了凶猛的进攻。日军为了打通在长沙受阻4年之久的粤汉交通线,出动12万兵力,发动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12月24日,日军分数路强渡新墙河,急速南进。我军节节抵抗,诱敌深入。 1942年元旦,日军开始攻打长沙城。我第十军军长李玉堂奉令率领全军守卫长沙。李玉堂与全军将士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拼死抵抗,与敌血战4天4夜,艰苦卓绝,以少胜多, 经历了长沙大火的天心阁古城墙头,我军居高临下,奋勇杀敌;古城墙下我军迂回运动,调度自如。战地记者徐斌1943年著《长沙纪实》这样描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天心阁的战斗场面: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过程里,这一块高地又形成了极重要的地点。当元旦日敌人攻陷白马庙(位于天心阁下东北向)的时候,天心阁便成为最前哨的高地。在这块高地上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敌我在短兵相接时候的肉搏战,而在枪炮交响声中,奉令守这一线的周庆祥师长,也就在这一块高地上指挥战争。到第二日,张团也是从那里出击而收复了白马庙这一个据点的。如今,战斗已经过去了,天心阁这块高地仍旧地是矗立在南门的边缘,这里曾经是今古战场的高地,将永远是人们憧憬和凭吊的所在。 日军攻城的第三天,我第九战区各路大军正日夜兼程,从四面八方向长沙压来,而20万长沙民众已严阵以待,准备参加最后的战斗。1942年1月4日拂晓,我军形成对日军的三面合围态势,弹尽粮绝的日军仓皇逃窜。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当时,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指出:“12月7日以来,同盟国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则评论说:“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蒋介石也说“此次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布了每日一谱的“抗日英雄谱”,薛岳名列其中。薛岳(1896—1998),又名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乐昌人,10岁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 16岁入保定军官学校, 曾加入同盟会。曾先后任贵州省主席、第一战区前方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总统府参谋长、广东省主席等职。抗战期间,他指挥三次长沙会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曾获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发的自由勋章,授一级陆军上将衔。1950年去台湾,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天心阁还一直为防空观察哨所、防空警报台和反空袭作战的高炮阵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长沙市组织了第一次防空演习,演习结束,在省保安处内成立防空股(这是湖南最早的防空组织),并指定在天心阁阁楼、国货陈列馆和警钟楼上设立防空瞭望台,兼管火警瞭望。这是长沙市,也是湖南省最早的3个防空瞭望台。随即长沙市政府成立了防空组织,l938年1月在全市设立5个防空观察哨点,天心阁是重要的一个(还有狮子山、五里牌、警钟楼、纺织厂),哨所人员全由地方军人担任,一般设哨长一人,士兵多人。那时没有仪器设备,全凭哨员的肉眼看、耳朵听来掌握敌机动态。向市民传递敌机情况是采取在木杆上悬挂灯笼,显示空袭警报或紧急警报,以指示市民向城外疏散或就地隐蔽等。到后来防空袭情报传递设备有所改善,同时使用铁钟和手摇警报器。 1944年6月18日,长沙沦陷,天心公园一片荒芜颓废之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沙市政府着手修复天心公园。1946年6月,原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王东原岀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1899—1997),安徽全椒县南乡赫石镇人,1919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1922年毕业后,被分发到蚌埠的皖军见习。1923年夏,投奔在湘南的第一师宋鹤庚部,任独立第十团上尉参谋。不久,该团改编为湘军第三十九团,他升为团副。次年春,他升为中校团副,兼任补充大队长。1935年授陆军中将衔。1946—1948年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任职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全省经济、交通、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蓝图,亦有政绩。晚年移居美国,从事著述,有《浮生简述》等行世。 作为当任过第七十三军军长、参加过淞沪会战和长沙会战的抗日将领王东原,对在长沙抗日会战中牺牲的我军将士,特别是第七十三军将士深怀悼念和敬仰之情,遂决定在长沙会战的重要纪念地――天心公园内兴建一组纪念性建筑,以永远悼念在长沙抗日会战中牺牲的将士。社会各界踊跃捐款,相传蒋介石、张治中等政要也捐了款。这一组纪念性建筑由守望塔、崇烈门和崇烈亭组成,当年便落成,对民众开放。三建筑建在从公园北大门至天心阁城墙下的一条直线上,从低到高,一眼望去,蔚为壮观。守望塔等落成之日,王东原亲撰一联深切哀悼抗日阵亡将士,联曰: 忝领师干,几回奏凯几行泪; 为崇功德,一度秋风一瓣香。 守望塔建在天心公园北大门入口后的广场上,全部采用花岗石作为建筑材料,塔的直径约1.2米。塔底是个正方形的底座,四周筑有围栏。塔身是高约12米的六角形石柱,在石柱的顶端有个石圆球。这个圆球象征着地球,在圆球上还刻有当时的中国地图。一座石雕的狮子蹲踞在 “地球”上,狮子代表中国。在当时,守望塔的意义就是教育国人要守住自己的国土 守望塔的前方为崇烈门。崇烈门为四柱三门牌坊式建筑,全花岗石建造,宽8.5米,高5.9米。门额“崇烈门”三字楷书传为蒋介石所书。崇烈门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胡羯”指的就是日寇。侧柱的一副对联用篆书写成,联曰: 犯难而忘其死; 所欲有甚于生。 上联出自《易经》:“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对联的意思是:冒险而忘记生死,理想胜过活着。道出了抗日阵亡将士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为了理想宁可捐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的民族气节和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进入崇烈门便是登高的石阶级,直达天心阁后坪。石阶级的尽头便是屹然矗立的崇 烈亭。崇烈亭建在原国耻纪念亭的废址上,造型端庄,十六方柱斗拱,八角歇山顶,颇具特色。 亭额“崇烈亭”三字亦传为蒋介石所书。亭两面的立柱上携刻着著名书画鉴赏家徐桢立所撰的两副对联。 正面联云: 百战靖胡尘,精忠争日月辉光,大节壮山河气色; 四阿延楚望,长剑指天狼落云,神弦连甲马归来。 反面联云: 有亭翼然,览风物睹江流之胜; 是真勇者,执干戈卫社稷而亡。 20世纪50年代,守望塔和崇烈门先后被拆除,崇烈亭则改名为入胜亭,并凿去了亭柱上的老对联。2004年,崇烈门依照老照片原址原貌重建,守望塔的恢复重建也在规划之中。同时,入胜亭恢复崇烈亭原名,并重新在亭柱上挂上了徐桢立所撰的对联,以告慰抗日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3 23:03 , Processed in 0.0993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