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密印寺位于宁乡县沩山乡沩山之山腰、毗卢峰下。此处虽是山腰,却纵横数里平畴绿野,流水淙淙,清风习习。青松、翠竹、银杏、红枫相映成趣,海拔400多米。 密印寺开山祖师是高僧灵祐禅师。他继承佛教禅宗仰山宗衣钵,于唐元和九年(814)建密印寺。灵祐(771—853),俗姓赵,唐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早年出家,研习大小乘经律。23岁时至江西百丈山参谒怀海。元和末年,遵怀海嘱到潭州沩山开法,独栖七年,建密印寺。武宗毁佛时,隐于民间。大中初年,湖南观察使裴休迎请归寺,禅风为之一变,世称“沩山灵祐”。划世界为“三种生”,又提倡顿悟。门人辑其言为《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一卷,弟子有慧寂等四十余人,卒谥大圆禅师。 灵祐获得了入住沩山的机会,随即衣钵行囊,昼行夜宿,赶赴潭州。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灵祐在潭州城西200余华里处找到了沩山。灵祐沿沩江溯源而入,山中悬岩峭壁,树木森然,流水潺潺,清碧如玉,杳无人烟,野兽出没。灵祐先在山间结草为庐,终日与猿猱为伍,靠采摘野果充饥,一住就是五六年,但山下乡民也仍然不来山上。灵祐心想:我奉命前来安禅接众,为的是普度众生,如今这么一连几年,上山的人都没有,我长此下去,岂不浪费了时间?又于众生何益?便准备打点行装下山离去。灵祐舍弃草庵,抄道下山。可刚行至半山,忽然树丛中一阵声响,蛇、虎、狼、豹纷纷涌向山间道中,挡住去路。灵祐大惊,喝道:“尔等诸兽,何苦拦我的去路?我若真与此山有缘,尔等且各自散去,我自会留下:我若与此山无缘,尔等且待着,我自会走了过来,一任尔等吃掉!”不料野兽闻言纷纷散去。灵祐十分惊异,当即返回草庵。这野兽拦道之处,就是灵祐回心转意之处,后来人们便在此建了一座桥,名曰回心桥。过了几个月,江西派来僧众,帮助灵祐创建寺院。于是灵祐等在沩山扎下根来。大家开荒种地,下山传教,沩山渐渐发展起来。 现在密印寺山门还有当年建寺时石刻的“般若道场”四字,寺门两边有“法雨来衡岳, 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什方密印寺,飞落白云间。 中国佛教禅宗创立于南朝刘宋时期,唐前期分为南、北二宗。到唐后期,北宗衰落,南宗盛行,并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教派,世称“禅宗五家”。其中的沩仰宗即创始于密印寺。后灵祐禅师又传法仰山(在今江西宜春),创立了沩仰宗。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密印寺占地广阔,殿宇宏伟,僧众达3000多人,寺田3700亩,盛极一时。传说当时寺内铸有千僧锅,可作1000人的饭。宋大观元年(1107),铸5048斤大钟一口,涂以黄金,置之钟楼,晨敲夕叩,声闻数里,加之寺里原藏经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担,遂有“密印三藏”之称。密印寺创建一千多年来,历经朝代更替,屡遭兵火,又多次重建。现存建筑有山门、大殿、后殿、配殿、禅堂、祖堂等,占地共9000多平方米,除禅堂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所建外,其余均为民国时重建。“文革”期间,密印寺曾废为学校。上世纪80年代再次修复,已基本恢复旧观。 密印寺现分为8个部分,即山门、庭院、大殿、后殿、左右配殿、左右禅堂、祖堂等。山门在沩山之麓,为密印寺进出之所。高大庄严,为红色三开牌楼式砖石结构建筑,硬山顶,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宝瓶,两端有鳌鱼鸱尾。中为拱形大门。拱门左右有侧门,又有红色 庭有南中树,年华几度新。 已依初地长,独发旧园春。 映日成华盖,摇风散锦茵。 色空荣落处,香醉往来人。 菡萏千灯遍,菲芳一雨均。 高柯倘为楫,波海有良因。 穿过庭院,即是大殿。大殿又称正殿、万佛殿,是密印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全寺的中心。大殿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为砖木石混合结构,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高27米。正脊饰蟠龙吐珠等泥塑浮雕图案,中置宝顶,两端为鳌鱼鸱尾。大殿正面有石金柱8根,其他三面石檐柱18根,均为白色花岗石所制;四周为走廊,庄严肃重,气度大方。殿前有珠红槅门三排18扇,上雕以花卉禽兽图案。迈入槅门,正面即为三尊大佛像,通体箔金,辉煌耀目。正中是释迦牟尼像,高10多米,端坐于金莲座上,手持宝塔,仪态端庄。殿壁四面,全部以塑有佛像的陶砖排砌,全部箔金,共12182块,形态逼真,情仪各异,金碧辉煌,给人以庄严感和神秘感,为我国佛寺所仅见。 1993年,密印寺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7 11:04 , Processed in 1.0642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