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白沙古井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白沙路旁,自古为江南名泉之一。今白沙井四周建为白沙古井公园,正面立石坊,右建古人诗文碑廊,左建仿古式茶馆。 明《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 白沙井在锡山西坳,山基底为板岩,上部覆盖很厚的红土砾石层,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冽次之。” 白沙井水水质极佳,清乾隆间学者张九思《白沙泉记》描述:“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酢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日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也。”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对白沙井水情有独钟,有诗咏曰: 寄我新芽谷雨前,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更有庐山活水煎。 清末民初,白沙井旁住着一位以白沙井为名的名人—易白沙。易白沙(1886-1921),本名坤,号越村,因其家所在地在长沙白沙井附近,从小对白沙井充满了感情,又因他仰慕明代学者陈白沙(字献章)之为人,乃更名白沙。易白沙少年聪颖,勤奋好学,熟读经史百家,尤喜墨家学说,才华横溢。16岁时曾被延聘永绥师范学校;随又赴安徽,先后担任安徽师范学堂、旅皖湖南中学校长;还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天津南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短期任教。同时,他又积极投身民主革命斗争:辛亥革命中,他参加安徽光复工作;二次革命期间奔走湘、皖之间,力劝当事者武装反袁;斗争失败后,流亡日本,参与《甲寅》杂志创办工作。洪宪帝制败亡后,易白沙回国。1921年,愤于军阀统治、革命者屡遭屠杀,他只身去北京,伺机行刺北洋军阀头目,未果。而后南下广州,在前往他所一向尊崇的陈白沙家乡陈村的途中蹈海自杀。易白沙还撰写了许多有重要价值和影响的文章与专著。他流亡日本后,即在《甲寅》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教育与卫西琴》、《广尚同》、《铁血之文明》、《平和》等论文。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后,易白沙又积极撰稿,先后在该刊发表了《述墨》、《孔子平议》、《诸子无鬼论》、《我》、《战云中之青年》等论文。1916年编写了《帝王春秋》一书。 易白沙在行动上是民主革命的斗士,在思想上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早岁读郑思肖《心史》及黎洲、船山、亭林、密之遗书,恍然种族之恫,亟思摈满。”到了安徽后,他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派的要人,如孙中山、章太炎、陈独秀等人,因而其思想更加激进。其后,他高举“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的旗帜,在其所撰写的论文和编写的专著中,“以文献解读的方式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大胆地怀疑和批判陈腐的观念和学说,深刻地揭露和痛斥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的罪行,竭力宣扬和提倡民主、共和、法治等近代价值观念及近代政治制度,体现出救世救国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易白沙之兄易培基的名气,也不在易白沙之下。易培基(1880—1937),字寅村,号鹿山,亦自称为长沙白沙井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辛亥武昌起义。l913年回湘,先后任湖南高等师范、长沙师范、省立第一师范等校教员。1919年参加湖南各界驱逐张敬尧的斗争,任绅商学界总代表,负责联络和筹款工作。l920年6月任省公署秘书长兼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省图书馆馆长。同年秋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积极实行教育改革,广泛吸收进步教员,支持学生运动,提倡男女同校。l923年任湘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值孙中山策动孙、卢、奉三角联盟,他任孙方代表。次年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组织反直联盟,易复任孙方驻北京全权代表。随后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1927年任上海劳动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农矿部长。次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古物馆馆长。l933年因故宫盗窃案涉嫌受通缉,晚年蛰居上海法租界。 2006年,白沙古井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1 20:31 , Processed in 0.0938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