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水月林、芋园、柑子园均为长沙街巷名,在今芙蓉区定王台附近,其地今已拆建为解放路延线立交桥和商住楼。 据清代瞿元钧《水月林记》载,水月林原为寺名,寺凡三楹,左右皆菜圃。清两江总督、湘阴人李星沅为诸生时曾在此攻读。道光二十七年(1847)寺废,李星沅辟其地为“芋园”,拟作归田怡养之所。李星沅《自署芋园联》云: 阅世倏中年,辛苦功名都历尽; 娱亲偕小隐,读书耕种总陶然。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祖籍湖南湘阴,乾隆年间,其祖父李世亮(玉屏公)举家迁到长沙。嘉庆十三年(1808年)李星沅12岁应童子试。17岁丧父后,因家贫李星沅还曾借读于小庙——水月禅林。嘉庆二十二年(1817)李星沅以郡试第一补弟子员成了一名秀才。次年,受聘任教于城南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历官四川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陕西等省按察使、江苏布政使、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等。被道光皇帝召见8次,曾奉硃批:“朕看汝年富才明学优品正,甚有厚望于汝,谅汝必能体朕用人之苦衷也,钦此。”道光二十七年(1847)调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官回籍养病。但一年半后又被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起用,任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剿太平军。李星沅带病赴任,4个月后即殁于广西军中,谥文恭。遗有《李文恭公全集》、《李星沅日记》、《李文恭公诗文集》等著作。曾国藩作挽联悼曰: 八洲作督,一笑还山,寸草心头春日永; 五岭出师,三冬别母,断藤峡外大星沉。 芋园占地2万平方米,水面占半,西部以黄山石叠为山,乔木荫翳,东部筑水角凉亭,风光漪涟。园中遍植白榆、乌桕、梧桐、黑松,穿插紫薇、绣球、桂树、腊梅,循季盛开。又过14年,李星沅次子李慨复修芋园和寺院,“径前增以回廊,栏楯蜿蜒,因曲势作小亭,取苏子之语意,以‘知水月’名之寺”。月夜游芋园,别有一番风味,《水月林记》云: 好月初上清光,透林隙射水中,明灭不定。游渔潜跃,宿鸟惊呼,凉风翕习入襟袂,此心欣欣若有所得。已而星稀云敛,皓魄当中,水色空明,渟泓滉漾,数声鹤唳与寺中钟磬相和,令人有高世远举之思。自以为古之冈川平泉恐不过是也。 据李氏后人记载,进入芋园,迎面为黄石叠砌成廊桥状建筑,称之为“小蓬莱”。其北面有名为“自在香”的假山,山顶小亭为全园的最高点。山下有伸向西荷花池的堤坝及青石桥名“憩鹤桥”,将西荷花池腰束为南北两池。环西荷花池的长廊由小蓬莱向南北方向伸展并与湖中心南北的长廊相联接,以此为链,形成环湖的镜澜小榭、小瀛洲、知水月亭、梧笙联吟馆、漱石枕流之阁等22处亭馆景点。环湖长廊靠西侧的南北两段倚墙而筑,廊壁上嵌有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大字道因碑刻及其他碑刻总数有百余方之多。何绍基系李星沅之儿女亲家,何绍基碑刻原件因战乱存世极少,今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只有《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何绍基条目所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他为姻亲李仲云(即李星沅次子李概)写小楷《黄庭内景经》3250字,拟刻石刊于芋园,刻者以笔画细不容刀,乃再索《黄庭经》1223字,刻之,现两册完好如新。” 1918年李星沅四世孙李青崖曾将芋园部分房舍借予新民学会开办“留法预备班”。1938年“文夕”大火中,芋园及寺庙仅剩的一点残迹,也为断瓦残垣所掩埋,但芋园和水月林的地名却诗意般留至20世纪90年代。今存芋香巷,巷内浏正街小学为芋园故址的一部分。 长沙市原老解放路东端至吉庆街的一条麻石老街,名柑子园,今已拆建为解放路的一段。柑子园古为私家园林,园内广植柑橘,故名。清嘉庆《善化县志》省城图上即标有此街名,说明此时柑园早废,其地已成街市。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这里再度成为私家园林,这一年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的李星沅,以姑息下属事被议降四级留任,旋即因病奏请开缺回籍,在柑子园筑李家花园,广植花木,堆砌假山,修建亭栏,以为暮年颐养之地。在此之前,李星沅已筑芋园。名为“芋园”的小巷离柑子园口仅几十米远,很可能李家花园就是芋园的延扩。 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民国时李家花园“园景荒芜殆尽,政府原有收买作为地方公园之意,今已为高等法院临时院址。”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柑子园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3 10:21 , Processed in 0.0979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