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名人与长沙风景》陈先枢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
橘子洲,在长沙极负名气,是长沙屈指可数的风景名胜。橘子洲,一名水陆洲。它纵贯于湘江之中,绵延十里,如飘彩帛。《湘中记》云:“晋惠帝永兴二年(305),生此洲。”据此推之,湘江流经长沙一段泥沙淤积而形成洲渚的历史,已将近1700年了。洲形成的初期,大抵是由许多未连接的小渚组成,看似一线,实不相连。后来由于长年泥沙壅积才逐渐连成几个大洲。《方舆览胜》载:“湘江中有四洲,曰橘洲、织洲、誓洲、泉洲。”到清代又只有上、中、下三洲了。迄今虽上游诸洲已连成一体,下游仍有傅家洲尾随其后,似断而实连。环境特征为:洲处江心,四面环水,南首北尾,先分后合,洲身自然形成流线体。西有麓山屏嶂,东濒长沙城郭。既有山村水乡之趣,不冷不僻,又得灯火楼台之华而无喧嚣,早在唐代就成为文人墨客流连之处。大历年间杜甫流寓长沙时就有“橘洲田土仍膏腴”之咏。晚唐名相裴休贬官潭州时在橘洲中部建有楚秀亭。后人为纪念他将其改为裴公亭。元至元以后故址无存。后邑人在原址上建有义渡亭,供渡河行人休憩之用。宋著名词人王以宁作有《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词云: 岁晚橘洲上,老叶舞愁红。西山光翠,依旧影落杯中。人在子亭高处,下望长沙城郭,猎猎酒帘风。远水湛寒碧,独钓绿蓑翁。 怀往事,追昨梦,转头空。孙郎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起拥奇才剑客,十万银戈赤帻,歌鼓壮军容。何似裴相国,谈道老圭峰。 裴休(786—860),字公美,唐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自幼苦学,洁身自好。长庆进士,大中初年累迁至户,兵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兼御史大夫。六年(852),以本官同平章事,在相位五年,革江准漕运积弊,定新法十条;立《税茶法》十二条,禁藩镇苛索行商。十年,罢为宣武军节度使,再历昭义、河东、凤翔、荆南节度使。咸通初年,入迁吏、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平生嗜佛学,大中初迁湖南观察使,迎请灵祐主持潭州沩山同庆寺。善为文,长于书法,《全唐文》存文九篇,《全唐诗》存诗二首。致仕后终老宁乡沩山。 湘江两岸盛产美橘,古有记载,南朝诗人鲍照已有“橘生湘水侧”之句。晩唐诗僧齐己《谢橘洲人寄橘》一诗为橘洲之传名海内起了广告作用。诗云: 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 霜裛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 洪崖遗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藏贮待客宾客好,石榴宜称映丹光。 橘洲成为风景名胜地应始于宋。北宋词人秦观南谪,道经长沙曾游览橘洲,并在长沙巧遇一生暗恋他的歌女义倡,留下许多野史和传说。秦观死后又草葬橘洲,传说义倡“丧服赴,抚棺一恸而绝”。黄庭坚题秦、苏诗卷有“长眠橘洲风雨寒”句。清陈运溶《湘城遗事记》注云:“少游北归至藤州,卒于江上,其子处度护丧藁殡于潭,故有‘长眠橘洲’之句。”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元丰元年(1078)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后于元丰八年(1085)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葬于潭州。 《善化县志》载:“洲上曾有刊石,刻宋山水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又,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云:“水陆寺,府志云即江神庙也,在橘洲尾,六朝济应禅师开,后有拱极楼,为八景之一。”所谓八景之一,即指“江天暮雪”而言,宋米芾《江天暮雪》诗并序云:“岁寒江空,风严水结;冯夷翦冰,乱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蓑笠无踪失钓船,彤云黯淡混江天。湘妃独对君山老,镜里修眉已浩然。”十分明显地指出了橘洲江天暮雪的景观特色。 拱极楼始建于元代,位于橘洲尾,水陆寺后。据《图书集成·职方典》载,拱极楼楼高七八十尺,建筑巍峨富丽,其胜概可谓“西瞻岳麓,俯瞰湘流,草树参差,鸥鸟映发,若出若没,亦近亦远,风纹霞绮,月练烟鬟,清光奔会,自然移情。” 拱极楼又名北极阁,清嘉庆进士、两江总督陶澍题联云: 楼高但任云飞过; 窗小先将月送来。 楼另悬一古联,极为怡情。联云: 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 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 诗人笔下更是着意渲染。清萧大经《消夏诗》读来令人清爽: 两岸垂杨护橘洲,中流倒影耸危楼。 二三更后渔歌歇,谁写新诗在上头。 石承藻《雨中登楼》却描述了另一种气势。诗云: 危楼悬百尺,四面敞檐楹。 雨重云迷岳,江空浪撼城。 千樯收浦暗,一鹭立沙明。 清绝潇湘池,应深吊古情。 清雍正八年(1730)世宗下诏湖南“以江神司江渎,利赖舟楫。”布政使赵城遂将水陆寺改为江神庙。乾隆、嘉庆、道光几朝又屡有修葺。2006年在江神庙遗址发现青石残碑,碑文记载,山东诸城进士刘墉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巡抚湖南时,曾对江神庙进行大修。庙前还建了戏楼,常有名流来这里倚剑听戏,高歌“赤壁怀古”,光绪间秀才王运常撰联云: 满天风景,水陆平分,登楼览云梦潇湘,壮气直吞巫峡北; 千古英雄,浪沙淘尽,倚剑听铜琶铁板,高声齐唱大江东。 今裴公亭、拱极楼、江神庙均已重建。 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被辟为商埠。随后,英、日、美、德、俄等国的官员、商人、传教士等,纷纷在橘洲建领事馆、洋行、别墅,盖起了一栋栋欧美式建筑。今橘州中部尚存美孚洋行、教会住宅及新关旧址,这是橘洲惟一能寻访到的“古迹”了。 橘子洲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1914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读书。在此期间,毛泽东非常重视体育,提倡充满朝气、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认为只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才能担当起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重任。毛泽东尤其喜爱游泳,他经常邀集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等进步青年到橘子洲游泳,有时还露宿沙滩,在当空皓月下,畅谈人生,纵论国事,抒发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豪情壮志。1925年,毛泽东回到长沙,准备前往广州进行革命活动,重游橘子洲,追怀往事,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气势豪迈的诗词《沁园春·长沙》,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深情地怀念着橘子洲,曾4次到橘子洲畅游湘江。 矗立于洲头的毛泽东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像为原形,以“肩扛大地”为基本造型,突出表现毛泽东当年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雕塑总高度32米,与塑像前方耸立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花岗石巨碑一道构成橘子洲头的红色景点。词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16 01:32 , Processed in 0.1526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