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万寿街 在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省城图”上 “万寿宫”前街道名“万寿街”,即今五一广场的位置。 1951年修建五一路时万寿街被拆除。这座万寿宫,又叫皇殿,是清王朝为彻底毁灭明朝杀威,于清雍正九年(1736)建在明藩王府大殿旧台基之上的一座供清代湖南藩、臬、道等官员供奉皇帝万岁牌的生祠。这座皇殿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主殿黄瓦红墙,双层飞檐,檐下饰有龙凤,甚为精美。门前左右对称置“下马碑”、石狮和石坊。两石坊分别书“一人 有庆”、“万寿无疆”。1904年2月,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革命组织华兴会,密谋在农历十月初十慈禧太后“万寿”之日,趁省、府、县官员到万寿宫贺寿之机起事,举行起义,不料事泄,起义失败,黄兴避走上海。民国反正,这座象征封建皇权的皇殿被拆毁,此地成为一块空坪,一半辟为花园,后来又租借给远东戏院,皇殿踪影再无觅处。 另,铜铺街也有一座万寿宫,这座万寿宫则为江西行帮的神庙,据清末出版的《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载:“各属会馆,以籍贯分,江西曰万寿宫,福建曰天后宫,广东曰岭南会馆……”在这众多的会馆中,以江西帮的万寿宫规模最大。此万寿宫赐名于宋,祀江西南昌许逊。逊为晋旌阳令,弃官修道,世称许真君,他追杀蘖蛟至长沙湘江,以铁物镇蛟,遂平妖祸。清嘉道间,江西帮众姓捐资在真君殿廊庑前建戏楼、坊表,殿后建至斯堂,殿西建公正堂,万寿宫规模初具。咸同年间又大修。大修后的万寿宫,关圣殿、文昌宫、财神殿、大雄殿、雷祖殿、杜康祠等一应俱全。今铜铺街小学为万寿宫故址,仅存大石狮一对,为国家一级文物。 火后街 火后街因位于坡子街火宫殿的后面而名,为一之字形曲折街巷。街中火后街小学的前身系火宫殿附属小学“丽泽小学”。本书编著者之一陈先枢上世纪50年代居火后街11号公馆时即就读于此。火后街一拐角处有一座时冒青烟的惜字炉,甚为幽古。 火宫殿又名乾元宫,实为一座火神庙,位于长沙市今天心区坡子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道光六年(1826)客绅蔡世望等倡省城绅商大修。正殿为火神庙,左为弥陀阁,右为普慈阁(财神殿),供有神像。火宫殿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南起坡子街,北抵火后街,西邻三王街,建筑宏伟。庙的屋脊上安有7个铜铸大葫芦,金光闪耀,正殿有丈余高的泥塑神像,两边挂有“肃静”、“回避”木质禁牌。前坪搭一戏台,两边台柱上镌有一副楹联: 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 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 据传,此联由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台口腰圆形匾“静观”二字亦为何绍基书,并盖有何的图章。戏台上方有“一曲熏风”横匾。戏台背后矗立一座雕龙画凤和人物浮雕的大牌坊,面向坡子街。牌坊中门上面,为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竖书的“乾元宫”三字。牌坊今犹在, 但“乾元宫”三字已为“火宫殿”三字所遮盖。1927年长沙市消防联合会会址设在火宫殿。 旧时长沙火灾特别多,来火宫殿谢火神的人川流不息。每逢农历六月三十举办庙会,同时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久而久之,便有零食、小饮、相面、卖艺、说书等出现,逐渐形成独具风味的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小吃市场。 1938年神庙焚于“文夕”大火。1941再建神殿时,由商贩出资在神庙前空坪建铺面,3年不收租金,期满后产权归神庙。次年建成小吃铺面48间,占地2200多平方米,形成品种多样的餐饮店铺。长沙著名评弹艺人舒三和在火宫殿开设书棚,演唱《说唐》、《岳飞传》 等长篇,深受欢迎。在火宫殿说书的则有号称“唐济公”和“廖三国”的唐元芳、廖夔等人。 2002年,因修建“万达广场”等建筑,火后街被拆除。 朝阳巷 太清宫 金庭里 朝阳巷位于今天心区,西起太平街,东止臬后街。清同治《长沙县志》省城图即标有此巷名。据县志载,此街建有太清宫,故朝阳巷一侧又有 “右太清宫”之街名。太清为道家所谓三清之一。《抱朴子·杂应》曰:“上升四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刚,能胜人也。”“朝阳”之名由此而来。朝阳巷西侧有“金庭里”,为左太清宫所在地。 朝阳巷还有坐南朝北的雷祖殿一座,系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豆店行何新茂等人为供奉祖师神位所建。 1999年,上述老街拆建为解放西路的一段。幸存的一小段朝阳巷中留有一栋石库门三进公馆,系民国时大德昌百货批发号林氏家族公馆遗址,传为由太清宫旧址所改建,惜毁于2010年的一场火灾。 白鹤观 白鹤观位于今天心区古潭街西侧,今观不存,留下“白鹤观”之街名。清嘉庆《善化县志》县城图上有白鹤巷街名,亦在白鹤观附近。明崇祯《长沙府志》云,“白鹤观在魁星楼下。”魁星楼为长沙府学宫内建筑,所在地即今西文庙坪。西文庙坪与白鹤观街近在咫尺,说明古白鹤观正在今白鹤观街所在之处。 长沙有多则关于白鹤的传说,其中一说为《献征录》所载:“明初礼部主事俞允谪判长沙,病暴卒,七日后,一江湖医生将青囊一粒放入俞允口中,顷而俞允竟开口讲话,死得复生。”这位江湖医生就是白鹤大仙。另据《岳麓志》载:晋时德润门外有白鹤观,观有高楼与麓山抱黄洞(蟒蛇洞)相对。此高楼乃是陶侃的射蟒台。咸丰二年(1852)兵燹。明诗人陆相《射蟒台》诗云: 烧丹人去但空崖,古洞年深锁绿苔。 我有强弓无用处,春风闲上射蛟台。 白马庙 白马庙为庙名,亦为街名,位于今天心区,南起今城南西路,北止工农桥,靠近天心阁。旧时此处建有白马庙,建庙历史久远,明崇祯《长沙府志》即有“醴陵坡在白马庙”的记载。传说白马为龙王太子所变,亦有呼风唤雨之法。一说白马庙旧供汉景帝像,传说汉景帝南征骑白马过此。另据清《湘城访古录》载:明 “潭王梓有恩于民,常骑白马出入,后因胡蓝之狱自焚死,民思之立庙以祀。”明袁宗道《湘城歌》系悼潭王梓而作,诗中云: 琉璃砚匣常随身,翡翠笔床不离手。 分藩赤社近三湘,下踏霜露守金床。 汉家刀笔胡相逐,天上钩铃永隔房。 葳蕤自锁百雉城,身骑白马绕城行。 1998年,因修建城南西路立交桥,白马庙老街被拆除。 醴陵坡 醴陵坡今名里仁坡,位于今天心区,西起黄兴南路,东止天心街,传为纪念醴陵人丁鳌山而得名。后以《论语》“里仁为美”之意,雅化为里仁坡。街上原有鳌山庙,供奉“殁为神”的丁鳌山。丁曾任夔州太守,为官清正,晚年居此,死亦葬此,传说殁为神。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鳌山庙在四铺。神姓丁,名国纯,字嘉会,一字鳌山,醴陵人。仕晋为夔州太守,有功于民,归殁于此,颇具灵异,旧僧智一结茅庵祀之。乾隆九年(1744)宁邑丁凤将自管阳湖、赤港两处田五十七亩捐其半供祀。乾隆四十四年(1779)众姓捐修。”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踞庙攻天心阁,庙为守城清军炮火摧毁。同治间众姓重修。 清宣统间鳌山庙系长沙巡警分局驻地,后竟成为长沙“抢米风潮”的发源地,而备受中外史学界瞩目。1910年4月13日傍晚,数千要求平粜的饥民涌到鳌山庙的前坪。巡警道赖承裕闻讯,亲自率队前往弹压,被群众摘掉官帽翎顶,捆吊在庙侧的大树上,饱受拳打。鳌山庙由此闻名遐迩。 民国时期鳌山庙香火犹盛。20世纪60年代旧址尚存,毁于“文革”时期。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03:48 , Processed in 0.1299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