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东岳宫 东岳宫位于今开福区,北起湘雅路,南至熙宁街,因道观东岳宫位于此而名。东岳宫创建于明末,供奉东岳大帝。清同治(1862-1874)年间由住持侯理年募化重修。宫分三进,前为灵宫殿,中为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占地600余平方米。1913年,中国道教协会湘支部曾设此。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火后重建。1950年东岳宫几位道长响应政府号召,先后将宫中房屋让出,开办积福堂小学和仁胜小学。1953年宫中道士相继赶走,东岳宫全部成为学校。1966年,两所学校迁出后,市政府将东岳宫划拨给长沙医用设备厂作厂房。1988鉴定为危房。到20世纪末,东岳宫大部分已经坍塌,信存宫侧门,门旁有残断碑同治十二年《重修碑记》。 2009年,东岳宫得以重建。 寿星街 玉皇坪 今开福区通泰门内有两条毗邻老街,名寿星街和玉皇坪。寿星街源于寿星观,玉皇坪源于玉皇殿。今日玉皇坪的新风小学即当年玉皇殿故址。20世纪90年代初,大殿虽已改建成校舍,但大梁上的雕花、大柱上的盘龙仍历历可见。“玉皇殿”石碑保留完整,约有2米长,已搬至长沙市博物馆。 考,玉皇殿前身乃寿星观。古人将天象中主人寿命的星宿视为寿星。寿星有3颗,一为角亢三宿,二为南极老人星,三为长沙星。轸宿长沙星下对应的地方乃古城长沙。“长沙星明,则人寿,子孙盛”,故长沙又称星沙。寿星观始建于宋代政和(1111-1118)中,元至大(1308 -1311)间重修,为“各官祝厘习仪处”。据明《一统志》载,“初在府城驿步门(大西门)内,本朝洪武(1368-1398)初徙通货门内”,即今寿星街、玉皇坪一带。从元代理学家虞集《潭州重建寿星观记》可知寿星观的宏大规制,所谓“寿星有殿,万寿有阁,鼓钟有楼,藏经有室,翼以两庑,表以三门”,巍巍乎哉。 明永乐(1403-1424)间,寿星观毁于火,天顺(1457-1464)间修复,旋又废败。正德二年(1507),吉藩发内帑进行扩修,恰逢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贬贵州,过长沙,在寿星观歇了一宿,并题诗一首。自此,寿星观常见名人题咏。正德七年(1512)再修,越三年告成,有《黄宝重修记》传世。黄宝为善化人,成化进士,官至陕西巡抚。黄宝《寿星观古碑铭》曰: 惟我贤哲,默运化枢。 其作飚举,其助云输。 图新去故,厥工群趋。 百废俱举,在于斯须。 仪观有伟,光彩发舒。 上祈懋德,天神鉴之。 贽贽维藩,永锡蕃厘。 勒祠贞珉,百世之垂。 扩修后的寿星观平列三殿,中为三清殿,后为玉皇殿,前为四圣殿。3殿渐渐分立,由于玉皇是神话中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中位尊神,道教尊为玉皇大帝,在民间又享有崇高威 望,故玉皇殿遂夺了正统,寿星观之名反倒渐渐湮没。清姜晟《重修寿星观碑记》云:“予寻故碑而读之,始知旧所谓寿星观,即今邦人士所谓之玉皇殿也。”光绪三十一年(1905)端方抚湘,将玉皇殿前殿改作官立第四校校址,后殿仍供奉玉皇,直到“文革”前才断了它的香火。1966年“破四旧”时玉皇坪改名“革新坪”,“文革”结束后又复以原名。 轩辕殿 轩辕殿今为长沙市街道名,位于今开福区,南起五一西路,西止藩城堤,呈曲尺形。清嘉庆《长沙县志》长沙县城图上即有轩辕殿的建筑标志。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轩辕殿在藩城堤,殿基后抵大四方塘(今一路吉祥)边大路。”长二十六丈,宽十二丈,可见规模 不小。又载,轩辕殿为乾隆十五年(1750)长沙成衣业所建。轩辕即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姓 公孙,因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轩辕也是楚人信奉的尊神之一。清光绪《省城成衣店 条规》称:“议班虽分大文、大庆,罗湘名成,祀轩辕殿,总属同行。” 成衣业之所以认黄帝为祖师,是因为“盖闻昔黄帝制作冠冕而元服加荣,树业蚕桑而协章始备。后世利赖之功,宏皆古圣之始创。”轩辕殿设有戏台,每年六月十六日轩辕圣诞之日,都要“演戏庆祝”。 轩辕殿殿宇早不存,留下轩辕殿之街名。 吕祖巷 吕祖巷今名春风街,位于今开福区,西起轩辕殿,北止一路吉祥,呈曲尺形。原吕祖殿就在这条街上。吕祖,即吕洞宾,传说修道于终南山,元明以来称为八仙之一,道家正阳派号为纯阳祖师,故俗称吕祖。相传吕洞宾最后“落籍”岳州,“南极潇湘”。长沙理发业尊吕祖为祖师。金银业亦供奉吕洞宾为祖师,以为吕洞宾可“点石成金”。 古代笔记文多有吕洞宾云游长沙的记载。《东轩笔录》云:“潭州士人夏钧罢官过永州,谒何仙姑,而问曰:‘世人多言吕先生今安在?’何笑曰:‘在潭州兴化寺设斋’”。《全唐诗话》的记载更有意思。吕洞宾游长沙时,持小瓦罐在街上讨钱,罐常不满。有一个和尚推来一车钱,戏曰:“你的瓦罐能容得下这车钱否?”吕洞宾乃将一车钱往罐里倒,只听戛戛有声,一车钱瞬间不见了。僧问:“神仙耶,幻术耶?”吕仙答曰: 非神亦非仙,非术亦非幻。 天地有终穷,桑田几迁变。 身固非我有,财亦何足恋。 曷不从吾游,骑鲸腾汗漫。 局关祠 局关祠今街道名,位于今开福区,西起蔡锷北路,东止乐古道巷。此街曾是古局关祠所在地。局关祠又名关帝庙,原在北门外吊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关羽屯营于此,后人即其地建祠以祀。明崇祯十年(1637)毁于兵,次年兵道高斗枢在营盘街飞虎寨的北面,即今局关祠街新建一祠,移关公神像于此,名局关祠。清顺治元年(1644)起,定于每年五月十日祭祀。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踞城,祠毁。十八年(1679)正黄旗护军恭领齐蓝布捐修。据康熙四十年(1705)湘抚赵申乔撰《局关祠田碑记》载,局光祠四周原有田产15亩,募一老僧守之,岁取所入以供香火。老僧去世后,其徒豪窃田产,香火遂废,庙亦日渐残圯,已二十余年。协将高一靖以兴复为己任,捐俸薪,赎回田产,重修局关祠。咸丰二年(1852)再次毁于兵。九年(1859)火药局失火,庙宇再次颓塌,十一年(1861)臬司街湖南即补道王加敏倡捐修复。清末王闿运有联题关帝庙,联云: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俱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民国时,局关祠已不存。李抱一在《湖南省城古迹今释》中写道:“到了民国,遂废了,湖南政府以此改作烈士祠,将内容一概改掉,碑石也没存留一点。如今作了北区警察署和平民学校的地址,四面都是民居。除对街的艺芳女校外,再没有什么空地,那条街却冒了局关祠的名称。”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03:23 , Processed in 0.0951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