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天心路 天心街 天心游路 天心区的天心路、天心街、天心巷、天心里、天心游路,皆因天心阁而得名。天心路南起天心阁,北止人民路口,为民国初期在拆除城南城墙的基址上修建,是原环城马路一段。天心街位于天心阁正对面,街中存明末守城推官蔡道宪之墓,2004年公布为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之一。天心游路西起天心阁,东至白沙街,20世纪30年代市府曾规划在此建从天心阁至妙高峰的游览线路,故称天心游路。天心巷、天心里今已不存。 天心阁坐落在长沙老城东南角上的古城墙上,是古城长沙的标志。今存城墙系明洪武年间在宋元古城墙基础上重建,阁楼也兴建于此时,重修于清乾隆年间。昔日对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道出了天心阁的气势与情怀。旧说此处地脉隆起,有文运昌隆的祥兆,因而天心阁也曾名文昌阁。辛亥革命以后,长沙修筑环城马路,拆除旧城墙,仅留下天心阁一段,作为历史的见证。有联云:“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 天心阁古城墙系明洪武(1368-1398)年间,长沙守御指挥邱广营建,宋元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明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入长沙,城墙曾遭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洪承畴经略长沙,拆运明藩王府砖石,又令长沙府各县烧制大批城墙砖,全面修筑城墙,使长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打长沙之后,湖南巡抚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翰章、刘崐等先后重修,天心阁段古城墙着力加固,设炮台9座,并加固瓮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 今存天心阁古城墙,长251米,高13.4米,顶面宽6.1米,占地5125平方米。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沙市人民政府曾拨款全面维修,并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心阁建于明代,明末善化廪生俞仪作有《天心阁眺望》诗: 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 清乾隆初,长沙城东南城头上有天心(又称天星)、文昌两阁,分列左右,今天心阁主阁所在为文昌阁。乾隆中期,因原天心阁废圮,乃重修文昌阁,并冠天心阁之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天心阁大修,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的大学者李汪度出任湖南学政,作《重修天心阁记》,记云:“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 天心阁段城墙及天心阁正好建在龙伏山的山脊之上,上应天心,下镇风水,气势磅礴。龙伏山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纵贯长沙老城,是长沙的风水宝地。此后,天心阁一直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为官民所器重。嘉庆、咸丰、同治几朝均有修葺。清光绪《湖南通志》称:“天心阁险要为一城最,故工费尤巨。” 1923年,长沙开始拆除城墙,天心阁及其所在城墙因属古城胜迹,被保留下来。1924年辟为公园,将旧阁修复,并于阁两侧仿北京文澜阁增建二阁,以游廊连接。1928年又予以重建,更加巍峨。1933年后市政府又在天心阁下辟建儿童公园。园中还建有熏风亭,亭中有市长何元文撰写的《熏风亭记》。1938年11月长沙大火中,天心阁化为一片灰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沙市人民政府将此处建为公园。1983年在旧址重建天心古阁,1984年12月竣工,终于恢复了古阁的雄姿旧貌。 天心阁不仅是长沙观光胜地,而且有着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清前期,这里为湖南省会的防守要区和军事禁地,有兵勇驻守,百姓不能入内。1852年9月,太平军攻打长沙,西王萧朝贵在天心阁下阵亡,太平军不克而去。清末,湖南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常在此开展活动。1905年,禹之谟、陈家鼎受黄兴之托,在长沙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其机关办事处即设于天心阁三楼。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长沙新军革命党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密谋响应。武昌起义后,陈作新又邀约新军同志在阁中议事,策划长沙起义。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蔡和森等学友一道来到天心阁,锻炼身体,畅谈理想。1928年“五三”济南惨案后,天心阁午炮亭旧址建起“国耻纪念亭”。亭内竖一石刻地图,展示出中国遭列强欺凌与山河破碎的情状。1938年长沙大火后,周恩来赶赴长沙领导救灾工作,曾与蒋介石、陈诚等登临天心阁城头,视察灾情。1939至1941年中日3次长沙会战,长沙城的制高点天心阁成为敌我双方的主攻目标。3次会战日军都从长沙败退,大长国人志气。峨峨古城,巍巍古阁,又成了长沙近代历史的见证。名流雅士登上斯阁,总大开眼界,好诗佳联脱口而出。民国省教育厅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黄士衡《长沙天心阁》联云: 高楼逼诸天, 且看那洞庭月潇湘雨衡岳烟云, 十万户棋布星罗,到此一开眼界; 江山留胜迹, 最难忘屈子骚贾生策朱张性理, 数千年声名人物,有谁再续心传。 大西门 明代修缮后的长沙城墙共设城门九座,大西门即为其一。大西门今指五一大道与湘江大道的交汇地段,原是大西门正街出西城的城门,又叫临湘门、驿步门。从河街入大西门,至今蔡锷路与五一大道的交叉口,是古长沙城东西向的主要大街。大西门至太平街口为大西门正街,太平街口至三泰街口为永丰仓,三泰街口至仓后街口为皇仓街,仓后街口至南阳街口为万寿街,南阳街口至犁头街口为万福街,犁头街口至东长街(今蔡锷路)口为息机园。1951年上述街道全部拆建为五一路,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长沙市政府实施的第一德政工程。 驿步门外渡口为清代第一大渡,嘉庆十年(1808)在此设义渡。古时门外江边有八景台,建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门内有柱国坊,为明代诗人李东阳所立。1931年,大西门原城门口出土石龟1只,高1.8米,长8米,传为汉代“守城神龟”。大西门正街原为盐业一条街,“生生”、“利生”等盐号均较具规模。 小西门 小西门今指坡子街与沿江大道交汇地段,今属天心区。小西门原是小西门正街出西城的城门,又叫德润门。小西门内市井繁荣,有美记油行、楚盛米厂、玉和酱园等著名店铺及苏州会馆、鸿记钱庄等遗迹。小西门外风景优美,清刘献廷《广阳杂记》载:“长沙小西门外,望两岸居人,虽竹篱茅屋,皆清雅淡远,绝无烟火气。远近舟楫,上者下者,饱张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无不入画,天下绝佳处也。” 相传小西门外江滨,有古铁械,重数千斤,为许逊逐蛟过此,掷此以镇摄之,水退时尚可扒泥见之云云。门外旧有水府庙和娘娘庙,均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2010年至2011年, 小西门街口建筑,包括苏州会馆、鸿记钱庄等遗迹作为“南湖路棚改区北片”和华远集团商业开发用地的一部分而被拆除。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4 16:56 , Processed in 0.0938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