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柑子园 今芙蓉区原老解放路东端至吉庆街的一条麻石老街,名柑子园。柑子园古为私家园林,园内广植柑橘,故名。清嘉庆《善化县志》省城图上即标有此街名,说明此时柑园早废,其地已成街市。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这里再度成为私家园林,这一年任两江总督兼署河道总督的李星沅,以姑息下属事被议降四级留任,旋即因病奏请开缺回籍,在柑子园筑李家花园,广植花木,堆砌假山,修建亭栏,以为暮年颐养之地。在此之前,李星沅已筑芋园。名为“芋园”的小巷离柑子园口仅几十米远,很可能李家花园就是芋园的延扩。1936年《长沙市指南》载:民国时李家花园“园景荒芜殆尽,政府原有收买作为地方公园之意,今已为高等法院临时院址。” 1998年,因解放路向东延扩,柑子园被拆除,今仅为公交站名。 听橘园 今开福区原营盘街南侧一小巷名听橘园。听橘园本为晩清周寿昌、周礼昌兄弟读书处。周寿昌自述曰:“予少时居(长沙)城北之敝庐,曰听橘园,实蔬圃也。圃后有池,广数亩,楼三盈据其上。左右藏书籍。中拓丈余,为予弟筱楼读书所。楼窗面岳麓朝霞夕月,吐纳万丈。读书之暇,辄吟眺。” 周寿昌(约l814—1884),字应甫,一字荇农,晚号自庵。长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任以敢言著称。光绪六年(1880)以足迹辞官,居听橘园从事著述,有《前汉书校补注》56卷传世。 1999年,此处因修建展览馆路(今名营盘路)而被拆除。 韭菜园 韭菜园位于今芙蓉区,南起文艺路,北至八一路,五一大道横贯其中。此地原为浏阳门外至小吴门外的一条泥土路,因其东侧原栽有大片韭菜而称韭菜园。 韭菜园20世纪初始作开发,先后建有湖南圣经学校、协和神学校、青年会干事住宅、甲种工业学校等。 湖南圣经学校系美国内地会传教士葛荫华于1917年租得韭菜园几栋民房而创办。后陆续扩建,颇具规模,教室屋面均盖琉璃瓦。大革命时学校停办,1928年恢复招生。生源遍及全国17省及台湾、南洋地区。抗日战争初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成立临时大学,校址就设在韭菜园湖南圣经学校。1937年10月25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潘光旦、吴有训、顾毓秀等一批名教授聚集长沙。1938年初战局恶化,2月“临大”开始西迁昆明,改校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20世纪30年代韭菜园还建有湖南孤儿院第二院,其教学楼,图书馆和各种工场一应俱全。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机械厂、长沙市政府曾设此地。 清香留 清香留位于今芙蓉都正街东侧。旧志载这一带清代多为私家园林所在,园林种植奇花异草,清香四溢,长留空间。“清香留”由此而得名。但民间传说却另有说法。传说民国初年,此巷住有捕头刘某,系北京人,讲得一口纯正的京腔,当时此巷无名,便借刘某之口音称之为“京腔刘”,后刘某破案有功,成绩卓然,当局用谐音将“京腔刘”改为“清香留”,以示嘉奖。 民国时期清香留一带仍是名人雅士聚居之地,可能是“清香留”之名令人神往之故。至今清香留巷中还留存着数栋青砖清水墙的老式公馆,院落式的传统生活方式还在小巷深处顽强地延续着。 蓉园路 蓉园路位于今芙蓉区八一路北侧,以蓉园位于此而名。“蓉园”原名“容园”,系1928年至1937年湖南省主席何键的私家园林。 何键(1887-1956),长沙府醴陵人,字云樵,号容园,1937年曾任中华民国内政部长。1928年至1937年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其间对开发交通、发展经济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长沙市首部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也是在他任中完成的。规划将今芙蓉区地域定为城市建设重点,规划袁家岭为城市中心,“中心点”之地名由此而来。别看何键位高权重,可他倒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在任湖南省主席期间,先后创办了民众俱乐部和国术俱乐部,并亲任部主任之职。他将“容园”建成园林别墅,对外开放。取名“容园”,即为容纳各方之士之意。他把自家公馆弄成了个小游园、小乐园,虽说来游览之士,多系达官贵人,名门望族,但何礼贤下士,可见何键是不拘小节、广结善缘之人。 今日“蓉园”系“容园”旧址,坐落在湖南省委机关一侧,现已改为蓉园宾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长沙,常入住蓉园,毛泽东主席来湘视察更是多次下榻此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史学家周谷城小住蓉园后赋诗云: 出有车兮食有鱼,蓉园小住胜家居。 香飘含笑闻千里,夏暑冬寒好护持。 古稻田 古稻田位于今芙蓉区,东起建湘南路,西至都正街。《天心阁志》载,明代此处是一片王府稻田,故名古稻田。田中有一口大塘,名稻田塘。1909年清提学使署在此街建稻田女子师范,1924-1927年徐特立曾任校长。稻田师范就建在临塘湾的空地里。塘湾里因塘得名。后来塘湾里雅化为今日的堂皇里。稻田师范后改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省立二中、省立女子中学等。(图82) 今古稻田一带大片地域,唐代曾为一水光潋滟、山岛耸峙的大型园林,名曰“东池”。东池为唐贞元十八年(802)潭州剌史兼湖南观察使杨凭所建,初为,潭州官府宴客观游场所。杨凭系虢州弘农人,名气很大,与其弟杨凝、杨凌于大历间相继中进士第,时号“三杨”。东池是半环形人工湖,环周九里。唐代大文学家符载作有《长沙东池记》,录下了东池的美景:“右有青莲梵宇,岩岩万构,朱甍宝刹,错落青画;左有灌木丛林,阴蔼芊眠,不究幽深,四时苍然。” 池中百鸟飞鸣,每当晨曦初露,金波浮荡,气象万千。杨凭在东池之上常盛款宾客,驻彩旗,动兰桡,泛舟而游,间或有娥眉婵娟,清歌波中,宛若神仙。杨凭剌潭3年,离任时将东池授予“宾客之选者”戴简。戴简系晋代谯国(今安微亳县)名士戴逵之后,只当过“连率所宾礼”的小官,虽举贡,却“志不愿仕”。与人交,总谦让三分,但博学多才,精通孔、孟,旁及庄、文,因而成为杨凭的至交。戴得东池后,在南岸半岛上筑堂而居,“以云物为朋,据幽发粹,日与之娱”。元和元年(806),适逢文坛大家柳宗元谪永州司马,路过潭州,戴氏将其延至府上,宴请之间,得柳氏《潭州东池戴氏堂记》。记曰:“东池丘陵林麓距其涯,岛渚洲交其中。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西园 西园北里 西园位于今开福区湘春路南侧,东起北正街,西至西园北里;西园北里南起西园,北至湘春路。西园以唐相裴休在此建西楼而得名,明邹统鲁《长沙郡中西楼》诗云: 览胜凭高岭,乘危俯大川。 泉声悬夜雨,石气散朝烟。 好日游人屐,长风估客船。 故人诗句满,流水应朱弦。 西园原有清末民初明德学堂董事龙璋的宅第。清光绪二十年除夕(1904年2月15日), 黄兴、陈天华、张继、宋教仁等聚会西园,成立革命组织华兴会。1986年华兴会旧址被湖南省交通勘测设计院征用。1921年,西园曾建永茂范圃。与西园相关的街巷还有西园北里、西园井卷子等。这里旧为公馆集中之区,街两则基本上都是独院式两层楼建筑,麻石门框,内有天井,保存较好。原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教育家陈润霖、南北大侠杜心武、篆刻艺术家李立等的公馆先后位于此街。西园北里今14号为抗日战争时期韩国临时政府故址。 2011年,西园、西园北里列入“黄兴北路延扩及棚改区”。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03:41 , Processed in 0.0905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