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西湖路 西湖桥 今天心区湘江风光带杜甫江阁一带,旧称西湖桥。沿河码头称西湖码头。从西湖桥至书院路口,原为环城马路的一段,名西湖路。明崇祯《长沙府志》载,西湖桥为碧湘门外便河(即护城河)上一座石桥。便河通湘江,本应常有船舶驶进便河以避风浪。但便河水浅而狭窄,只能泊小舟。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直隶宁国府人翟台出任长沙府司理(即推官)。翟台不仅兴学礼贤,先后修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和惜阴书院,而且十分重视湘江沿岸的水利建设。他见湘江平刷直下,往来船只无处湾泊,便主持疏浚南湖港,并看准西湖桥的有利地形新辟港湾。于是拆掉石桥,改建成大木桥,从桥下往里疏浚便河道,开成一套,套内可停泊众多舟楫。商民为感谢翟推宫的功德,将港湾取名为“翟公套”。明万历间,兵备道李天植将木桥再酸石桥,参政黄翼为之作记。一诗云:
散发沧浪外,狂歌绿水旁。 荷风初扇暑,梅雨乍生凉, 堞雉皆趋席,桥虹半饮塘。 几人池上影,能共鹭鸥翔。
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长沙,石桥被炸毁。战后,众姓修复石桥,民国初年犹存。后来,拆城墙修环城马路,便河被填塞,西湖桥的套湾随之消失,只留下西湖桥、西湖码头、西湖路等地名,翟公套渐渐被人淡忘。 南湖路 南湖港 南湖路位于今天心区,东起书院路,西止原火车南站,火车南站则西临湘江的著名港口南湖港。南湖港原为湘江金盆岭以北东岸的一条支流,延绵数里与长沙城东浏阳门外的护城河相通,还逶迤与老龙潭水相接。今港不存,只留下“南湖港”的地名。南湖港亦即古之“船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船官“北对长沙郡”,“湘州商舟之所以次也”。明崇祯《长沙府志》长沙府图上标有一湖,名南湖,有小港通湘江。湖旁有搴旗山,传为汉初樊哙征讨西粤驻扎地。唐代南湖又名东湖,为长沙一风景绝佳之处。戴叔伦《暮春游长沙东湖》为唐诗中的佳作,诗云: 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 岸转千家合,林开一镜空。 人生无事少,心赏几回同。 且复忘羁束,悠悠落照中。
宋以后,南湖港逐渐淤塞。明嘉靖年间,长沙府推官翟台曾疏浚过一次,但不久又“泥覆堆积”。万历年间,善化县知县唐源撰《开河通商议》一文,称开浚南湖港有“四利”:1、“港开成可客百船”,“柴米蔬菜称是”;2、“货物易售,不但利民,且利商”;3、安排众多“馀力”,为“贫民衣食之薮”;4、“以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转瘠为饶”。唐源动议启用长沙、善化两县“解银每年三十馀两,又每年登报赎银计五百五十两”,招募民工,疏浚南湖港。经过唐源等几任知县和知府的筹措,南湖港于天启六年(1626)动工开挖,惜工程未及全竣。清乾隆十一年(1746)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湘抚杨锡绂和陈宏谋又两次疏浚南湖港,“筑分水坝刷泥沙,开月渠以畅水势”,南湖港再度成为船舶屯集的港区。至清嘉庆时,南湖港水尚抵白沙井附近。 2010年,南湖港片区定为“南湖路棚改区南片”的一部分,老街及民房全部被拆除。 浏阳河路 黑石头路 浏阳河路位于今开福区浏阳河畔,东起黑石头路,西止伍家岭。黑石头亦称黑石渡,为浏阳河的一个古渡口,因河边有一排黑石而名。 浏阳河原名浏水,“浏”,清亮意。位于浏水之北的浏阳县也以此为名。是湘江一级支流,其源为大、小二溪,分别出于浏阳大围山北、南麓。会于杨潭乡之双江口,为中游之始。至镇头镇,为下游之始。再下至渡头罗家港入长沙县境,至长沙市北入湘江。 浏阳市境浏阳河两岸一连串古镇有如浏江一串明珠。白沙、东门、达浒、官渡、沿溪、永和、古港、高坪以及浏阳县治城关镇,至今还留存着许多老街。这些老街,曾是繁华的闹市,常可见“大船尾接小船头,北调南腔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珠玉似星浮”之景色。两岸则是店铺鳞次栉比,通宵人语喧哗,两边灯火阑珊,满街酒香飘溢。 浏阳河十曲九弯,百数里水路入湘江。春夏河水时常暴涨,秋冬清波荡漾。时而轻歌曼舞,时而旋律高扬,不管是朝雾夕辉,还是阴晴风雨,一路流水汩汩,永不停歇。两岸青山翠枝,绝景佳色。昔日渡口星罗棋布,如今多桥飞架,宏伟壮观。元代欧阳玄《浏江》诗云: 浏江江水色幽幽,两岸青山云木稠。 一自桑钦载源委,曾留孙圣作春秋。 猿岫风来起波浪,龙湫月出见汀洲。 下流两度翠华过,光气至今浮头牛。 圭塘路 圭塘位于雨花区,圭塘之东有圭塘路,路以塘名。圭塘亦为地片名。圭塘古名龟塘,《宋史•食货志》载:“初马氏(马殷)于潭州东二十里,因诸山之泉筑堤储水,号曰龟塘,溉田万顷。其后堤坏岁旱,民皆阻饥,绍兴七年(1137)守臣吕颐浩始募修复,以广耕稼。”至于龟塘之名的来由,《湘城访古录》引《寰宇记》云:“在长沙县东八里,塘下有良田数百顷,晋太始中,有神龟皎然白色,其形长四尺,数出其塘,土人名之。”明清两代龟塘屡废屡筑。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圭塘县东十五里,原名龟塘。广延十余里,明知县唐源修筑,年久废。清康熙年间,生员王自拔呈请废塘作田。经知县贾汝翼丈承粮,册名圭字区。”遂名圭塘。由于塘坝失修,至民国时圭塘已失去初筑时的水利功能。 《荆州记》载,龟塘西“有郡人刘寿墓,有石阙四所。”刘寿,字君长,临湘(今长沙)人。东汉顺帝(126—144)时为洛阳令,勤政爱民,时值久旱,遂裸身曝晒,引罪自责以求雨。相传感动上天.大雨倾盆而下。后官至太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处大兴水利建设,修有环山灌渠一条,引浏阳河水灌溉农田。1974年又开凿长7公里、宽30米的圭塘河一条,既能泄洪,又能栏河蓄水自流灌溉,使万亩农田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20世纪90年代后圭塘地片渐成市区。 老龙潭 老龙潭位于天心区妙高峰下东南方,今潭干涸,存老龙街、老龙井等地名。原老龙潭水面广阔,与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地)的纳湖相连。当年朱熹、张栻同舟共渡湘江,就是直接从城南书院登舟,经老龙潭、大椿桥前往朱张渡的。 老龙潭又名锡山塘。张栻有诗云: 源源锡塘水,汇此南城阴。 岸花有开落,水盈无浅深。 锡山塘因妙高峰东侧(今天心游路一带高地)的山而得名。锡山山坳的白沙泉脉为老龙潭水的源头。锡山又因唐王锡隐居于此而得名。明崇祯《长沙府志》载,山上有龙王庙,祷雨多应。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夏,长沙久旱不雨,时值大理学家、时称西山先生的真德秀以宝谟阁待制、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真德秀忧心如焚,乃祀太乙真人于岳麓山湘江亭。当晚大雨倾盆,下了十刻之久。德秀欣然曰:“洋洋湘流、神龙逌宅。盍哀斯人,亟沛之泽。膏我田畴,活我黍稷。庙于江神,维以报德。”再过十日,又下了一场大雨,通守张侯国遂筹划在“面苍峦,俯碧流”的原龙王庙旧址新建龙王祠。当年十二月祠告成,真德秀为之作记。从此,老龙潭的名声流传更广,后世每逢天旱,百姓莫不向老龙潭求雨。 到清代,老龙潭水面依旧辽阔,乾隆十四年(1749)《长沙府疆域图》上便绘有大片老龙潭水。乾道间诗人毛国翰《老龙潭》诗亦云: 连山东南断,壁立对江口。 百尺龙窟深,移来岁时久。 积气号泱漭,嵌空湿牛斗。 当时裂地轴,开辟存虚受。 清末修筑粤汉铁路,老龙潭的中间筑成路基,老龙潭遂分成南北两部。潭水终于止不住火车的奔驰,铁路两侧渐渐填塞,潭的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最终从地图上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铁路外迁,今日老龙潭已成白沙路的一段。 (本文录自《湖湘文库·湖南老街》欧阳晓东主编、陈先枢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03:35 , Processed in 0.1002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