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民谚

2012-5-23 13: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89| 评论: 0|原作者: 顾庆丰|来自: 名城长沙网

    长沙民间谚语:“不懂装懂,一世饭桶”

                 “乌鸦笑猪黑,自己不觉得”

                 “三个堂客们三面鼓,笑的笑来舞的舞”

                 “姐夫看姨妹,越看越有味;姨妹看姐夫,越看越邋糊”

                 “家娘一面鼓,出门讲媳妇;媳妇一面锣,出门讲公婆”

    旧时长沙人外出或在外乡人面前总好讲理由,称能干,所以外乡人就送给长沙人一个绰号:“长沙里手”。

    长沙人在外买东西,总要跑上三四个店子,先问问价,又比比货,然后再择其中一家买。其理由是:“货买三家不吃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买三家”、“货比货”,使长沙人在外进货购物时,很少吃亏;长沙人不管在哪里上学读书,大都勤学好问,争强好胜,其理由是:“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多读书,不得输”,因此,长沙学子的学习成绩大都引人注目;长沙人成了名家或是大人物,穿着上仍很随便,不修边幅,其理由是:“秀才不怕衣服破,就怕肚子里有得货”、“身上穿得破,肚子里有好货”等等。长沙人干什么都爱说个理由,或是说上两句,譬如:鼓励你学手艺,就会说:“草鞋有(没)样,边打边像”;批评学习不求真懂的人,就说:“不懂装懂,一世饭桶”;对旧的师徒关系不满,就说:“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呷(吃)不得饱饭,打不得臭屁!”……长沙人挂在嘴边或放在心里所念叨的这些,都是干百年来形成于长沙地区劳动群众之中的民间谣谚。这些谣谚是经他们创作并广为口头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短语,它形象地总结了人们的生产经验、生活知识和道德规范,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是带有讽劝、训诫、经验和哲理性特征的语言结晶。

    长沙地区民间谣谚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指导劳动群众进行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的重要工具,按其所表达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政治谣谚。这类谣谚又分为:

    (1)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压迫,如“地主花样多,鬼计几皮箩”,“刮别人的油,长自己的膘”、“做年长工呷年亏,有到五更地主催”、“地主心,毛铁钉;有好长,钉好长”等,一针见血地揭露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2)集中社会斗争的经验,教导劳动群众对阶级敌人不能有任何幻想。如“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三日不害人,走路有精神”、“牛角越长越弯,地主越大越贪”,“只有蛮官,冇得蛮百姓”等。

    (3)讽刺反动统治阶级,揭露他们的丑态。如“上官放个屁,下官唱台戏”、“乌鸦笑猪黑,自己不觉得”、“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狗不咬屙屎的.官不打送钱的”等。

    第二,劳动和道德谣谚。

    劳动谣谚主要是关于劳动和学习的。教导人怎样工作和劳动,如“牵牛要牵鼻子,捉猪要抓尾巴”、“捉哒(了)鸡婆生不得蛋”、“不怕难,就怕不耐烦等;教导人工作要认真细致,如“里手怕大意,外行怕过细”等;教导人做事不要斤斤计较,如“男不记事,女不记养”等;教导人劳动知识的,如“生意无巧,人齐货跑”、“大生意要做,小生意要守”、“问不烦来挑不厌,买卖兴隆客满店”等;教导人有样就学样的,如“前头乌龟爬开路,后头乌龟照路爬”等;教导人学习要一步一步进行,如“才学走路先扶墙,才学讲话先喊娘”;教导人学习要注重有形的和无形的,如“有样学样,无样学世上”;还有教导学习的具体方法的,如“文章要写好,腿脚要多跑”等。

    道德谣谚则表现了劳动群众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品质和感情。如“修桥铺路,子孙大路”、“做好事积公德,人不晓得天晓得”、“茄子不开虚花,细伢子不讲假话”、“君子不跟牛斗架”等等。

    第三,保健和药物谣谚。

    这类谣谚很多,是因为旧时代劳动群众因贫穷请不起医生,只能靠自己掌握一些保健药物知识来保证自己的健康。保健方面的谣谚,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药补不如食补”、“沤四冻九”、“月里病难得好,月婆子少洗澡”、“小病不治,大病难医”、“痘要结.麻要泻”、“活动活动,冇病冇痛”、“七月半,看牛伢子伴田坳”、“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等;药物方面的谣谚,如“有哒半边莲,敢于同蛇眠”、“识得山里草,一世吃不了”、“打得爬,离不开七里麻”、“泻药轻煎,补药浓熬”、“两脚不敢移,离不开五加皮”等等。

    第四,风物特产谣谚。

    风物谣谚,主要表现劳动群众对家乡自然环境和生活特色的描述,如“长沙好米,其香五里”,表现了长沙作为“四大粮仓”的特色;“黄春和的粉,半雅亭的饺,火宫殿的臭豆腐香又辣;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柳德芳的汤圆真好呷”、“赶得南门的包子,丢了北门的豆腐”等,表现了劳动群众对乡土的爱恋。

    特产谣谚,表现了劳动群众对自己劳动经验的总结和描述,如“寸长鞭炮,七十二套”、“炮竹噼呖啪,少不得黄泥巴”、“炮竹变烟花,搭帮硫磺和铁砂”、“炮竹能开花,搭帮氯酸钾”等等。

    五,情趣谣谚。

    这类谣谚比重很大,是劳动群众为丰富自己的生活,从许多有趣的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形象短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劳动群众的生活情趣和幽默。如“装三根香,放九个屁,菩萨不做声,自己过不得意”、“三只蛤蟆闹一塘,三个堂客闹一房”、“三个堂客们三面鼓,笑的笑来舞的舞”、“岳母娘见于郎,又是粑粑又是糖”、“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姐夫看姨妹,越看越有味;姨妹看姐夫,越看越邋糊”、“家娘一面鼓,出门讲媳妇;媳妇一面锣,出门讲公婆”等等。这些谣谚,既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又充满着长沙地区的乡土气息,因此最为劳动者所乐道。

    总之,长沙地区的民间谣谚,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思想又非常深刻,是长沙地区劳动群众语言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它以自己深刻的哲理性和生动的形象性,影响和哺育了一代一代的长沙人,成了长沙地区民间乡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民间传言。这种传言至今仍在影响着长沙人民。

(本图文录自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长沙的传说——民间记忆中的历史与文化》顾庆丰/著&摄影,作者授权名城长沙网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1:53 , Processed in 0.1293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