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乡土文化风俗之民间工艺美术

2012-4-26 21: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02|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铜官窑

铜官窑又称长沙窑,位于望城县境内的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 铜官窑是一座民间陶瓷窑,烧瓷历史早于盛唐,兴于中晚唐,衰于五代。铜官窑发现于1957年。从铜官窑至石渚湖,沿湘江东岸十里河滨,已发现唐代烧窑遗址19处,每处范围最小约300多平方米,最大约万余平方米,堆积厚度最薄0.4米,最厚约4米。

有关铜官窑的文献记载极少,仅有唐湘籍诗人李群玉《石渚》诗作了一些描述:“古岸陶为器,高林一尽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乱飞,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铜官窑制釉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青釉、颜色釉、釉下彩三大阶段。釉下彩阶段,大约从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至晚唐,并延伸到五代。釉下彩的发明,是瓷器制造技术发展进步的结果。在此之前,我国已有了化装釉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瓷器烧成中釉色不一样的偏差。但唐朝当时瓷器的格局是“南青北白”,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白瓷类银为美,青瓷似玉为佳”的审美风尚,越窑青瓷、刑窑白瓷为突出代表。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单色釉瓷器逐渐失去活力而衰落下去,称雄一时的越窑青瓷也在不断运用金彩、扣金边、施褐彩等新工艺来美化产品。铜官窑正是受到这种变革的影响,由学习越窑青瓷而大胆创新,发明了青瓷釉下彩、白瓷釉中挂彩的新工艺,并将之与传统的装饰技艺如划花、刻花、模印、粘贴、捏塑等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铜官窑以其创新、高档和精湛的艺术,赢得了世人的偏爱,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从考古发现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土了长沙窑产品,如朝鲜、日本、伊朗、伊拉克、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为适应外销的需要,铜官窑瓷器上的景物、文字,多表现销售地的风土人情,以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如铜官窑窑址出土有一种瓷背水壶,小口卷唇,直颈、扁平体,壶二侧向内凹陷,高约20厘米,一般施黄釉绿彩或全绿釉,釉色鲜艳浪漫,具有明显的中亚、西亚风格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的色彩。

铜官窑陶瓷器的另一创新是在釉下胎体上题写大量诗句、文字。这些诗句、文字大多反映当时的某些社会风俗或抒发工匠自己的情怀,或当作产品广告。这类诗句,有反映离别与相思的,如:“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有反映边塞征战的,如:“一日三场战,曾无赏罚为,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有反映宗教思想的,如:“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有反映商贾经营活动的,如:“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有反映游子与游人的。如:“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有反映歌楼妓馆的,如:“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

铜官窑复兴于何时,目前很难考证。史载清康熙中后期清政府实行“减官窑,兴民窑”的政策,当时醴陵瓷业已经复苏,这势必刺激着有烧窑传统铜官发展陶业生产。到清末,铜官已有陶工数千人,生产的产品有日用陶、建筑陶和美术陶几大系列,号称十里陶城,成为全国五大陶都之一。民国后渐次衰退。近年铜官窑业有所恢复,且多有仿铜官窑作品问世,但极少有以假乱真者。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06:47 , Processed in 0.1013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