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乡土文化风俗之民间戏曲

2012-4-26 21: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108|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民间戏剧

1.老湘剧

明代从江西传入的弋阳腔到清同光年间已在湖南广泛流传,并与湖南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起来,产生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为湖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声腔形式,弋阳腔即湘剧高腔。同光年间高腔在湖南一直盛演不衰,而且一度流行演唱高腔的连台本戏。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述《精忠传》的演出情况:“同治元年(1862)五月二十二日,晴。闻城隍庙演《精忠传》大戏,粉黛如云,游人若蚁,署中幕丁趋之,几空署焉。” 杨恩寿从清同治元年至同治九年所记日记中,提及戏曲演出活动者300余处,其中关于湘省戏曲活动280多处。戏曲班社有17个,其中长沙有太和、泰益、大庆、仁和、普庆、五云、庆和、玉联八班,以泰益、仁和演出为多。演出剧目共计140多个。连台大戏有《精忠传》、《封神传》。演得较多的有《二度梅》、《三官堂》、《玉堂春》、《合银牌》、《金水桥》、《定军山》、《回营斩婿》等。还有一批剧目是现在已经少见的,如《拨发祖师得道》、《烈疯配》、《打金镯》、《瑞罗帐》、《扫花》、《打番》等。演出虽有不少大剧,但以折子戏为主。演出场所67处,长沙一地即有55处。分布在各个寺庙、宫殿、祠堂、会馆、官署及个别酒馆之中,祝融宫(火宫殿)演出达40次之多,善化城隍庙30次,10次以上者有万寿宫、天后宫、玉泉山、长沙城隍庙,5次以上者有江南会馆、三圣殿、湖北会馆、鲁班庙、天妃宫、朗公庙、宛园、藩署、学署,3次以上者有太清宫、马王庙、长沙县署、西关圣殿、苏州会馆、真人殿、协署、轩辕殿、观音寺等。

《郭嵩焘日记》也载:“同治十二年八月十日,善化县城隍早戏,人肩相摩,肩舆不能入。”清末学者亦僧在《论大戏小戏之区别》中曾记述当时长沙唱高腔大戏的情况:“湘城有搬演大戏之说,在识者洞悉内容,不知者大费思索。而戏文一道,妇孺咸知。有京调、汉调、川调、越调、安庆调、四平调、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梆子腔、滇戏、湘戏、新戏、旧戏,名目复杂。然而大戏小戏之区别,则闻所未闻。今湘中偏有大戏之说,余故披露。按此戏所唱者,纯系高腔。所演者,仅《封神》、《目连》、《精忠》、《西游》、《南游》各传。余者高腔、乱弹,统称小戏。凡庙宇建造新台,先演大戏数本,名曰‘打大鼓’。其中迷信特别认真,无非多攫金钱,填己欲壑也。湘人有遭回禄者,非‘打大鼓’不可,名曰谢火神。前戏园中,间亦排演,以新看客之眼界。”

弹腔也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声腔形式,清代中叶流行全国各地,同时传入湖南,得到迅速发展。长沙湘剧用弹腔演唱的剧目占半数以上。长沙湘剧中的弹腔,是由二黄腔和西皮腔组成,南路为二黄,北路为西皮。咸丰、同治年间,湘剧弹腔盛行湖南各地。叶调元在《双皋竹枝词》中写道:“座中歌郎酒易干,应酬却比上台难。风流蕴藉谁称最?惟有湖南高十官。嫣然一笑总葫芦,春笋纤纤捧玉壶。长爪尚容搔背痒,蔡京何必羡麻姑。”叶调元自注云:“湖南人和班高十,名秀芝。美目巧笑,爪长六七寸,善饮不乱。应酬酒席,雅静宜人。”高秀芝演唱的当是弹腔。著名剧目有《赵宏观榜》、《沙桥饯别》、《斩黄袍》、《三官堂》、《闹金阶》、《三战吕布》、《合银牌》、《法门寺》、《阳五雷》、《芦花河》、《南楼释犯》、《李密降唐》、《重台》、《王英下山》、《程咬金庆百岁》等。

到清光绪间,长沙湘剧戏班有五云、泰益、清华、仁和等班子,或唱庙台子戏,或躜乡,无正式剧场。经戏曲爱好者斡旋,才借得小瀛洲席少保祠、西园北里左文襄祠演出。唱庙台戏是祭神,则在城隍庙、天符庙。那时坡子街火宫殿,乃区坊士绅会所,会馆、同乡会、同业公所多借该庙办会唱戏。戏班若逢国家庆典,及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必须演戏。地方官员诞辰亦须演戏,戏班则半义务表演,谓之“发官价”、“当官差”,唱一本戏,只须36百文钱。其时堂会极多,凡仕官富室之家,婚寿喜庆,过年等,一演就是几日,有的10多日。庙戏系早、中、晚三台,每台唱6出,戏长便唱4出,视戏的繁简、堂会一次为6串文,点一出戏一串文。三四十年间,长沙湘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繁荣,并涌现了一批以杨恩寿为代表的剧作家。

湘赣接壤处的浏阳、万载,盛行迎神赛社。万载县早年县城隍庙新年演戏10天,四月十八日城隍庙神诞日,庙中演戏至月底。其乡镇如槠树潭,八九月演唱神戏,其他乡镇或在五月,或在五、八两月演唱神戏。湘东如浏阳、醴陵迎神赛社,亦如赣西,浏阳县城各庙宇,无日不轮流唱神戏。乡镇市集神祠,每年亦唱神戏,无神祠者则搭棚唱戏。

民国初年长沙城内还搭台演《精忠》、《目连》,以后湘剧女演员兴起,大本戏衰落。20世纪30年代初的长沙小型晚报副刊上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是“梨园花絮”。湘剧女艺人旦角是这个栏目的重要题材。时有明德中学国文教员郑际旦,擅长诗词,酷嗜湘剧,曾戏撰“湘剧四大名旦”,以诗、词、歌、赋4种文体,刊于《湖南晚报》文彩绚丽,不胫而走。四大名旦即指郭福霞、郑福秋、黄福艳、彭福仙4人。《长沙市晚报》主编杨某,独持异议,认为湘剧女旦中彭福娥演艺不亚于前4人,乃以“黄衫客”之名,以古传记体裁,撰写《湘剧五大名旦传》,刊之报端,四大名旦遂变成五大名旦。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2 12:47 , Processed in 1.5605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