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百业生产风俗之运输业风俗

2012-4-26 20: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59|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轿舆风俗

轿舆,古称“肩舆”,俗称轿子、滑竿。轿,古作“桥”,说明是过山用的交通工具。《汉书•严助传》说:“舆桥而隃()()。”颜师古注:“服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后为肩舆的通称。轿子的祖先是“辇”。辇是一种原始的载物之车。从造字看,是由两个人一前一后推拉的独轮车,原为上山时所用,作为交通工具时代较晚,开始时也不普遍。

湖南古称“山国”,轿的使用较早。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长沙时就写下了“市北肩舆每联袂,廓南抱瓮亦隐几”的诗句。可见长沙当时已普遍使用轿子。至清代,城乡皆有轿,渐次形成轿业,轿类轿型亦趋多样化,按服务对象分官轿、便轿、彩轿、货轿等。官轿服务于官绅,分“八抬大轿”、“四顶拐”、“三顶拐”3种,指轿夫数分别为八人、四人、三人;便轿亦称民轿、竹轿、篷轿,随时受雇于客人。彩轿又名花轿、喜轿,供新娘喜庆用。货轿亦称马轿,作抬送货物之用。在结构形态上,官轿为木制,轿身宽而长,可坐可躺,顶棚坚实,座位下有活动箱,轿身覆以绿呢地居多;彩轿亦木制,有外启式轿门,轿身覆以大红锦缎,前后多绣大“喜”字,两侧绣“龙凤呈祥”、“鸾凤和鸣”或“佳偶天成”、“百年好合”等吉祥词语。便轿、货轿均用楠竹制成,轿身有坐椅、货架之别,上有折叠式棚架,覆以布篷或竹棚,下有伸缩性“踏脚”和小箱相联,前有半身布轿帘(货轿无)。此二种轿可拆装互换,以适应雇主需要。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长沙开始出现轿行。商贾及百姓有事外出时,可以到那里去租赁。开始时只有3家,各家轿行人数不等,少则30余人,多不过50余人,除服“官役”外,主要从事城内外间的短途客货运输。时湘境商贸较盛,有的客商所营长、大、重、散等货,非轿行所能运输,故常有“人坐轿,货上箩”的情况,轿、箩两行在营业上便需协作,为此,县衙允许轿行与箩行组合为“合谊堂”,按街道区划——“总”,分设“上元堂”、“十八堂”,统筹安排客货同行业务。

轿子按其制作材料的不同,有木质的和竹质的;按其使用功能的不同,有供走平路常用的普通轿和供山路行走的山轿。旧时长沙习惯把轿细分为马轿、布篷轿、镜轿、凉轿4种。

马轿、布篷轿是竹制的,很简单,主要用于长途旅行。常见的轿子即篷轿,全部用楠竹制成,四周及顶部均覆盖青布,又名“小轿”。

镜轿,木制轿舆的上部装置有玻璃,轿周覆以青布,以免行人窥见。前清时,市民极重礼教,妇女外出,不论远近,多乘镜轿,虽咫尺之间,也不愿步行,否则有损妇容。民国肇始,风气渐开,加以人力车盛行,价廉而便利,故市上镜轿,已如凤毛麟角。惟营此业的轿行(俗称轿码头)尚存,亦限于偏僻地段,用者多为丧事之家送葬,或旧式结婚迎送新夫妇回门,其他则无人问津。故营此业者,平时兼为人搬家,藉以维持生活。

凉轿,藤制,上部用帆布或皮篷为盖,但轿行不用这种轿,仅为私人购备。1921年前,长沙凉轿盛行一时,一般军阀政客富贾多乐用之。城外有小吴门、浏阳门、五里牌、湖迹渡等4处轿码头。

轿工向轿行租轿,收入按“主三劳七”分成。1920年,长沙县知事公署规定各行业工人工资一律按谷价交付,其中轿工日工资为三升米。30年代轿工工价以里程计算,长途每铺(十华里)大洋三角,短途每铺四五角不等,非轿码头工人不得抬轿进城。

城乡往返的轿子,中途可互换乘客,俗称“打拨”。打拨时,轿工根据双方远近互补差价,彼此互用隐语洽商,如一、二、三、四、五称江、都、神、少、歪。

坐轿的乘客敬称“轿仙”,要负责轿工沿途的食宿费,即令事先言明不管食宿,但沿途客栈也把轿工应付款一并算入轿仙账内。长途乘客到达目的地后,要招待轿工一宿两餐,并酌付小费。为了避免互抢生意,轿码头安排轿工轮班揽活。抬轿的劳动量大,特别最怕是南门外的豹子岭,岭长坡陡,轿工十分吃力。酷热炎夏,轿工请乘客下轿走一程,俗称“歇脚”;若遇阴雨霜冻,路滑难行,乘客不可能下轿时,轿工草鞋上要装上“铁码口”,以防滑倒,故轿夫常说:“我们是被人踩着肩膀当路走。”

清末至民国初期,外商涌入,省境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转向城市的农业劳动力多从事挑、抬搬运,故城镇的轿行迅速增多。于光绪十年(1884) 长沙只有轿行7家,长沙开埠之后四年(1908)轿行猛增至310家,到1920年长()(湘潭)公路接近竣工时,城内已有轿行462家,轿夫1500余人,城东小吴门一处,即有轿夫223人。轿夫以湘乡、宁乡等县的破产农民居多。

20世纪30年代起,人力车兴起,省境各地轿行逐步减少,又因民智日开,社会各界的呼吁,省会警察局于1937年春明令取缔轿行,然私人拥有散轿的尚多。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22 04:13 , Processed in 0.0982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