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长沙传统节日风俗之二十四节气风俗

2012-4-26 16: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49|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 陈先枢|来自: 名城长沙网

立冬

立冬,十月节,1178日。民间一直将立冬视为冬季的开始,但由于中国南北纬度差别大,东西地势高低悬殊,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全都以立冬为始。长沙地区此时虽然仍较暖和,但气温亦有不断降低的趋势。在农业生产方面,立冬后除了继续采收某些晚熟作物和干鲜果品之外,又开始着手于农田建设与兴修水利。农事歌曰:“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耙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立冬节气多出现在农历十月中上旬,古时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恰好包含在立冬节内。宋代洪迈《容斋三笔•上元张灯》:“太平兴国五年(980)十月下元,京城始张灯如上元之夕。”言北宋时期每逢农历十月十五过下元节,在都城开封当晚必然张灯结彩,很热闹地予以庆贺,其规模大体上与正月十五日这个上元节相类似。然而后世过下元节的越来越少,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立冬日,以晴雨卜寒暖。谚云:“立冬无雨一冬晴。”多验。

立冬日不宜呜雷,农谚“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预示冬季将有严寒,宜加意护理好耕牛过冬。

 

小雪

小雪,十月中,112223日。据七十二候,小雪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小雪以后少雨,即使下雨也会因阳光折射较弱而见不到彩虹;天之阳气上升,而地面阴寒之气沉降;由于天地阴阳不交而成闭藏之势,故天气寒冷而万物不能生长,这就成了冬天。但长沙地区小雪时大多数年份却天气暖和,寒流很少见,古称“小春”,俗称“十月小阳春”。长沙此时菊花盛开,且历有菊展习惯。

在农业生产方面,北方农村开始进入农闲积肥和保护果树的时节。但南方仍有不少作物可以种植和生长。人们喜欢下雪,因为下雪对农业生产有利,尤其是小雪时节能下雪,更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故民谚说:“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

小雪后长沙有做剁辣椒、用扑菜坛腌菜的习惯,此时做腌菜可保明春不腐。

此时昼短夜长较明显,谚云:“十月中(农历),梳头洗脸吃饭工。”

 

大雪

大雪,十一月节,1278日。 谚云:“瑞雪兆丰年。”多下雪意味着来年丰收有望。大雪覆盖地面既能杀死越冬的害虫,又可改善土地墒情,会给以后的农业生产带来多种好处。农谚   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农谚又说:“大雪冬至雪花飞,搞好副业多积肥。”言大雪时节既要抓好副业生产,又要搞好积肥,为争取来年的丰收作好准备。

大雪后,进入农闲季节,农村历来有冬修塘坝堤垸和积肥的习俗。民间老人在这个节气中,有的不进晚餐,谓“四日八餐,可以长寿”。

 

 

冬至

冬至,十一月中,122122日。古时甚重此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俗聚宗祠祀祖,长沙各乡祠堂均举行。农家采摘桑叶,用线穿成串,阴干,叫冬桑叶,认为煎水喝可清热止咳,有“吃了冬桑叶,清热又止咳”之说。长沙人还在冬至后炕腊肉,将猪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糠、桔皮、花生壳等熏烤,或挂柴灶上薰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肉”,别具风味,可留至次年夏日。

民间还有于是日吃狗肉和杀鸡宰鸭之习,叫冬至进补。是日各家族合祭宗祠始祖,祭毕聚宴叫办冬至酒,并推年高德劭者为房长、族长,剖断家族公私事务。举行祭祀仪式时,有声望的族人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只能男人参加,妇女不能入席。已婚妇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须赶回婆家。

长沙冬至要吃糯米饭。“冬至至长,夏至至短”,冬天到了极点,白昼时间变长;夏天到了极点,白昼时间变短。但  先民认为冬至是冬天之“至”,这天吃糯米饭可以“健皮”,使皮肤滋润,不龟裂。吃糯米饭有种种的吃法,一曰煮,二是蒸,三是用猪油炒后再          。旧是用猪油炒后加红枣焖熟。吃时可放糖,未放油的可加油,还可以佐以剁辣椒或辣椒油,或与其他晕菜、素菜一道吃。

长沙流传有冬至过后的《数九歌》:“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或谓“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基点,到第二年冬至的时段分做24等分,恰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它不受夏历平年闰年的影响,深受农民欢迎,流传至今不变。清代及民国时期把冬至视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故称“亚岁”。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全家团聚晚宴。旧有冬至日吃馄饨习俗,锟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俗谓“冬至馄钝夏至面”。

冬至宜寒冷,有“冬至不结冰,冬后冻煞人”之说。冬至做霉豆腐,俗称“猫乳”。是日采摘的桑叶相传为正宗冬桑叶,可解热明目。

 

小寒

小寒,十二月节,156日。旧时一年最冷的时候是小寒时节,或者说是小寒与大寒之间。数九是从冬至这天算起的,每9天为一段,共分为9段。一九、二九出现在冬至,最冷的三九、四九出现在小寒与大寒节内。民间《九九歌》云: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小寒时鸿雁北归,深夜啼鸣过境,俗谓“雁过三分寒”。

小寒时节,深山老林野菌孳生,俗称“雁鹅菌”、“寒菌”,味极鲜美,历为人们喜吃的土特产。

民谚说:“夏炼三伏,冬炼三九。”认为三伏天和三九天都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民谚又云:“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人们在小寒节内不但重视御寒保暖,尤其注重药食补养,故民间又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严冬时节长沙人喜用黄芪、党参之类炖煮猪肉或鸡肉。

 

大寒

大寒,十二月中,12021日。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候,故名大寒。大寒为农历全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正处于四九与五九之间。据七十二候,大寒三候为:“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此言大寒时节母鸡当孵小鸡,老鹰猛攻鸟类,水泽中央也会结上坚冰。此时寒潮频繁,大风较多,间常有降雪天气。

大寒为长沙地区全年最冷的时期,俗谓“冷在三九”。城乡居民吃狗肉,谓可驱寒保暖,不生冻疮。长沙人在炖狗肉时,置鸭蛋3个于汤中,谓幼儿吃了夜不尿床。有钱人家此时吃龟鹿驴胶等滋补成药,农民则炖老母鸡作为冬令补品。

 (本文录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长沙传统风俗大观》陈泽珲主编、陈先枢编著,名城长沙网授权转载)

1234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24 03:07 , Processed in 0.0972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