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斌墓位于望城县大湖乡响堂村黄泥坪,今存神道碑亭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亭为正方形,花岗石基台,上立四根石柱,四角飞檐,宝葫芦顶衬双龙,高 原墓地前有墓庐,墓庐东侧为李氏宗祠(享堂),今墓庐和享堂均不存,有联传世。墓庐门联云: 细雨园林梅结子; 春风篱落竹先荪。 享堂联云: 本乌衣令嗣,振飞将雄风,正两家门第重新,旷代钟灵恢故李; 建湘楚专祠,酬长江伟绩,想万户生民依旧,只今遗爱说甘棠。 李朝斌本姓王,为李姓养子,联中“两家门第”指此。 湘军水师名将李朝斌 李朝斌(1824—1894),字质堂,清长沙府善化县人。行伍出身,初隶长沙协标。咸丰四年(1854年)调湘军水师,充哨官。后在九江、安庆诸战役中,以配合陆师攻占要隘有功,累迁至总兵。后领太湖水师,与淮军程学启部会合,守上海,又与淮军会攻苏州,保云骑尉世职。继授江南提督。同治五年(1866年)由苏州移驻松江。光绪四年(1878年)曾节制江南水师和外洋兵轮。后以病归乡,居长沙苏家巷,卒于家。 从绿营兵到湘军骁将 李朝斌咸丰初投身绿营,隶长沙协标。咸丰四年(1854年)调湘军水师,在湘军名将杨载福部下充当哨官,随军进攻武昌、田家镇、湖口、梅家洲,参加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八年(1858年),湘军进攻九江,战事激烈,而湘军陆路渐显不支。李朝斌当机立断,率部弃船登陆作战,使湘军取得优势,攻下九江。随后从杨岳斌进攻安庆,拔取枞阳、铜陵。十一年(1861年),李朝斌率所部水师攻打太平军长江沿线,先后攻下茯苓洲、白茅嘴,又配合陆师进战无为州,攻取泥汊口、神塘河、运漕镇及东关太平军水营。李朝斌以作战有功,被加提督衔,授副将。短短几年,李朝斌就从一名绿营士兵,身经百战,成为湘军水师的一位名将。 太湖水师提督 同治元年(1862年),李朝斌擢总兵。这时曾国藩为谋划长江下游军事,设立太湖、淮扬二支水师,委任李朝斌统领太湖水师,回湖南造船募勇。从此,他独领一军,成为湘军水师的方面大员。同治二年,太湖水师军成,李朝斌即率领出湘东下,参与进攻江浦、浦口、草鞋峡、燕子矶,配合曾国荃部湘军攻取九伏洲后,率太湖水师赴援上海,以配合李鸿章淮军在长江下游的战争。随后,他在夹浦与淮军悍将程学启部汇合,沿湖“围剿”,向苏州逼进。同年夏,李朝斌率所部与淮军、“洋枪队”等部会攻苏州,与太平军死战,夺取要隘宝带桥、五龙桥,从水路封锁苏州,截断交通运输,使苏州失去增援,颇受李鸿章赏识,奏保云骑尉世职。攻陷苏州后,领军南下江浙边界,在嘉兴、长兴一带与太平军作战,授江南提督。五年(1866年),移驻苏州。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结束之后,曾国藩将湘军水师改为清朝的经制之师即常备军,名称长江水师,以负责长江中下游的巡防、剿捕军事。李朝斌曾任长江水师提督,移驻松江。光绪四年(1878年),他又受命节制外洋兵轮。常乘兵轮出海巡视,操练南洋兵轮,长江与沿海一带防务得以巩固。后因病告假回乡。 复姓归宗之争 同治二年(1863年),李朝斌以在江浙攻战之功,官至江南提督,爵授云骑尉世职。高位显爵,煞是荣耀,其父母自然十分高兴。不料,事过几年,却发生了一件复姓归宗的争论。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有湖南善化县人王正儒来到南京,向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书,说李朝斌系其所生季子,请求让其复姓归宗,即改为王姓,归于王氏族中。曾国藩阅信后,十分奇怪,即询问李朝斌个中原由。而李朝斌却茫然不解,后来寄信回家,询其族叔李传诚等人,才获知事情的原委。 原来,李朝斌本姓王氏,其未出生以前,其父母已有子三人。当时世俗有以多子之累之见,王正儒与李朝斌养父原本相识,曾有一次,王正儒指腹订定,小孩出世后即让李氏抱去,因此李朝斌自襁褓中即是李氏父母抚养鞠育,含辛茹苦,终于带养成人。而王氏父母此后不相闻问,李朝斌也并不知自己为王氏所生。不想,事隔四十三年,却发生复姓之议,而李氏族人认为王氏恩谊已断,也上书曾国藩,报陈不应归宗的理由。李朝斌身处其中,倍感两难,不忍自决,便请曾国藩为他定议。 曾国藩收到王、李两姓的上书,查清了事情的缘由,认为事关纲常名义,不能凭空臆断,于是通过查阅有关典籍和国家定例,判定李朝斌仍归李姓,但对其亲生父母应曲尽敬养,以为两全之道,并上奏朝廷备案,了结了这场复姓归宗的争议。 (本文录自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中国长沙·名寝与名人》,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罗炯炯、陈览月等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9 16:25 , Processed in 0.11055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