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长沙火宫殿火神庙庙会期间和春节、五一、十一长假,火宫殿成了百艺汇集之所。戏台上,湘剧、花鼓戏、傩戏轮流登台;茶馆里,弹词、评书、皮影、木偶竞相上场;庙坪里,剪纸、棕编、捏面人、做糖画、吹糖人各式摊位一个接着一个;玩龙、舞狮、舞鼓的队伍从庙坪一直延伸到坡子街、三王街。前来逛庙会的人山人海,既有下层市民,也有上层白领,还有不少有身份的达官贵人,不同的人群忘记了他们之间的隔阂,一时间都沉浸在传统的喜庆之中。火神庙会的民间艺术除书本已介绍的湘剧、花鼓戏、弹词、剪纸外,还有如下十余种: 傩戏。傩戏又叫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等。长沙火宫殿火神庙庙会上的傩戏系从湘西民间戏班引入。 傩戏一开始就有很多神秘之处,汉代以前,天子即命方相氏主持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戴面具、蒙熊皮、执礼器,口作傩傩之声。自从周天子制礼,孔子删订《礼记》,大抵一国之宰相都掌管祭礼之器,祭天地鬼神、宗庙社稷,屈原之《离骚》、《山鬼》都可视为这种祭祀的记录。而屈原本人,则可以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巫师。在文明尚处蛮荒的古代,天子所命的威仪很快就受到民众的私下模仿,其发展阶段大致有逐疫、酬神、世俗化3个步骤:一是因道教兴盛以及佛教传入,驱鬼逐疫便演变为酬神纳吉;二是主角方相氏让位于青龙、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刚力士等;三是宗教世俗化将酬神变成了娱人。最有趣的例证便是,传统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再变而成为灶公、灶母。然后,乞丐也加入了傩仪的行列。至此,有着皇天威仪的傩仪就全面过渡到民间娱乐形式。傩戏在北宋已达相当的规模,但一直等到钟馗的形象在戏中出现,傩戏才真正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戏曲品格。从傩仪到傩戏,保留的是一段中国民间古老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并配以音乐。长沙皮影戏历史悠久,传说始于汉,盛于宋,但据考证,它形成于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浏阳、望城、宁乡等地。 清光绪以前,皮影戏的影人是用牛皮镂空制作的,花纹粗糙,也无色彩,后来经过艺人的努力,改用7层皮纸做的衬壳来制作,并雕刻出各种花纹,着上色彩,同时根据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脸谱。影人一般7寸左右。 长沙皮影戏用湘剧和花鼓戏唱腔,一般为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弹唱的艺术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别。整本必加登场戏;散句必加杂戏。在街巷乡间,如某家失火,就演两本影子戏以谢火神。 整本的节目主要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散句的节目有《五更劝夫》、《山伯访友》、《小姑贤》、《哪吒闹海》等。艺人在演这些散句时,必加杂戏,即选取一些发生在观众中的趣闻秩事,编排成戏,插在中间演出。由于长沙皮影戏制作和演出简单,戏中内容又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因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南门里仁坡有“凤凰班”;北门头卡子有“连兴班”;黎家坡有“菊兴班”;府正街有“同兴班”,共有60多块戏牌,500多名艺人。民国初年,长沙有“天益”、“秀雅”等40个皮影戏班,400余名艺人。他们常来火神庙会献艺。已列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浏阳皮影也曾来火宫殿演出。 木偶戏。长沙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唐宋《旧唐书·崔慎由传》中就有“长沙弄傀儡”的记载。明清至抗战时,长沙木偶戏非常盛行。火宫殿庙会时常有戏班来演出。它是一种由演员操纵木偶动作并由演员配合唱腔和伴胖进行表演的一种戏曲。长沙木偶戏主要为杖头木偶,又称举偶,用湘剧唱腔,节目多以移植学演适合木偶操作表演的戏曲剧目,生、旦、净、丑、文武场面,无一不有。其木偶形体一般约二尺左右,有三根操纵棍,艺人用棍举起木偶并操纵其运作。演出简便,花费不多,因而深受群众欢迎。民国初期,长沙成立老郎庙永定会,出了“活木脑壳戏班”。木偶戏班以“唐万和班”最为著名,曾演出《顺治操兵》等戏。 评书。评书是曾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曲艺艺术,至今仍有民间评书艺人来火宫殿茶馆,敲打惊堂木,口若悬河,为人们的枯燥生活带来欢乐。 说评书者都通晓设悬念的本领,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基本要素在于一个“扣子”,类似人们常说的“卖关子”。其技巧有正笔、倒笔、插笔、伏笔、补笔、惊人笔,种种艺术手段极力将情节推演到紧张激烈的巅峰,而当观众如痴如醉之时,说评书者往往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时或有听众不舍得离开,万般求饶再说一个段子时,评书艺人往往煞有介事:听三国,还是水浒?然后几个四方八句就把三国水浒说完,更让人不忍离去。 中国评书是以一种类似口耳相传的古老方式存续,其特殊的语言技巧、情境设置,包含了深厚的传统语言艺术精华。一般来说,一地的评书影响了一地的说话语气、语言技巧。在传媒不发达的时期,说书人的口语由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闻名遐迩的《金瓶梅》就是在说书人的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38年2月《观察日报》刊载记者惕厂采写的一篇题为《火宫殿》的报道,其中题到了“说书”:“说书、相声、测字、卖艺、零食……无所不有。听完了《三国演义》后,哼着一段反二簧,便可在那里饱餐一顿,既不来手巾,也不要小账,吃喝之后,咂匕嘴儿,倒干脆得很。”据记载,长沙著名评弹艺人舒三和在火宫殿设棚,演唱《说唐》、《岳飞传》等长篇,深受欢迎。在火宫殿说书的则有号称“唐济公”和“廖三国”的唐元芳、廖夔等人。 来历和艺术特色。长沙龙舞的舞步多为喜鹊步、扭丝、绕圆场、跑跳步等。龙舞的节目动作丰富,有“孔明推车”、“枫树盘根”、“麒麟送子”、“猛虎跳涧”等几十种。曾来火宫殿表演的雨花区洞井镇的龙舞于2007年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5 10:43 , Processed in 0.1035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