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文庙位于浏阳市磨石街(今圭斋路),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清同治《浏阳县志》等文献载,庙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南宋嘉定元年(1208)重修,其址初在县东门外红狮桥。明弘治末年(1505)迁至县城西,清道光九年(1829),知县沈履正又迁崇圣祠于今址,并重建大成殿,殿后增建奎文阁,加修庙内其他建筑,形成今浏阳文庙格局。 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砖石木结构,建在一个 令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殿前露台上东西各置舞亭一个,舞亭为木结构,重檐四角攒尖顶,盖绿瓷瓦,下托黄琉璃瓦当。整个舞亭由内外各四根石柱支撑,内顶为莲盘人物藻井。舞亭是祀孔时舞生演舞的地方。露台下为踏步台阶,中间有祁阳石雕盘龙。 大成殿露台下为宽 位于文庙后山坡上的奎文阁,为文庙附属建筑物,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筑面积约 民国时,文庙辟为县立初级中学,革命前辈胡耀邦、杨勇、李志民等先后在该校就读。1926年,中国共产党浏阳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大成殿召开并成立了以潘心源为书记的浏阳县首届委员会。 文庙为祭孔场所,原大成殿中立有孔子像,两侧为历代贤士牌位。祭孔必有礼乐。相传我国古代伏羲氏造琴瑟,神农氏改二十七弦为五弦,黄帝编黄钟定基本音律,周公采用金、石、丝、竹、匏、土、木、革8种乐器定八音,并以乐为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作乐制礼,制定一套礼乐,定型为周朝的礼乐。春秋战国时,各诸候不按礼乐行事,孔子出来正礼乐,但无济无事,终于礼崩乐坏。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这套礼乐除孔子的故乡曲阜外,其它各地的都已失传。后人便称这套礼乐为古乐。从此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想以继承正统号令天下,企图恢复古乐,但都因未得真传而失败。 清代曾制祭孔古乐器于文庙内,习以八佾之舞。乾隆(1736-1795)末年,浏阳有个叫邱谷士的文人,偶得樵夫去深山掘出的古钟,他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来他专程去山东曲阜孔陵作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匏音古乐器已失传。于是,他回来便按照汉书图录规定,仿制出全套古乐器。不久,他被聘为浏阳县学的舞乐教官。浏阳文庙祀孔的春秋二祭典礼,便都按照古乐旧规举行。咸丰(1851-1861)末年,曾国藩在安徽闻讯,立即邀请邱谷士前去演奏古乐,听后,曾国藩赞叹不已,赠匾一块,上书“雅淡和平,精探正乐。”从此,浏阳古乐名声大噪,就连山东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全套古乐器。每逢一年两度的祭孔典礼,都引来全国各地的不少名士前来参加,甚至袁世凯也派员参加。祭孔由县官主祭,乐生奏古乐,乐曲优雅古朴,舞生闻声起舞,场面十分壮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抢救浏阳古乐和古乐器,于50年代初向民间广泛征集,共征集到1000多件古乐器和古乐舞器及一套完整的祭孔古乐器。同时组织音乐工作翻译古乐谱15章。浏阳古乐“八佾”乐谱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日本,其他全部器物今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内。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4 16:51 , Processed in 0.0942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