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胡华松和谢莲英的连袂戏

2010-2-4 21: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895|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龚智强|陈览月|来自: 名城长沙网

在长沙的戏剧舞台上,著名花鼓戏演员胡华松和谢莲英的连袂戏,足以令人倾倒,难以忘怀。胡华松是20世纪40年代登上长沙艺坛的。其时,他正值青春年华,身段优美,扮相与唱腔俱佳,早已为票友们看好。而出生于湖南沅江贫苦农家的谢莲英,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开始学戏,由于她悟性甚好,又勤奋努力,很快就成为一位有培养前途的花鼓戏演员。1956年,他们同时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得到梅兰芳、程砚秋等戏剧大师的指点,长进尤大。在讲习会时,他们曾连袂登台,向同行们演出了移植剧目《山伯访友》。胡华松饰梁山伯,谢莲英饰祝英台。两人配合极佳,既有湖南的辣椒味,又把梁、祝之间的爱、怨、离、恨表现得丝丝入扣、荡气回肠,可谓珠联璧合。后来,此剧先后在长沙等地演出达200多场,剧场效果非常强烈,演到动情之处,有的痴男怨女竟为之伤心落泪。在胡华松、谢莲英连袂演出的众多剧目中,《情深》一剧也是极为成功的。谢莲英饰妇女桂英,声情并茂;胡华松饰负心郎王魁,神采逼真,全场掌声如潮。此剧从50年代起,场无虚席。“文革”以后,俩人重登舞台,又连连出演,深受观众的喜爱。至今,仍有不少的老艺人、老票友还能记起那出色的表演和声声传情的唱腔。

胡华松(1925-1984),湖南省益阳人,10多岁就进入益阳西湖戏班。西湖班后与长沙部分艺人合流,联合组成“楚剧改进社”。1947年春,胡华松等十多位艺人被接到长沙市绿萍书场演出。其时,胡华松青春年华,扮相漂亮,身段优美,嗓子也好。头两场戏他在《朱氏割肝》里面饰三嫂子,在《男氏谋夫》里面饰吴开榜,两个角色均非其所长。他师兄姚悟卿负责排笔,晓得师弟的拿手戏是什么,安排他在传统小戏《扯萝卜菜》里饰湖北大嫂,何冬保饰茄把。剧情是说湖北女家被水淹,逃荒时扯把萝卜菜充饥,被看园茄把发现,令女唱调子同乐后,茄把拔萝卜相送。如何把这个人物演活且又令人同情。胡华松根据自己在洞庭湖区对农妇的观察,在人物设计上给湖北大嫂头搭蓝花巾,身着青印花衣裳,挎竹篮,夹根棍子,为避狗咬,小跑出场。喘息稍定,唱逃荒调,数说她从湖北沔阳州逃荒来长沙的见闻。这段唱词,纯系农民生活口语,听过之后,使人倍感亲切,一下就抓住了观众。在和茄把唱曲舞池花鼓时,把竹筷子、打碟子和打酒杯的特技溶入表演之中,更难得的是双手将4只瓷酒杯碰得叮当脆响,每演至止,高潮涌起,喝彩声不断。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花鼓戏剧团以该剧参赛市会演获奖。负责指导该剧排练的老师就是胡华松。他帮助演员分析剧本,分析人物性格,一板一腔地教唱腔,亲自示范动作,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1982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为该剧录相时,胡华松仍饰湖北大嫂,孙阳生饰茄把。此时的胡华松已年届花甲,早已改唱小生,将近40年没唱过这出戏了。在录相演出时,仍不失农妇风韵,技巧动用自如,唱似行云流水,博得业内人士交口称赞,这是他唱该剧以来最后一场演出。

1983年冬,剧团应邀在宁乡、益阳巡回演出。头一站是益阳县兰溪镇,开锣戏是由他和谢莲英联袂演《情探》,当地的观众听说二位名角会来,欲先睹为快,早数日戏票便售完10来场。每当他们出场时,热心的观众自发地点燃鞭炮,欢迎他们的来到。演完谢幕,好多观众又拥到后台与他们交谈,请他们去做客吃饭,或者送来土特产等。某日,胡华松发现剧场经理好像有话要说,但又不好启齿。问其所以,原来是观众点名要看他和贺艾云演《访友》。于是,又加演两场才离开兰溪。应该说胡华松能演的戏颇多,何以观众要看他演出这出戏呢?原来,胡华松从南县来到省城后,发现湘剧的旦角是由女演员唱,演来贴切自然,心想男人唱旦终非长远,于是改习小生。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的思想,学习兄弟剧种的表现方法,同时,在唱法上大胆革新,不拘泥于尾句全用小嗓,而是将大嗓小嗓结合一起用,听起来和谐悦耳,使人感到别有魅力。曾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喜欢上《访友》这出戏时,他默了默神,说:“这大概是先入为主吧,改习小生后,师傅教的头一出戏就是《访友》。”以后,他又从始至终参加了剧本的修改,对剧中人物性格比较了解;剧中的唱腔‘西湖调’”、“梁山调”是平常爱唱的声腔,再加上戏里面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大,有戏可做,使整体艺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益阳县兰溪唱完后,胡华松又在欧江岔应观众的要求演出了《访友》。组织者考虑他连日来演出劳累,且身体不适,本不打打算安排他上戏,让他稍事休息。胡华松说:“我一无所长,只不过爱唱戏而已,观众抬举我,我唱最后这场戏。”谁知这句平常的话竟成了不祥之语。他在未下来演出前,就患肚泻口渴的毛病,初诊为糖尿病,他未在意,坚持要下乡演出。剧团回到长沙后,肚泻等毛病未见好转,领导派人陪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患了肝癌且已到晚期。1984320日胡华松溘然长逝。这位在戏曲舞台上活动了几十年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以唱《访友》成名,复以唱《访友》辞世。始于斯,终于斯,欧江岔的演出成了他最后绝唱。

谢莲英(1932-2004),湖南沅江县人。谢莲英出生于沅江县草尾镇,父亲早逝,从小跟母亲靠卷烟、接洗衣服谋生。她天性爱唱爱跳,草尾原本是花鼓戏之乡,大人小孩都能哼上几句,逢年过节,一有戏班在镇上演出,她就跑去看戏,常被台的节目所吸引。

1950年,谢莲英参加了街道文艺宣传队,无论在舞台或街头演唱,她都非常投入,也锻炼了上场的胆量。同年秋,她拜草尾镇花鼓戏剧团的龚福元为师。不久便登台公演了。演出结束后,居然受到乡亲们的好评,旋即被吸收进了草尾镇花鼓戏剧团,并于19513月随团沿益阳、靖港一带巡回演出。7月,剧团巡演到长沙,她在现代戏《李二嫂回娘家》中饰演李二嫂。演出一举成功,同年9月被吸收至民众花鼓戏剧团。民众花鼓戏剧团的演艺人员有蔡教章、何冬保、胡华松、张汉卿、胡海燕、姚悟卿、史锡奎、孙少云、杨勿生;乐手则有田琼林、田运隆、张丙勋等。他们来自西湖、益阳、浏阳各路艺术流派,可谓名角荟萃,面对众多的名家,她进步很快。有一次,上演《卖身还债》,戏中唱主角的病了,排笔叫她顶,开始有点紧张,唱着唱着很快进入了角色,而且演得流畅。不少人感到惊奇,老师们夸她脑子灵活。

1956年,谢莲英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在讲习会期间,谢莲英和胡华松、何冬保等演出了《访友》,受到领导和行家的高度称赞。谢莲英饰祝英台,胡华松饰梁山伯,何冬保饰事久,萧重珪饰人心。领导和同行看过这出戏后认为:这折戏既有湖南的辣椒味,又把梁祝的思想感情上的爱、怨、离、恨表现得淋漓尽致。4位演员表现4个不同行旦,又各有个性,配合默契,堪称长沙花鼓戏的代表之作。1962年,田汉率戏剧家周贻白、郑君里等来湘,田汉看了这出戏并和演员合影。田汉鼓励谢莲英说:“你唱得不错,做到了声情并茂,称得上青年表演艺术家。”1963年,陶铸看过此剧,也有好的评价。同年参加市戏剧会演,谢莲英和胡华松获一等演员奖。

1953年起,谢莲英便在《柳荫记》、《偷诗》、《小女婿》中担任主要角色。谢莲英在后来的几十年舞台演出中,先后参演过现代戏《姑娘忙》、《中秋之夜》、《布谷鸟又叫了》、《丰收曲》、《刑燕子》、《金沙江畔》、《两个党员》、《会计姑娘》、《江姐》、《芦荡火种》、《红色营业员》和传统戏及移植剧目《送友访友》、《八百里洞庭》、《情探》、《盘夫索夫》、《张羽煮海》、《秦香莲》、《孟姜女》、《小姑贤》、《丑人计》等上百个大小剧目,扮演过不同时代不同命运、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尽管这些人物演得不那么成熟,但多年的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她自己的艺术套路。

《盘夫索夫》是从越剧移植过来。为演好这一多情大义而又娇生惯养的千小姐,谢莲英抓住兰贞明理而又痴情的性格特征,通过唱腔、水袖、眼神等艺术手段,使之可信可爱。1961年刘少奇主席来长沙,观看了花鼓戏《盘夫》、《调叔》等。演出结束后,刘少奇高兴地走上舞台,与全体演艺人员握手,刘少奇主席笑着对谢莲英说:“你唱得不错,很不错!”胡华松在这出戏中饰曾荣,他们演了近200多场。这出戏经谢莲英传授的徒弟陈香云和郑艳春也获得殊荣。前者在1962年市戏曲会演中获奖,后者在1983年市和和省戏曲会演中获优秀青年演员称号。

《情探》原是一出京剧。经过多年打磨,已经花鼓戏化了。该剧由胡华松饰王魁,谢莲英饰桂英。谢在表演上既继承了京剧的表演神韵,又揉进了地花鼓和现代的舞蹈动作,以展示少女的天真烂漫和生活情趣。在几段唱腔上,分轻重缓急,然后集丹田之力,一口气打一联串的“舌花”,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和剧场效果,每演至此,观众掌声如潮。1962年田汉看了《情探》说:“整个戏演得不错,尤其放风筝那段戏表演得相当出色。”

《八百里洞庭》是花鼓戏传统剧目。谢莲英剧中饰龙三公主;胡华松饰柳明英。这个戏演出近300场,颇受观众喜爱。其中“放羊”一场,是这个戏的重点场次,这场戏没有太多的动作,着重是叙述十二月放羊的苦楚。他们用悲腔和木马调作基调,琢磨声腔,以达到声音传情的效果。

正当谢莲英在艺术上有作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夜之间,她被打成“三名三高黑色人物”、“反动学术权威”,关入牛棚”,顿失做人的尊严。1969年,剧团被撤散,谢被下放到九龙服装厂,1974年至1983年又转至人民印刷厂当装订工。

1983年,谢莲英回到剧团,文化局委派她为剧团艺术顾问,团里要她和胡华松整理《情探》的剧本。仍由谢莲英饰桂英,胡华松饰王魁。已停演17年的《情探》经过反复加工排练,于1983106,在市青少年宫剧院公演。在半个月的演出中,场场满座。

1984年春节后,谢莲英和胡华松应邀到沅江草尾镇演出,《情探》场场爆满,不少热心的家乡父老还点燃鞭炮,以庆祝她们的演出成功。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26 23:45 , Processed in 0.1045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