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剧高腔十大记

2010-2-4 19: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67|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龚智强|陈览月|来自: 名城长沙网

湘剧高腔的连台本戏,在弋阳腔的早期阶段,就已演出《目连》、《梁传》、《岳飞》、《三国》四本连台本戏。明中叶以后,曾演出二十二本连台本戏:《水浒》、《岳飞》、《三国》、《征东》、《征西》、《封神》、《西游》、《东游》、《北游》、《目连》、《铁树》、《观音》。这些连台本戏随着弋阳腔传入湖南。有些曾在湖南各地广为传唱。

乾隆年间,长沙府湘潭一带有过规模很大的高腔《目连》戏的演出活动,而且是清初以来一直因陈相袭,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邓显鹤《沅湘耆旧集》所引《艳火行》的序及诗,具体地描写了搬演《目连》戏的演出盛况。作者潘其炯在《艳火行序》中写道:

演剧非淳朴风也,至鄙陋如所谓《目莲》,则更惑人心矣。顾曲非闺阁事也,至相逐耍笑于旷野,则益乖风化矣。楚俗昔既信鬼,湘人今复善讴,合鬼与讴而一之,于是《目莲》、《观音》之杂剧出焉。此其老少奔波,男女杂沓,伤风败俗,举国欲狂者,数十年于兹矣。己已秋,演《目莲》于城东之石牛铺,彩楼高结,俯临人海,粉白黛绿,垂帘而聚观者,不下千人,因不戒于火毁焉。当是时,闺帏弱质,尽颠倒于浓烟烈焰之中。市井狂童,竞狎侮于白日青天之下。其折肢体,焦发肤,弃其钗钏,烈其衣裳,不知几几,有惭自经者焉。呜呼!乐不可极,乐极生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岂独为有天下者之规箴也乎!有人作诗纪其事者,而题不雅驯,余以为佳人曾沐,名曰“香溪”;狂客所烧,呼为“妖烛”。是火也,得不谓之“艳火”与?因作《艳火行》和之,以为闺秀观场者之鉴。

 

《艳火行》的作者潘其炯,字曦亭,长沙府湘潭人,乾隆贡生,著有《曦亭遗草》。这首歌行体诗具体描述了乾隆十四年(1749)在湘潭城东石牛铺演出高腔戏《目连》而造成的仕女惨遭火灾的悲剧。作者立意为:“来岁目莲还救母,红妆慎勿出深闺。”意思是说,一年一度演出的《目连》,仕女们以后就不要再去观剧。作者描绘了观众看演《目连》的极为热闹的场面,也描写了这个剧目的主要特征:“况复希奇如《目莲》,顿使幽冥在眼前。钢叉劈面信手掷,颀然之鬼冠触天。”而象《目连》、《观音》一类高腔连台本戏的演出,已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作者所说:“此其老少奔波,男女杂沓,伤风败俗,举国欲狂者,数十年于兹矣。”

这些史料提到的《目连》、《观音》、《岳王》诸戏,都是湘剧高腔演出的连台本戏。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开盂兰盆会,曾向广大民众募钱演戏,祭鬼酬神,称为“万人缘”。所演之戏为“愿戏”,所演剧目多为高腔连台本戏。

湘剧高腔连台本戏长期在民间流传,到20世纪末,其现实主义、人民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剧目在局部上突破了封建思想体系的局限;在艺术形式上也出现了很重要的变化,如:

1.在曲牌体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生活口语和民间艺术,既保持了曲牌体的形式美和文学性,又增加了生动性和灵活性,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特点。高腔语言的成就,标志着我国戏曲文学的一个高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在早期南戏“一唱众和”的传统上,发展为“帮腔”。“帮腔”的功能很多,各地的高腔也不一样,可以渲染气氛,指示剧情,评点人物,描绘心理,把艺术与某些评论因素结合起来,在艺术和观众之间开启了一条心灵的通路,是中国戏曲的一大创造。它比希腊悲剧的歌队简单、丰富,又比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生动、自然,是戏曲艺术的天性——假定性上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表演程式,一个不上场的行当。正因如此,“帮腔”艺术和“帮腔”演员具有独特的、重要的地位,它的地位不是伴奏音乐可以代替的。

3、在高腔曲牌联缀结构中融入板腔音乐的成分,创造了有名的“滚调”(湘剧高腔叫“放流”)。“滚调”的发展,调整了音乐结构和戏剧结构的矛盾,突破曲牌的局限性,增加了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表现生活和刻画人物的能力。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12下一页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26 23:11 , Processed in 0.0975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