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湘剧戏班与戏园

2010-2-4 19: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99| 评论: 0|原作者: 陈泽珲|陈先枢|龚智强|陈览月|来自: 名城长沙网

清同治(1862-1874)前,长沙有小普庆班、老同庆堂两个昆班。当然,亦是昆弋合演的路子。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曾氏兄弟所属湘军将士衣锦还乡,赌钱唱戏,竞夸豪侈。旧有昆班艺人经太平天国战乱,供不应求,再加这些饱掠民财的将军,胸中墨水不多,亦无欣赏昆腔雅致,于是在农村活动的案堂班结合外来徽班,乘虚而入。长沙的仁和班、老太益、老五云、清华班、福临班,以及湘潭的老永和、春和班相继而起,一律是高腔的徽调,昆腔被逼到附庸地位。湘剧进入城市大为发展。靠打败太平天国发财的湘军将领,成为地方豪绅,如曾国荃、杨岳斌、杨玉科、席宝田、李朝斌诸人之家,经常宴会唱戏。如五云班,就由杨岳斌一家支持。又如广西人张培仁,曾任湖南道台,到长沙置产落籍,在公馆内把戏台建在池塘面上,三面环水,隔水听戏。绍兴人吴六哈,其父是广东大幕,亦在湖南买田落籍,父子把做官弄来的钱全花在唱戏上。当时戏价,堂戏一本,制钱六吊(约可买米二至三石)。如果整本戏,由下三点到晚上十二点,要制钱十二吊,如需尽情欢乐,由中午十二时至夜十二时,戏价要制钱十八吊。因之,三四十年间,长沙湘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繁荣。

至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名绅叶德辉利用官府豪绅之力,邀集同庆、仁和、清华三班名角,组成春台班。角色齐全,行头富丽,极一时之选。当时戏风之盛,竞引起老绅士周笠西对绅家演戏之反感,在他的幕莲堂前花厅里立一石碑:“此屋永远不许演戏。”

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万寿,当地盐商、典当、钱商别出心裁,竞同时各在皇殿坪搭一戏台,由仁和、清华、春台三班同时演出。中间三班同唱《水淹七军》。3个戏班各排出自己最强的演员阵容,使台下观众目迷五色。

同时,就长沙市面来说,受火灾人家或街坊,经常到坡子街火神庙乾元宫还愿或凑钱祈禳演戏。商帮如典业之上元会馆、馆业之福禄宫、江西帮之万寿宫;行会祖师庙如泥木之鲁班庙、屠行之三圣殿;神庙如左伯侯庙、定湘王庙、天符宫、玉泉山、李真人庙,除神诞寿戏外,也经常演戏。而且凡是庙台有戏,头一天台柱上一定写有红纸通告:“某月某日,信民某敬献古文一部,某某班早台”,或午台、晚台。“古文一部”,通称一本戏,包括一出开台戏,两出正戏,一出杂戏。除整本大戏每天连唱二十四块牌或三十二块牌和乡镇演出一样外,早中餐台散戏,都以一本四出为准。

职是之故,当时长沙市民每天从早至晚都可以在城厢内外或庙台或绅商公馆戏台找到自己爱看的戏。一些卖槟榔摊贩,也往往向戏班打听第二天庙堂戏演出地点班名、剧目,写于木牌之上,摆在摊上,供买槟榔之人阅览,以招徕生意。老泰益班,角色不多,只靠小生陈如瑞演唱《杨滚教枪》、《辕门射戟》,市民编出半带嘲讽的谣谚:“众位先生慢慢吃,吃饱饭来看泰益。不是《杨滚教枪》,就是《辕门射戟》。”长沙人当时对湘剧都有癖好,有“学得三句戏,风流半世”之说。

长沙湘剧,受汉剧影响,其角色结构,亦称十行角色。但日常称谓不是一末二生三净四旦,而是用头靠、二靠、老生、小生、大花、二花、紫脸、三花、正旦、跷旦、婆旦等称呼。靠指“靠把”,指各种文武做工老生。小生行当分“穷、文、富、武”。“穷”指穷生,亦称烂布戏,如“赶斋”、“泼粥”之吕蒙正;“文”指褶子生,如“抢伞”之蒋遇隆、《拾玉镯》之傅朋;“富”指袍带小生,如《群英会》之周瑜、《白门楼》之吕布;“武”指武小生,如“夜奔”之林冲等。旦分正旦和跷旦,正旦表演贞节烈女,如赵五娘、李三娘、秦香莲、窦娥、王昭君、陈杏元、王宝钏等;跷旦即贴旦,又名小旦、做工旦、背褡子旦、大脚婆旦等。如《骂鸡》、《骂菜》、《骂灶》、《背娃进府》之王婆、表嫂之类,《杀嫂》之潘金莲、《翠屏山》之潘巧云等。关于湘剧长沙班之角色情况,周贻白《湘剧漫谈》有一表格,今录于下:

 

 

 

湘剧设立剧院(戏园)之始,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一名沈姓下江商人,仿效北京戏园的做法,在太平街孚嘉巷口设立宜春茶园,还聘湘剧班演出。当时是一边卖茶,一边看戏的营业方式。园内设方桌甚多,一桌三面设座,一面向台,不收门票,只收茶资,故名茶园。传说沈某与长沙县知县有同乡之谊,始获批准开业。惟以场地小,方桌占地多,观客有限,获利不丰。当时长沙名绅叶德辉痴迷湘剧,乃将自己苏家巷怡园私宅的后园,邻近织机巷的隙地,建一所同春茶园,由耕耘圃宅出进,即长沙大火前万国大戏院的前身,叶德辉亲写对联悬之舞台,联曰:

同声歌绛树;

春色望青葱。

叶德辉为晚清进士,官吏部主事。亦官亦商,亦绅亦学。其先人是苏帮经营酒酱业的,为坡子街“三德”之一(即余太华管事谢光德,劳九芝堂老板劳老德,玉和酱老板叶德)。湘剧戏班之健全,湘剧戏园之革新,叶德辉起了一定的作用。叶本人并未出面,他罗致湘剧老艺人名小生节芝云为首,组织大批名艺人,设立“卅一堂”,不仅角色行当齐全,而且为艺人联合组班之始。宣统二年(1910),由卅一堂出面,承租同春茶园开业。后来改名同春园,改方桌为条靠长凳,并有包厢。民国三年(1914),柳介吾与李芝云不和,退出卅一堂,另与黄六神仙合组湘春园于高井街。

湘剧剧场票价,历来不高。1925年,值孙中山逝世,全国一夜停止娱乐,导致剧场上座率低落。乃由湘春园倡议,将每日演出时间,改为三场,每场演出折子戏四出,日中二场,每场仅收铜元160文(折计约合银元五分),晚场改铜元三百文,(约计银元壹角)。各剧院争相效访,业务大振,票价既廉,剧场增多,演员则有供不应求之势,乃有艺人而兼二、三处演出者。著名演员如欧元霞、吴少芝等人,每月收入可获60-80元之多。

继湘春园后又有育婴街之同庆园开业。民国币制改为光洋,票价分前排、后排、楼座,为2角、1角。3角,不久,同庆园为伙计意见分岐而结束。之后,始由陈友才、郭茂生、黄玉贵、徐茂林、罗玉廷、梁荣盛、陈锦山、黄元才(俗称八大鎚)八人,组织湘剧坤角名福禄班于箭道巷培训,剧院叫寿春园,此即长沙有史以来坤角的开端。为扩大业务,黄元和、黄玉贵、陈友才将该组织合并,起名福寿坤班,具有特等规模,剧场设于西长街,名景星园,市座之甚,风靡一时。坤剧院兴隆,而使无坤角的剧院业务衰颓。一班老演员生活窘迫,导致改行,或辍演家居,幸而各市县文艺风气大开,喜欢唱大戏,因之多向外发展,以致长沙市优秀演员减少,剧院业务惨败,思之谋求进取之法。乃于北伐军平定湘省以后,首由湘春园带头,将开锣时间改变,每日3次,分上、中、晚,票价由一二角降至铜壳子1620文,于是营业由衰转盛,观众既为票价低廉,又时间方便。各剧院竞相效仿,把长沙文艺生活推向一个高潮,新开的剧院应运而生,如营盘街的大中华、吉祥巷的大吉祥、仓后街的远东、西牌楼的百合。

剧院增加需要演员,尤其名角不多,少数人才各院曾相延聘,因此便发生纠纷。乃由剧业同业公会呈报商务总会出面调解,先作出人数统计,分一二等级演员,合理分派,有以一身而居二三处的。未到一年,其规章被打破。过年前各剧院乃凭私人关系,多方罗致。隔年即预送包银,演员薪资则随时激增,超等名角,每月可获60光洋,甚至80元,其定价之高,实开湘剧之先河。

(本图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中国长沙·长沙民间艺术》,陈泽珲主编,陈先枢撰稿,龚智强、陈览月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12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27 13:28 , Processed in 0.0888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