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陶澍诗联中的安化黑茶 陶澍的诗,或感时纪事、咏史怀古,或言志抒怀、唱和酬答,都显得感情朴实、器识宏远、思力深厚,具有一种既豪迈又平实的风格。林则徐赞之“直以雄才凌屈宋,还将余事压曹刘”。如《长沙竹枝词》: 霏霏谷雨满江乡,君山顶上露旗枪。 唤个相于采茶去,湘妃祠下默烧香。 陶澍生在茶乡,喝着家乡的茶走向全国,自是恋恋不忘家乡茶和茶人之辛苦,因此就有意为之推广。嘉庆二十年(1815)春节,他邀请在京的“消闲诗社”诸好友到自己家里畅饮安化茶,并率先吟诵了《印心石屋试安化茶成诗四首》以助茶兴: <一> 今岁足衎乐,春来事云适。 长安诸故人,颇能盛筵席。 席设每见招,终日但为客。 今朝客忽来,例我具肴核。 冷盘三五阵,下箸无所获。 匪徒少羊羔,亦乃乏鸡跖。 斗酒兴未阑,四座欢弥剧。 旋闻蟹眼鸣,中有云腴碧。 我家茱萸江,乡物旧所积。 虽无甘露兄,犹足清两腋。 煮茗况家风,庭前余雪白。 <二> 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 自我来京华,久与此山别。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躠。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勃勃。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监筐偏山岊。 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 <三>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 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 斯由地气殊,匪籍人工巧。 迩来地利尽,所产日以少。 变化及荃茅,夹杂或荼蓼。 遂令东家施,貌作西邻姣。 时俗但鹜名,讵易初终保。 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 <四>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 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 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 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 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 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 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 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 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 包匦旅青茅,厥贡名即茗。 著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 历久用弥彰,暗然思尚褧。 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 上述4首诗,详细介绍了安化毛尖茶、边销黑茶的特点,产茶的历史,茶农生计的艰辛,以及安化茶与其他茶的异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情爱意,也是安化茶史的珍贵资料。 四诗虽同咏安化茶,但主题各有侧重,其一写印心石屋试安化茶之况,其二写自己对家乡茶的回忆,其三写安化茶之现状,其四以安化茶之茶品写为人为官之道,认为安化黑茶茶品之严冷“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作者以汲黯之戆和宽饶之猛比喻安化茶品,揭示“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的人生哲理。陶澍从小生活在茶乡,和茶农共同劳动过,从茶苗的种植培育、生长,到茶叶的采摘、烘烤、制造的全过程,曾亲自体验过。对茶树的生长环境,茶叶的品种、质量,也有丰富的知识。正是在这些生活的基础上,陶澍写出了“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的千古绝唱,与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诗史上,曾有过不少描写茶叶和茶农的诗歌,但未见有如此体贴同情茶农者。由于作者情真意切,又渗透着一种“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情怀,因此感染力极强,和诗纷纷,安化黑茶从此誉满京城,进一步销售到西北以外的全国许多地方,直至日、德、俄、朝和东南亚诸国。安化黑茶从边销茶发展到五湖四海普遍饮用的保健茶, 陶澍功不可沒。 安化不少茶场主纷纷请陶澍题联, 陶总是有求必应。如题安化东坪柳溪茶场: 又如题安化小淹茶场: 采臼雨前,烹宜竹里; 这些茶联不仅融汇了安化黑茶的制茶工艺、风俗和安化地方乡里风采,而且把茶事典故顺手拈来,体现了陶澍深厚的桑梓之情和茶文化底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些茶联都成为推广安化黑茶不是广告的广告。 陶澍还为家乡茶亭题有楹联,如题杉树亭联。至今犹存的杉树亭有茶亭活化石之称,它坐落于安化县冷市、小淹两地等距的高芭、石沙村交界处杉树岭,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往昔新化、溆浦、梅城通往常德、桃源等县的要道。岭高海拔约600米,地形险要,素有“南北十里一关山”之称,茶亭为全木质结构,建筑呈新月形,全木质结构,亭长15米,宽4米,共5间,占地90余平方米,呈“L”形,东侧设条凳、茶缸,供行人停歇饮用,西侧两间横屋,供守亭人居住。亭东原建有梅山菩萨孟公祠,亭北有参天古树四棵,现已无存。亭南北现各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蜿蜒登山陡道,似天梯直插亭中。亭下郁郁竹海、杉林,近边弯弯资水,似玉带缠绕,远处与文澜塔、印心石遥相呼应。陶澍所撰楹联镌刻在茶亭廊柱上,联云: 茶后行者行,莫愁劳燕分飞,放眼光明路正远; 亭前过客过,若访雪鸿遗迹,印心名胜景尤佳。 上联的“劳燕分飞”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寓意离别。下联的“雪鸿遗迹”语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比喻人过后所留下的痕迹。今天却成了陶澍为我们传播安化黑茶所留下的遗迹。安化县的名人痕迹莫过于陶澍留下的“印心名胜”了。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四字相赐,陶十分得意,在资水边建塔、刻碑、造屋、搭台,构成了联中的“印心名胜”。 安化小淹石门潭奉义茶亭联: 奉命岂敢忘,建小亭数椽,献予先慈偿夙愿; 义心尽所表,烹清泉几盏,聊为过客洗尘劳。 该联虽非陶澍亲撰,但明显吸纳了陶的“奉义”思想。陶澍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对老病残疾予以赈济。他在京为官时,曾与同里诸友在朝阳门外创建“悦生堂”,“每岁冬春收养老病残疾百余人,衣之,食之,宇以庇之,俾旦夕就殍者得以出沟壑而侪于有生之域。”遇荒年,他总是力请朝廷救济。嘉庆十九年湖南大旱,百姓饥饿难耐,乃至以“草木及神仙土为食”。陶澍上表朝廷,要求救民于倒悬,使“旱歉之民复登衽席”。安化多义茶亭,与“陶青天”的表率作用不无关系。 (作者学术论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简介:陈先枢,湖南省茶业协会顾问, 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汤青峰,湖南省茶业协会常务理亊,长沙巿新闻岀版局处长,经济师。)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2 13:10 , Processed in 0.11578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