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巡抚衙门故址 今青少年宫系清代湖南巡抚衙门所在地。康熙三年(1664年).偏沅巡抚移驻长沙,这里便成为抚院衙门。抚院有东西辕门各一,东辕门即今青少年宫大门处,西辕门在今中山亭对面。东辕门为正门。门前两侧有一对高大的石狮,正中立高达数丈的旗杆。辕门内殿堂层层递进,共有房屋数百间。重重宫萄之后是花园,乾隆年间,巡抚蒋溥曾加以扩建,取名“又一村”。乾隆皇帝为蒋溥题诗,刻碑立在院内。后来,又陆续修建了双清亭、丰乐亭、登湘亭,成为宏大的官暑园林。民国建立后曾为省都督府,1931年改建为民众俱乐部。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清按察使署故址 清康熙七年(1668年),湖南按察使赵冕建按察使署于司门口西侧。按察使是清代各省刑名监察之长官,全称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俗称臬司,衙门亦称果台衙门。解放西路由原臬后街拓建而成,因此街位于臬台衙门之后,故名臬后街。民国时期果台衙门旧址设了几度司法机关,后改作全省警务处和省会警察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长沙市公安局和国家安全局驻地。今由“大连万达”作商业房产开发,大型超市“沃尔玛”入驻此地。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清布政使署故址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建省,清廷部议以布政使司驻长沙,走马上任的布政使于朋举乃建布政使署于今解放中路处(原藩正街)。布政使为清代各省民政财赋之长官,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布政使署俗称藩台衙门,藩正街之名由此而来。1924年前湖南省政府署设于此,1926年北伐军总司令部亦设此。1938年藩署旧址部分毁于火。1948年湖南省参议会在此兴建民主新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度为市人民政府驻地。今为长沙市公安局和国家安全局驻地。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清学院衙门故址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湖南提学道改称“学院衙门”,学院街因而得名。学院衙门利用原长沙府署旧址改建,故址在今长郡中学大门一带。学院是掌管全省学校考试事务的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学政”。学院内设有考棚,供府试和院考之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办新学,学政改称提学使,学院衙门亦改称提学使衙门。民国初,省教育司、官书报局先后设在学院日址。1930年湖南省政府一度驻此。学院建筑全部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清长沙府署故址 长沙城为明清两代长沙府的府治。长沙府辖长沙、善化、浏阳、宁乡等12县州。明代长沙府署设在今学院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迁至今府后街一带,府正街、府后街、县府坪等街道由此而得名。府署悬门联:“大法小廉,宣我上德:湘清岳峻,式是南邦。”辛亥革命后在此设立长沙县知事公署,将原府署大门一带拆除改建,形成两条新街,分别取名为长治路和长康路,取“长治久安”之意。民国日寸期,教育局、财政局、保安团等县级机构曾设在此。1938年房屋全部被大火烧毁。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长沙府学宫故址 长沙府学宫是长沙府12个县州的最高学府。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潭州知州吴仲复改庙学为州学,是为长沙府学之始。南宋末学宫毁于战火。元代以西山先生祠旧址重建,改为天临路学。明洪武(1368—1398)年间改为长沙府学。明清两朝,学宫多次扩建。最后次大修在同治五年(1866年),由湖南巡抚李瀚章主持。大修后的长沙府学宫,正殿五进,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仅留下“道冠古今”石坊和石象一对。此处地名西文庙坪、修文街、学宫门等均由长沙府学宫而名。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善化县学宫故址 宋元符元年(1098年),从长沙县南析置善化县,善化县学宫即开始兴建。善化县学宫原在城南兴仁坊,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迁今东文庙坪地。万历四十年(1612年),善化县知县唐源于学宫屏墙外开凿一池,曰“化龙”,化龙池街名由此而来。清初学宫毁于战火,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县孙国泰重建,分大小两殿,门前有盘龙石雕,嘴含一铜球,重约4公斤,1 944年长沙沦陷时被日军盗走。殿门上方挂“孔圣庙”匾,中悬孔子画像。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此处街道东文庙坪、出入是门、西学巷等均因善化县学宫而名。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长沙县学宫旧址 学宫街长沙县学宫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湖南巡抚赵申乔迁建于此,中建大成殿、崇圣祠,左为名宦祠,右为明伦堂、乡贤祠。自乾隆三年(1738年)始,长沙县学宫多次增修、改建。“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御书金字题额高悬于殿堂之前。四周红墙围绕,红墙内高耸魁星楼,因此留下红墙巷、魁星楼等街名。今长沙师范附小系长沙县学宫旧址的一部分。1983年,旧址侧翻新改建时,发现壁嵌“廉、节”二字石碑两块。署款刻有“大清嘉庆二十年摩刻,宋文天祥书”等字,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城南书院故址 城南书院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原为张浚、张栻父子的居所,营建有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琮谷、高邱、纳湖、听雨舫、采菱舟“城南十景”。乾道三年(1167年)张栻与朱熹两位理学大师曾在此讲学论道。张栻离长后,书院逐渐荒废。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长沙府推官翟台在书院原址建学堂5间,万历间复圮。清乾隆十年(1745 年),湖南巡抚杨锡绂在天心阁下都司旧址复建城南书院,建有学舍80间。道光二年(1822年)巡抚左辅将书院迁至妙高峰书院原址,并恢复“城南十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城南书院与湖南师范馆合并,成为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湖南贡院旧址 湖南贡院建立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湖南获科举资格的士子参加乡试的考场(在此之前须赴武昌参加乡试)。贡院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有号舍8500间。号舍10间为一弄,形如长巷,每间约深1.4米,宽1米,高2.2米。房内设二层承板可以抽动,日为桌,晚为床。考生人居一间,在里面冥思苦索、饮食起居,要度过九天时光。位于巡道街一侧的高达3米的青砖围墙,系当年贡院的后墙。当年贡垸遗物仅有原贡院门前的一对石狮,原存中山路三角花园内,今搬至岳麓公园大门口。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教育会坪故址 教育会坪由清代贡院演变而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在此创建湖南高等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贡院改设湖南督学署,1906年又建湖南公立政法学堂,1907年谭延闿等人在此创建教育会。教育会前有一块宽广空坪,习称教育会坪。坪两侧砌有围栏,坪中有面北背南的戏台一座。1922年长沙人力车工人集会、1927年湖南农工商各界十万人示威、1931年至1932年湖南各界反日示威大会都在这里举行。1938年“文夕”大火后,教育会坪是省救济委员会发放救济金的地点之一。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校经书院(广益学校)故址 校经书院的前身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建的湘水校经堂,校址先后设岳麓书院和天心阁下城南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湘春门外熙宁街另建新舍,并改名为校经书院,分经义、治事两斋。光绪二十年(1894年),湖南学政江标进一步扩展书院,建书楼,购教学仪器,以舆地、掌故、算学试士,培养维新人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将书院改为校士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又将其改办为唯一学堂,后改名为广益学校,成为今湖南师大附中前身。1941年朱镕基以优秀成绩考入广益学校初一第39班。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协操坪旧址 协操坪原为清末新军二十五混成协四十九标、五十标驻地操坪。为方便驻防和操练的需要,在操坪西侧城墙上新开一门,取“整军经武”之义,命名为“经武门”。民国后操坪荒废。1939年、1944年日本侵咯军两次攻占长沙时曾在此修筑临时机场。1946年国民政府将临时机场正式扩建为机场。1948年再度扩建,跑道长1500米,机坪长200米,宽30米,为湖南最早的民用机场。1958年改建成矩形广场,占地5.1万平方米,为省会人民举行大型集会的场所,名东风广场。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湖南陆军讲武堂故址 湖南陆军讲武堂日址先后位于又一村和校正街。1916年谭延闿将又一村装备、军械两库腾出,首创湖南陆军讲武堂,于次年3月15日开学,学员200名,刘少奇曾是这期学员。1918年、1920年军阀混战期间讲武堂停办。1920年5月24日,张敬尧等办的讲武堂开课。是年冬,谭延闿任湖南省长、督军兼湘军总司令后,令恢复讲武堂,堂址从又一村迁至小吴门外校正街前陆军小学堂校舍。不久,谭延闿被迫离湘。1921年5月,赵恒惕任湘军总司令,讲武堂续办,共招收学员4期,彭德怀、黄公略、王劲修、唐生明等曾是讲武堂的学员。1923年9月讲武堂停办。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湖南省立图书馆故址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湘绅梁焕奎、龙绂瑞等人经湖南巡抚批准将定王台屋舍改建为湖南图书馆,并募得巨款购置中外图书及动植物模型、光化仪器列置其中,设图书、教育、博物三馆,向民众开放。次年,省抚接管图书馆,并新建三层藏书楼一所、阅览室4所。1912年,湖南都督府接管,定名为湖南省立图书馆,时有藏书8000部左右。是年,毛泽东在此度过了半年多的自学生涯。之后,由于政局动荡,图书馆时停时开。1923年3月藏书全部移交新落成的省教育会图书馆,1927年改为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湖南精武体育会故址 湖南精武体育会为民间武术组织,成立于1929年1月,会址初设怡长街广东会馆,后迁犁头后街。胡子靖1壬董事长,有会员200余人,建会宗旨为“光大国术,健身强体,保家卫国”。1931年在长沙成立武当、少林、长江、黄河、珠江、罗汉、达摩、昆仑、崆峒、峨嵋十队,各队均设队长和干事,分途征集尚武人才入会。1931年至1932年积极参与湖南省两届国术省考,培养选拔参加1933年全国国术考试的人才,吴鉴泉和王润生讲课并传授太极拳。1940年因日军侵犯长沙而停办。 (本文录自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国长沙·留住历史的文脉》,谢建辉/主编,陈先枢/撰稿,罗斯旦/摄影。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湖南圣经学校(长沙临时大学)IH址 湖南圣经学校系美国内地会传教士葛荫华于1917年创办。旧址在韭菜园,1925年学生达140人,生源遍及全国17省及台湾、南洋地区。大革命及抗日战争时期曾二次停办。抗战胜利后,美国饶培德来长继任校长。1951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0:39
, Processed in 0.0932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