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临湘山与陶公庙

2008-7-19 10: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2|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以下内容摘自《长沙地名古迹揽胜》,陈先枢|金豫北/编著,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

临湘山位于长沙县_(此原字形为上“朗”下“木”结构,读作“朗”字音,以下相同,实际使用原字,敬请注意!)梨镇,距长沙市区15公里,濒临浏阳河,山上古木参天,风景幽美。陶公庙就坐落在这座千古名山之下。

陶公庙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及其侄陶垣。据《晋书》,陶淡,字处静,与侄专心修养,结庐临湘山,相传在这里“羽化升仙”。后人在此“建立祠宇”,并“洁布仙躯”,即供奉他们的“肉身”(木乃伊)于此。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陶公二真人庙,在明道都六甲_(此原字形为上“朗”下“木”结构,读作“朗”字音,以下相同,实际使用原字,敬请注意!)梨市……相传庙建自梁天监中,迄今千馀年矣。清乾隆中众姓捐资重修……亢早水灾,祈祷辄应。咸丰二年以保护危城,真人叔侄与同县李公真人俱膺封号。十一年三月礼部议奏,准予列入祀典。”

每逢两个陶公菩萨生日——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举办盛大庙会。庙会每次时间长达10天左右。前来赶庙会、朝拜的香客成千上万,其中有来自川、鄂、豫、浙、闽、赣、粤、桂等地的香客。他们对陶公菩萨虔诚至极,用“朝肉香’’的形式(将小香炉用线吊于手肘皮下)顶礼膜拜。每次庙会,古戏楼上好戏连台,长沙城里的戏曲名角都登台演出,整天整夜连演连唱。正戏开唱三天,接唱还愿戏文,唱得精彩时,有钱人争相往台上抛赏钱,穷人家则为之喝采。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庙会期间,商贾云集,买卖和交换商品的生意十分红火。一时间,鞭炮不绝(正月庙会不行香),香客、戏客人涌如潮,热闹非凡。人们因为庙会的需要,结庐成市,首先形成了“三仙街”,接着逐渐形成了今日的_(此原字形为上“朗”下“木”,读作“朗”字音,以下相同,实际使用原字,敬请注意!)梨镇。因此,有民谣云:“_(此原字形为上“朗”下“木”,读作“朗”字音,实际使用原字,敬请注意!)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

陶公庙由山门、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5个部分组成,占地11亩,建筑面积1852平方米。

山门为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高大华丽,正脊置琉璃蟠龙宝顶,两侧列琉璃八仙,个个神态生动,两档鳌鱼收尾,檐下层层堆塑。门墙明问上方汉白玉阴刻贴金竖书“临湘山”。额端置居中,周围为五龙盘绕,构成传统的“五龙棒圣”图案。中门联分别用南朝陶弘景和晋代陶渊明典故切陶姓。联云:

山中宰相;陆地神仙。

左门门额“紫府”,门联为.

立德不朽;有仙则名。

右门门额“丹邱”,门联为:

六朝遗庙;千古名山。

山门两侧成直角延伸成围墙,左侧门署“康衢”,门联为:

鸦林滴翠;狮岭流丹。

右侧门署“道岸”,门联为:

竹林春霭;_(此原字形为上“朗”下“木”,读作“朗”字音,实际使用原字,敬请注意!)水波深。

门墙之后紧接门屋,正中为一戏台,大门自台下可入内庭。戏台左右为天井,其外为东西两问明屋,为单檐硬山拉弓门墙。戏楼高146米,歇山顶,出檐深远,翼角高翘,翼角下飞龙舞凤塞角,微风吹拂,颈下风铃叮当。屋顶采用歇山与硬山结合手法,与两侧的“弹弓墙”及外墙的“山字墙”,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建筑工艺的独具匠心。戏楼正脊中为五色葫芦宝顶,两端正吻为丹书铁剑,正脊堆塑北向为“蟠龙”,南向为“狮戏球”,屋面北向为黄色琉璃瓦,南向为小青瓦,檐下如意斗拱,层层交叠。拱端饰以龙凤,相问排列。戏楼上精致的木雕更具匠心,额枋、吊檐、栏杆、隔扇到处都有精美雕刻,成为民间木雕艺术集锦。整个戏楼共雕戏文58出,中央隔扇上刻有“临湘山八景”。八景为:狮岭仙踪、鹅湖夕照、梨江双渡、茆港孤舟、撑云石笋、夹岸桃花、东岗晚眺、古寺疏钟。

戏楼前后门柱均悬黑底金字对联,台口联为:

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

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戒当箴规。

正柱联为:

邪正忠奸,眼前轩舞皆身鉴;

疾徐高下,曲中清婉拨元音。

马门联为:

子弟阅五朝,依旧唐宫歌舞;

神仙独千古,长留晋代衣冠。

戏楼侧门联为:

楼阁重新,五千年治乱兴衰,昭于众目;

竹林高会,亿万载声灵赫濯,光被群生。

戏楼后台联:

凡事莫当前,唱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陶公庙戏楼正中斗拱处悬挂“古楼”金匾,系辑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手迹。

进入山门,穿过戏楼,有一殿坪。通过殿坪,就是依山丽砌的石阶,沿48级花岗条石石阶而上,为月台。台上为三开间单(“木”+“詹”)硬山大殿,外檐石柱,内檐用卷棚装饰,空花隔扇。正殿为前后两殿,地面全部由花岗石条石铺成,前殿供奉陶公真人,后殿为观音殿。殿内集道教楹联之大观,富含哲理。

大殿石阶下左道石梓对联为:

福地驻灵踪,庇佑梓桑,千岁胜地华表鹤;

清风被人世,发扬神智,三高真似石湖仙。

右道石柱联为:

本山泽之腥成仙,更难鸾鹤排云,俨然穆穆三清,根夫一气:

有功德于民则祀,不等丝纶贲野,久矣芸芸万姓,戴若二天。

大殿中门联为:

化鹤三生,迹显萧梁茆港外:

骖鸾再见,灵昭湘楚竹林间。

大殿外左右墙角联为:

种宜男卅三年,苦海弥漫,曾历几番魔劫,幸菩提树发,

欢喜园开,蔚然小草资生,稽首望慈云庇护:

看长沙千万户,翘轩辐辏,都拈一瓣心香,羡鹿洞风清,

鹤林日丽,从此旃檀拜蒸,终生愿佛座皈依。

正殿前柱联云:

舍功名富贵而来,踢破红尘,高风远启山中相;

历唐宋元明不朽,是何丹诀,奇踪上轶竹林贤。

正殿中柱联云:

鹤鹿竞相依,仰晋代风流,处处烟波新岁月;

须眉今宛在,看临湘山色,年年花草旧精神。

后殿佛堂联为:

九品莲台,金相端严垂接引;

七重宝树,玉毫灿烂放光明。

陶公庙中原有很多匾额,大多由名家题写。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无疆”匾,为朱熹于宋乾道五年(1169)题写。左侧“御茁捍患”匾,是民国11(i922)时任湖南省长的赵恒惕所题献;右侧“仙骨佛心”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由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题写。大殿内檐正中悬“钦颁祀典”大匾,上面记载着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礼部钦颁敕封陶公叔侄封号“昭显”、“灵应”的圣旨。前殿有两列匾额,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书“民赖恩福”,右侧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吴大潋题写的“三湘霖雨”;左侧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枢题写的“慰满三农”。这些联匾,连同庙内雕刻、堆塑、壁画均毁于“文革”十年浩劫。

1988年市政府开始拨款修复戏台和山门,1990年恢复宗教活动,1994年启动大规模修复工程,联匾均按历史资料予以补书。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陶公庙补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年两次的庙会亦已恢复。

(以上内容的数据截止于20029月,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编著者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26 18:32 , Processed in 0.1032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