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于公元806年至815年(唐宪宗元和年间),因主张革新政治受贬,由监察御史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他在朗州任上,写了一首《西山兰若试茶歌》(“兰若”为“阿兰若”省称,指寺院)。诗歌对山僧采茶、炒青、烹茶及品饮后“烦襟”顿开的全过程作了生动的描绘,为历代著名茶诗之一。歌中云: 山僧后檐茶树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诗中说有一山僧,禅房后种茶数丛,但有客至,即采茶相待,从摘至煎,俄倾即成。其辞有句曰:“斯时炒成满室香”,“新芽连拳半未舒”。点明山僧制茶的方法是“炒青”,可确知为炒青散茶。据有关专家考证,西山即现在的石门县罗坪乡西山垭。罗坪自古以来就是该县茶叶主产区之一,该乡红鱼溪村有一株高3.2米、冠径11.8米的古茶树,树龄至少在300年上。“鹰嘴”在这里是茶的代称,这种即摘即炒的“炒青”制茶法,在刘禹锡之前尚无记载。唐代流行的茶叶加工方法是“蒸青”制茶法,即先将采下的茶叶放在甑、釜中蒸一下,然后将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最后将茶饼穿起来,焙干、封存,以备饮用,而刘禹锡的这首诗却描写了在唐时石门山区与“蒸青”不同的制作方法,即“炒青”法。而《西山兰若试茶歌》所记载的石门“炒青”制茶法也是我国炒青绿茶加工方法的最早记载。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15 21:08 , Processed in 0.1362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