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为一唐姓业主在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店,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名之“德园”。民国初年,几位失业官厨集资入伙,盘下几经易手却无建树的德园,迁店于黄兴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点招徕食客。其它茶馆做肉包子,都是加水发闽笋作配料,德园却用水发捍蕈,糖包子用土白糖,加肥肉及及玫瑰糖,又因菜肴制作总有海味鲜货等上乘余料留下,为免浪费,故将其剁碎,拌人包点馅芯,谁知这竞使他们的包点风味异人,倍受垂青。从此,德园包子大振名声,遂有“出笼热喷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菇爽鲜嫩”的民谣之赞,有人还将之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相提并论。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原班部分师傅重新集资,再度建店,取名德园茶馆,继续经营饭菜、包点,并逐步形成驰名长沙的“八大名包”。“八大名包”为: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长沙解放后,德园茶馆获得了新生,曾荟萃一批烹任名师和白案高手,使德园的美食形成五大系列,300个品种。老长沙都知道这么一首民谣:“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百年老店德园位于长沙的繁华地带,每天早上,买包子的人排成长龙,在店门前延伸折曲,也算是长沙街头一景。 据当时巿井流传,德园有四大特色:茶味香浓、包点精美、佐食雅致、招待热情。茶客一走进雅座,便有舒适之感,窗明几净,锃亮的黑漆桌凳,一尘不染。桌上摆着一壶四杯,两盘两碟。客人落座,堂倌先用开水冲洗茶杯,然后向壶内“冲开”, 令人顿觉茶香扑鼻。据闻用的茶叶系多种绿茶混合,再拌以茉莉香花,故香味异常。“两盘”是花生米和黑瓜子。花生米颗粒均匀,五香燥脆;瓜子壳薄肉实,一嗑即开。据店主云:花生米非安化籽不收,瓜子非江西樟树的不买。“两碟”是冰糖梅苏和玉醋嫩姜片,爽口开胃,最宜佐茶。尤其是小碟均盖小竹笠,望去清洁卫生,让食客放收。喝茶间隙上包点,一碟四个,花色搭配,品种有香菇鲜肉、玫瑰、水晶、冰糖盐菜、麻蓉、洗沙、枣泥、瑶柱、金钩等,面白丰满、皮薄馅足,含油欲滴,落口消溶,别有风味。除包子外,还供应四季点心,如春有春卷,夏有千层糕、凉发糕,秋有脑髓卷,冬有萝卜饼,还经常供应蒸饺、锅饺、蝴蝶卷、银丝卷、馒头等,花色繁多,以满足各类顾客的需要。 军政显要及教育界名人喜欢到德园,但百工杂役、城市贫民,各阶层人士也都有,且多是健谈之辈,上下古今,天南地北,高谈阔论,眉飞色舞,也有调解争吵的,也有谈交易的。但大家都注意到了墙上所贴的“莫谈国事”。民国时期曾任湖南大学校长和湖南省代主席,1949年后曾侨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曹典球(1877-1960,长沙人)曾撰一嵌字联赠德园茶馆。 德必有邻邀陆羽; 园经涉足学卢仝。 此联用了陆羽《茶经》和卢仝碗生风两个典故,嵌字精巧,对仗风趣,虽是谈的如烟往事,但仍让人深思和回味。 1953年,曾任“北影”厂长的名导汪洋来长沙,湘剧名演员彭俐侬请汪洋去德园吃“双包”,湘剧名老演员、田汉大弟子徐绍清等作陪,汪洋对“德园”里的那次“双包案”十分欣赏。说那是“宋士杰”请客吃“双包案”。宋士杰是戏剧(后拍电影)《四进士》中的一角,只有人请他,他从不请人;《双包案》也是一出名剧,演真假包公故事。看来到德园吃包子喝茶看戏,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民国时德园茶馆内还悬有一联,也与卢仝之典有关,系清康熙间进士,岳麓书院山长车万育(1632-1705,邵阳人)所撰,联曰: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 偶擎桐叶,啜卢仝七碗之茶。 21世纪初,德园茶馆由于黄兴南路改建步行街,已没有实力迁回房地价格高昂的原地,仅存候家塘、西长街、解放路和韭菜园4家分店在勉力维持。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2-5 15:01 , Processed in 0.0932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