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石屋”石刻位于岳麓山黄兴墓庐南门下方,宽 据贺熙龄《御书印心石屋记》载,道光十四年十二月,两江总督陶澍进京陛见天子,“天子嘉其劳,召对十四次,垂问所学及家世甚详。”陶澍告诉皇帝,年少时候曾在“印心石屋”读书。天子于是“亲书‘印心石屋’匾额以赐之”,“越日复询,知其山川岩壑之胜,重挥宸翰,为擘窠四大字,命摩崖以垂不朽”。陶澍荣归后,将“印心石屋”四字摩刻于家乡安化及金陵、庐山、金山、沧浪亭、洞庭君山、岳麓山等名山胜地。陶澍得亲笔御书,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封建士大夫人人羡慕。一时朝野上下,重臣显贵、文士名流纷纷以诗文称贺。其时,魏源在陶澍幕府,陶遂命魏编成《御书“印心石屋”诗文录》一书。 据《岳麓书院续志》记载,印心石为安化资江石门潭水中出产的一种名石。“印心”为佛家语,谓印证于心而顿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古代文人喜欢将读书的地方,起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印心石屋”应是一书斋名。 岳麓山“印心石屋”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摹刻,曾建御书亭专门保护。亭内除嵌“印心石屋”石匾外,还嵌有陶澍的《谢表》、御史贺熙龄《御书印心石屋记》以及按察使赵炳言、御史黄德濂、岳麓书院院长欧阳厚均等人的跋文,有专门的田产岁收经费供御书亭维修,由麓山寺主持僧人看护和管理。 2005年,“印心石屋”石刻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省安化县人。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会试,登进士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迁翰林詹事。此后十年中,先后做过御史、考官、给事中和道员等官职。道光三年(1823年),升任安徽巡抚。七年之后,即道光十年,升任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成为掌管东南半壁的重臣。陶澍仕途生涯近四十年,为官清正,曾有“清官”之誉,又是锐意革新的改革家和爱国者。 陶澍幼年随父寓读于岳麓书院,学习十分勤奋,院长罗典“极爱重之”。陶澍与父亲陶必铨既是父子关系,又近似于同窗,伴读相随,乡试同程。据说陶澍的父亲陶必铨对他要求极严,不许他丝毫暇殆。陶澍在其父的严教下,自幼有大志。有一次,陶澍贪玩去戏水,其父甚为恼怒,罚他下跪,为防止陶澍耍小聪明,在他头上放一把椅子,再在椅子上面放一盆水。陶澍受此体罚感到很难受,适逢父亲的好友雷秀才来访,陶澍见机连叫痛楚。雷秀才故意问他在什么法子可以得救。陶澍脱口而道:“小子两脚跪在地,又压水来又加椅,若得春雷响一声,救出蛟龙走万里。”雷秀才惊其壮语,便放了他,并对其父说陶澍长大后必有所为。其父很不以为然,喟然叹曰:“只要有红薯、苞米、蔸公柴就足矣!”陶澍听后,立即对道:“红薯、苞米、蔸公柴,老父乐也;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子为之。” 陶澍曾在很短时期从事教育,在湖南澧县澧阳书院任主讲。但他一生主要是从政,因而他的贡献主要在政事上。陶澍生活的年代,正是清王朝从“乾隆盛世”的顶峰急剧跌落下来,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的前夕。内忧外患并至,特别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陶澍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对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对内主张富国强民,推行改良。他居官四十年,政绩颇著。在他任安徽巡抚前的十年,其主要政绩表现在革除弊政、整饬吏治和关心民间疾苦3个方面。首先,他把吏治放到重要地位进行整顿。陶澍是个很注意调查研究的人,“事必躬亲”,经常微服私访,因此了解下情,深感官场腐败。他指出官吏“作威作福,不公不法,横索属员”,而“其于百姓则鱼肉也,百姓视之,亦虎狼也”。之所以官吏腐败至此,他认为是“上司不能正己”,“各省州县,锢弊日深,皆由该管上司不能正己”。因此,他提出要裁革各省州县积弊,启用人材。“州县为亲民之官,州县得人,而天下咸理矣。”他亲自调查研究,平冤纠错,惩罚贪官污吏。嘉庆十九年(1814年),他奉命巡视中城,仅“半载,断八百余案”。他洁身自好,以身作则。曾撰联自警: 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无人知者; 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其次,陶澍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对老病残疾予以赈济。他与同里诸友在朝阳门外创建“悦生堂”,“每岁冬春收养老病残疾百余人,衣之,食之,宇以庇之,俾旦夕就殍者得以出沟壑而侪于有生之域。”遇荒年,他总是力请朝廷救济。嘉庆十九年湖南大旱,百姓饥饿难耐,乃至以“草木及神仙土为食”。陶澍上表朝廷,要求救民于倒悬,使“旱歉之民复登衽席”。陶澍多次为民请命,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故有“陶青天”之称。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陶澍升任安徽巡抚。此后五年中,他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创办海运、整顿漕政、兴修水利方面。道光之初,江淮连年遭水灾,河漕交困,南北运输受阻,严重影响了京师粮食的调入。基于这种情形,户部尚书英和提出创办海运,他说:“河漕不能兼顾,惟有暂停河运以治河,雇募海船以利运。”英和的建议被道光帝所采纳,谕旨陶澍办理。陶澍受命后,在林则徐和岳麓书院学生出身的魏源和贺长龄的支持协助下,将苏、淞、常、镇、太五府漕粮改归海运。陶澍亲自组织漕粮交兑,调集商船,发布《筹办海运晓喻沙船告示》,对运粮商船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许免税,许优价,许奖励”,因而得到了商船的广泛响应。“海商翕然,子来恐后”,其船多至1562艘,往返上海、天津,仅两次便运米达163万余石,既解决了漕粮北运的困难,又节省了大量的运费。杰出的思想家魏源称此举是“利国、利民、利官,为东南拯蔽第一策”。 再次,在兴修水利方面,陶澍将此作为任上的第一件大事办理。他认为“水田水利”乃是“复育苍生”的大事,如果做好这件事,可被泽万民,“能使舟楫畅行,旱潦无虑,民生永资利赖。”但因朝廷腐败,只管搜括民脂民膏,水利失修,灾害频仍,特别是安徽水患严重。陶澍说:“皖省南介大江,北近黄河,西引长淮,东潴洪泽,低洼之区,最易受淹。”他亲往寿州、涂山等地实地勘察,组织人力、物力,治理寿州城西湖、凤台焦冈湖、凤阳花源湖;又于怀远沙州阻水,开导引河入淮。在淮河流经地带,组织农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除此之外,对已遭灾之处如芜湖,组织救灾指挥机构,多方进行救济,使灾民重整家园。这些措施都收到了好的效果。林则徐为此写诗称赞其功德: 中泽鸿嗷水气昏,辛勤抚字活黎元。封章半写穷檐泪,赈贷频邀御廪恩。 庭下带围思阅道,殿前图画有监门。亚鸟军更遣消暝腾,田祖何须秉界烦。 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升任两江总督,将近十年,是他为官的第三阶段。其主要政绩是整顿盐政,创立票盐制,严禁鸦片。盐政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来所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重大问题,而且涉及国计民生。清朝政府曾推行纲盐制度,盐的经营由国家控制。但至道光时代,纲盐制度百病丛生,国家失去了对盐的控制能力,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影响。陶澍说:“自嘉庆末年,口岸滞销,商情困敝,大局难支,驯至道光十年,鹾纲废坏,已一蹶而不可复振。”问题突出表现在:盐课大量拖欠,私盐充斥市场。陶澍任两江总督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盐政,“以淮盐疲敝已极,缕陈积弊情形,并请删改浮费,停缓摊补”。他与钦差大臣户部尚书王鼎、侍郎宝兴在考察两淮盐务的基础上,拟订出盐务章程15条上报朝廷。清政府因任命陶澍兼理两淮盐政。他雷厉风行,缴还盐政养廉五千两,裁减衙门陋规16万两,减除淮南之窝价、两淮之岸费,计数凡百万两。经过他一系列的整治,仅一年时间,混乱的两淮盐政大为改观,“令行禁止,弊肃风清”。 不仅如此,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进一步创立票盐制,开始在淮北执行。其办法是:允许商人自由领票,每票一张,运盐十引,只要照章纳税,不管什么人都可领票,自由运销。这打破了官吏和总商们的垄断,以“尽收中饱蠹蚀之权”。盐票推行之后,确实摆脱了两淮盐政的困境,“天下皆知票盐减价敌私,为正本清原计”,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陶澍表现出了理财的杰出才能,因而被道光皇帝嘉许为“干国良臣”。 (本文录自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麓山名人谱》,陈先枢、梁小进/编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2 13:57 , Processed in 0.2347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