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麓山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成为唐代诗人们争相吟咏的景物。杜荀鹤《题岳麓寺》诗云: 一簇楚江山,江山胜此难。觅人来画取,到处得吟看。 鹤隐松声尽,鱼沉槛影寒。自知心未了,闲话亦多端。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46岁始中进士。入梁,以诗得梁太祖朱温赏识,授翰林学士,仅5日而终。其诗主要宣扬“救物”,尝访长沙,对潇湘景物尤有感情,发出“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之感慨。诗工七律,少用典故,不堆砌词藻,平易委婉,有《唐风集》传世。 1700多年来,麓山寺屡毁屡建。南朝刘宋时,始为塔院型制,梁、陈两代,“别构正殿”、重阁、乐亭等,寺院规模日益扩大。晋以后,历经法崇、法导、法愍、摩诃衍、智谦等高僧住持,佛事日弘。法愍大师著《显验论》,注《大道地经》,后卒于山。又有天台宗智觊大师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大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以纪其胜。长沙马续常所撰《古麓山寺》联概括了麓山寺的地灵人杰,联云: 古刹出层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 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麓山寺在古代的最后两次修复,在清康颐年间。1944年再毁于日军战火,仅存山门及观音阁。以后山门、观音阁虽经修葺,但规模大不如前。 1986年以来,由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旧貌。麓山寺今为“伽蓝七堂制”。山门采用湖南地方建筑风格,作牌楼式,精雕细镂,盘龙雕凤,极尽华丽。上书“古麓山寺”,两旁对联为清末王闿运所撰,笔势苍劲,有魏晋遗风。联云: 汉魏最初名胜; 湖湘第一道场。 前进为弥勒殿,殿内正面祀弥勒佛,北面为韦陀塑像,左右两壁嵌佛像18尊。中栋为新建大难宝殿,三开间单檐歇山,由42根石圆柱支撑,盖黄色琉璃瓦,颇具唐风。殿中塑全身佛像三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弥勒殿两旁为钟亭、鼓亭,大殿两旁有禅堂、说法堂等,一如旧制。由中殿再进,拾级而上,达后殿藏经阁。藏经阁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遗迹,屡经修葺,今成三开间单檐前出厦硬山大殿。石拱门集李邕句联云: 万亿香水海; 百千日月光。 寺内供观世音菩萨,故又称观音阁,观音阁联云: 清静在音闻,倾耳循声度苦厄; 妙朋原性觉,现身说法证圆通。 观音阁前高台下有井两口,曰“龙井”、“玉泉”,井内以花岗石雕琢一龙头,水自龙口流出,形成井池,泉水清洌。 观音阁前有两株罗汉松,传为六朝时所植,称“六朝松”。 道林寺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东麓,始建于两晋或南朝,旧时与麓山寺齐名。明正德四年(1509年)前后,寺为守道吴世忠所毁,吴以其木石修岳麓书院。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僧人果如重建,民初尚存,后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道林寺遗址所在地旧有二说。一说在岳麓书院左侧,见于清康熙《岳麓志》:“道林寺在书院山左。隋唐时为律院……五代马殷建四绝堂于其地……久废。今果如禅德于顺治戊戌(1658年)重开,渐次兴建成钜观。”一说在岳麓山下空旷之地,即今屈子祠旧址一带。清光绪《广湖南考古略》说:“今岳麓屈子祠为道林遗址,而憩春园北有道林小巷。”屈子祠旧址在今湖南大学知新村,今已改建成职工宿舍。 道林寺为律宗寺院,具体建寺时期无考。律宗法师志道,曾随王奂同游道林寺。该寺建于岳麓山下,到唐时已成为士子习业所在。大约在唐肃宗(756—760)时,唐将马燧在此造藏修精舍,取名“道林精舍”,当时就有“道林三百众”之说。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流寓长沙时,曾游该寺,作有《麓山道林二寺行》,留下“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之名句。道林寺藏经书十分丰富,但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毁佛事件中被毁。经书虽毁,但佛事未泯,仍吸引不少名士前往参拜。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沙门禅师疏言获准往太原求取佛经,河东节度使司空卢钧、副使韦宙慷慨施之,共得佛经5048卷,于次年运回潭州(今长沙),道林寺再度成为讲经重地。唐僖宗乾符(874—879)年间,袁浩建四绝堂于寺中,后经五代马殷重建,借以保存沈传师、裴休、宋之问、杜甫四人为该寺留下的诗篇笔札。除上述四人外,骆宾王、韩愈、刘长卿、杜荀鹤、裴说、李建勋、齐己等唐五代诗人都曾流连道林,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唐代长沙籍大书法家欧阳询还题写了“道林之寺”之匾。唐末五代初,长沙诗僧齐已曾住寺中,他读了宋之问和杜甫的诗后,拍案叫绝,即兴题写《四绝亭观宋杜诗版》五律一首: 宋杜题诗在,风骚到此真。独来终日看,一为拂秋尘。 古石先寒泐,青松脱老鳞。高僧眼根净,应见客吟频。 齐己(约860—940)俗姓胡,名得生,字迩沩,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潭州宁乡人。家境贫寒,7岁替大沩山寺放牛。性颖悟,常于牛背哼小诗,寺僧以为奇,劝其出家。出家后先在宁乡沩山峒庆寺,后栖衡山东林。酷爱山水名胜,遍游江南,以诗名享于时,在长沙留有许多佳作,沩山存其故居。门人辑有《白莲集》10卷、《白莲编外集》10卷和诗论《风骚指格》1卷。 宋治平四年(1067年),文学家、枢密院事蒋之奇尝游四绝堂,作记曰:“沈、杜固无闲言,裴本学欧阳询书,寺幸有询四大字,当为一绝。又不应近舍韩愈。”“不应近舍韩愈”指的是“道林之绝”中不要舍弃韩愈的《陪杜侍御游岳麓道林两寺》诗。诗中云: 长沙千里平,胜地犹在险。况当江阔处,斗起势匪渐。 深林高玲珑,青山上琬琰。路穷台殿僻,佛事焕且俨。 于是,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潭州知州周必大终将“四绝”又加上欧阳询书和韩愈诗,衍为“六绝”。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任荆湖南路提刑使时还作过一篇《道林寺衍六堂记》。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疏谏迎佛骨,贬为:朝州刺史,道经潭州,游览长沙罗洋山、岳麓山等名胜。倡导古人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唐代吟咏长沙麓山、道林二寺的诗还有很多,仅从诗题看,就有骆宾王的《春晚从李长史游岳麓道林》、杜甫的《麓山道林二寺行》、刘长卿的《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李群玉的《长沙元门寺》、裴休的《题泐潭寺》、裴说的《道林寺》、李建勋的《道林寺》等等。其中,刘长卿的诗吟道: 山僧候谷口,石路拂缘苔。深入泉源去,遥从林杪回。 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野雪空斋掩,山风古殿开。 绿苔、泉源、深林、野雪,细腻地刻画出岳麓、道林这两座大寺周围引人入胜的景色而青霭、白云、山风、古殿,又使人领悟到一股佛教的空灵出世之气。 李群玉《湘西寺霁夜》则描绘了一幅冬季岳麓、道林两寺的夜景: 雨过琉璃宫,佳兴浩清绝。松风冷晴滩,竹路踏碎月。 月波荡如水,气爽星朗灭。皎夜千树霜,峥嵘万岩雪。 后山鹤唳断,前池荷香发。境寂凉夜深,神思空飞越。 松风、月波、朗星、霜雪,山中寺庙的夜景寂凉而高洁,加上飘来声声鹤啼与阵阵荷香,不由令人神思超然飞越。这些诗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寺庙众多、佛教兴盛的情景。 在众多咏麓山、道林二寺的诗中,刘长卿、李群玉的这两首堪称上品。 刘长卿(?—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贬谪飘流之感慨和山水隐逸之闲情,曾泛游长沙、宁乡、浏阳各处名胜。擅长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诗风含蓄温和,情雅洗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有《刘随州诗集》行世。 李群玉(约813—863),字文山。澧州(今澧县)人,诗笔妍丽,文采倾动一时。大中八年(854年)经裴休引荐,授弘文馆书郎。上表进诗300篇,受宣宗赏识。856年裴休罢相外任,群玉亦去官。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时,又被延至幕中,后漫游各地。尝游长沙岳麓山,与长沙诗人王璘相遇,二人竞相联句,传为佳话。当王璘吟出“芍药花开菩萨面,棕榈叶散夜叉头”的绝句时,李群玉不觉倾倒,连叹“好句、好句”。有《李群玉集》传世。 (本文录自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麓山名人谱》,陈先枢、梁小进/编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2-21 22:32 , Processed in 0.0953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