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屈子祠与爱国诗人屈原

2009-8-1 22: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7|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枢|梁小进|来自: 名城长沙网

屈子祠位于岳麓书院外坪,今湖南大学知新村内。清张翙《建屈子祠记》载,屈子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成于次年六月。一说建于乾隆间,《岳麓续志·杂记》云:古道林寺基久失考,乾隆中罗(典)院长建三闾大夫祠,发土得古砖。后土人于祠前阡陌中锄出石磉,广径盈三尺许,又石砌数层,约长四五丈,或曰此即道林寺遗址也。

原祠坐西朝东,依山面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五院,呈一字排开式。中院为主体建筑,四合院半封形,有廊通左右。两侧各接一耳房,青瓦硬山屋顶,檐下额枋,彩绘图案,格扇门窗,小巧古朴。祠内有石碑一通,为嘉庆二年长沙知府张翙撰书。碑为青石,高200厘米,宽76厘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方形,刻清醒万古四字,隶书,故又称清醒万古碑。碑身刻楷书修建三闾大夫祠记,铭文9行,每行30字。从碑文所记,可知屈子祠当时规模巍然。祠大部分建筑早已改建为湖南大学职工宿舍,面目全非。原祠门悬有清嘉庆间刑部侍郎秦瀛所撰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该联赋予香草、湘水以生命,追述屈原一生行事,点明重要作品,以此缅怀与凭吊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传《九歌》就是屈原放逐长沙一带时据南楚民间祭神乐歌所作。清咸丰后,长沙屡遭兵燹,屈子祠几近荒芜,但凭吊者仍络绎不绝,谭嗣同的岳父、时称湘中五子之一的李寿蓉(篁仙)有《谒三闾大夫祠》诗:

荒凉屈子旧祠堂,遗像犹净日月光。谣诼倘能诛靳尚,放流何敢怨怀王。

沅湘有恨沉终古,兰芷无情向夕阳。今日少年非贾傅,也来凭吊倚苍茫。

    屈原(约前340-278),名平,字原、灵均,楚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初辅佐楚怀王,被封为左徒。草拟诰令,欲行新政,主张联齐抗秦,贬为三闾大夫。后遭子兰、靳尚谗毁,免官去职。顷襄王时,长期放逐沅湘,亲睹人民困苦。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楚都郢,屈原作《怀沙》,悲愤投汨罗江而死。有赋25篇,创楚辞诗歌新体裁,《离骚》为其代表作,充分表现其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愤世嫉俗的高贵品格。100余年后,又一位文学大家贾谊贬谪到长沙,在屈原投江之处写下了汉赋名篇《吊屈原赋》。

屈子祠于1956年公布为湖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状况堪忧。湖南师大已故著名学者马积高先生生前撰文说屈子祠旧宇三年前尚存,现其主体与右侧厢房已拆除,改建为湖南大学职工宿舍。左侧厢房尚存,然已残破,不久殆亦将拆毁矣。特志之,不知尚有好古之士前来凭吊否?今屈子祠仅剩一栋厢房,亦未作任何保护。2006年岳麓书院管理处在院内择地另建屈子祠。但此屈子祠已非彼屈子祠了。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在我国的古代历算中,以人生于寅为吉祥,这一年就是寅年,而屈原恰好又出生于寅月寅日,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自然更加吉祥了。因此他的父亲为他取了美好的名和字平正的意思象征着广袤的大地。年青时屈原就具有渊博的学识,受到楚怀王的信任,被封为左徒。在职时,他以楚的兴亡为己任,积极要求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并出使齐国,订立了齐楚联盟,以共抗强秦。然而,屈原的一系列主张却遭到楚国许多贵族大臣的嫉恨。在他们的挑唆下,楚怀王取消了屈原的左徒职务,贬他为一个仅负责管理王族三姓子弟的闲职三闾大夫。约前299年,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被秦劫持,三年后死于咸阳。继位的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的谗言,再次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长江以南地区。长沙岳麓书院内尚存濯缨池遗迹。相传屈原放逐沅湘时,来到长沙,曾在此井洗涤帽带(濯缨),故名濯缨池,屈原《渔父》中就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

这次放逐生涯是很艰难的。屈原在贫病交加中渡长江,过洞庭,徘徊于湘水、沅水流域。这里到处布满深谷莽林,是一片荒僻之地。屈原走着崎岖曲折的小路,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他曾在诗辞中这样描述当时的险恶处境(译文):

林中幽深昏暗,本是猿猴的住处,山岭高耸陡峭,挡住了阳光;山下黑沉沉的,经常下雨;到冬天,大雪纷扬,一望无边,云气弥漫,天地相连。

环境是恶劣的,但屈原的心没有屈服,他表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余将壹道而不豫兮,即自己决不改变志向随从流俗,仍将遵循正道一如初心。他怀着对祖国和故乡的满腔赤诚,写道(译文):

啊,我在向四方远望,要几时才能再回故乡。飞鸟一定要归巢,狐死头向着山岗。我无罪而遭流窜,日日夜夜心中不忘

流放,对屈原是不幸,但对湖南这片土地却是大幸,因为三湘四水有幸接纳到了屈原这位不朽的诗人。就在湘水、沅水之间,这位古诗人留下了《离骚》、《九歌》、《渔父》等杰出诗篇。

《离骚》是屈原一生中最宏伟的作品,它把现实的叙述和幻想交织起来,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爱民激情和崇高纯洁的品质。长诗中屈原陈述自己的美好理想,及为实现这些理想所受到的种种阻碍与打击。在艰险的处境中,他依然对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忧愤与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解救祖国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他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诗篇中,作者还幻想渡过沅水和湘水,到九嶷山去向古帝舜陈诉,以求得启示;离开舜帝后,诗人又驾起玉龙,坐上彩凤,乘着清风,向上天进发,当抵达一座神山时已是黄昏了。他不禁又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在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中,凸现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

《九歌》是一组祭神的乐歌,包括歌辞、音乐、舞蹈,只有一首《国殇》是赞颂阵亡将士的歌。祭歌唱颂的对象大都是日神、云神、山神、水神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神祗。这些祭歌用清新的歌辞、铿锵的音调,把楚国的秀丽山川和那些自然神祗融为一体,构成了优美的神话剧。其中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配偶神,彼此热烈相爱,而终无缘会合。故事悲怨缠绵,如泣如诉,具有浓厚的湖湘地方色彩,反映出这一地区在战国时期的民俗与传说。而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句子,更是用写实的手法勾画了古代洞庭湖畔的美丽秋景,令人神往。

当屈原流浪于湖湘大地,写出一系列耀眼的诗篇时,楚国的形势日益恶化。前278年,秦国军队攻下郢都,楚军四散溃逃,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使忧国忧民的屈原心如火焚,感到深深的绝望。他顺沅水而下,入洞庭、湘水一带,来到长沙附近,准备把这里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之地。

屈原选择长沙并不是偶然的。在楚国的发展历史上,长沙起过重要的作用。楚国的祖先熊绎受封时最先居住在大江以北的丹阳(今湖北秭归,即屈原的故乡),以后在开拓疆土、迁徙不定中曾在大江之南的长沙经营,春秋之后才正式定都于郢。所以,长沙是楚国祖先生息过的地方,是楚王族的发祥地之一。现今郢都、丹阳都已陷入楚国的铁蹄,要渡江北上死在那里是不可能了,于是屈原想到长沙,准备在这里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抱定了死的决心后,屈原这位传大的爱国诗人为世界留下了他的绝笔之辞《怀沙》。怀沙就是怀念长沙,更含有怀念先人、怀念故国的意思。屈原在这篇作品中,冷静地总结自己的一生,镇定地向世人表示以死殉国的决心。他在辞中回顾了自己始终奉行的品德和节操,大意是:

我扪心自问,一直献尽忠心,蒙受冤屈仍然克制自己;即使将方的削成圆的,但这永恒的法则不会丢弃。有时无终,背叛志向,这种行径君子最为鄙夷;依照规矩办事,先前的计划不能随心更易。

我们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千百年来,屈原歌辞那瑰丽浪漫、灵动激越的艺术风格成为这一地区的艺术特征之一;屈原高洁的道德节操,以死殉自己理想的行为,从古至今一直赢得湖湘人士无穷的仰慕与不尽的效仿。每年都在这片土地上举行的龙舟竞渡活动是那样的热烈和虔诚,真切反映出这位诗人安息之地的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

(本文录自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麓山名人谱》,陈先枢、梁小进/编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2-21 23:12 , Processed in 0.0968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