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人精神”到“长沙精神” 几乎在这套丛书问世的同时,著名作家韩作荣的报告文学《城市与人——长沙:城市的话题》出版了。该书分上下两卷,追叙历史,思接古人;陈述现状,发人深省;展望未来,启迪心智。其文彩纷扬,意蕴深厚,内容广博,词藻华丽,思想睿智,堪称灵魂跃动的闪现。在报告文学,尤其是关于城市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实为不可多得之力作。 座谈会开到了京城。刘白羽、唐达成、冯立三、雷达、汪光焘等著名作家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随即《文艺报》全文刊登了他们的发言,在全国城市领导层中引起轰动。 把长沙城市建设与“湘人精神”糅合在一起,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 以长沙为中心的湖湘大地养育了无数志士仁人,历来为史学家所垂青,为世人所瞩目;而湖湘大地上所形成的湘人精神又使湖湘文化更加璨烂夺目,闪耀着永恒的光辉。为何在同样的国土上,在国难当头,“万家墨面没蒿莱”的年代,湘人总表现出与众不同、不肯屈服的倔强精神?为何有“无湘不成军”之说?为何有“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之说?这就是湖湘文化神秘之所在。 正是因为有了这特殊的人文背景和文化氛围,才铸造了湘人特殊的人格和气质,才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艺术家贾谊、怀素、张栻、王船山等人物的出现;才有晚清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中兴名臣”的崛起;才有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焦达峰等为探索中华振兴之路的英勇献身;才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领导者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等为世界所瞩目的伟人的出世。 这是湘人的骄傲,也是湖湘文化的骄傲,但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为湖湘文化和湘人精神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土壤中的,它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更广阔的背景,故能成其高远,成其伟岸。 新近编辑成的《历代名人记长沙文选》收录了屈原、贾谊、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王禹(亻+爫+冉)、王安石、欧阳修、朱熹、文天祥、顾炎武、袁枚,直至近代黄兴、蔡锷、章太炎,现代茅盾、田汉、郭沫若等190位名人记、论长沙的文章。对这一宝贵人文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又使长沙人的精神为之一振。随便摘几句这些名人的原句,就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所在: “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 “捍荆门,吞夏汭,寄莫重于星沙。” “湘江之水清而文。长沙风俗胜于三吴两浙。” “长沙财赋甲天下,不虑转输也!” “长沙可以为全国模范。” “我湖南一变,则全国随之矣!”…… 并不是要人民沉醉于古人对长沙的赞美当中,更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而是要做创造性的开发工作,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上做文章,即把无形的人文资源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 对长沙历史的这种在人事是长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原动力之一,把历史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地方文化个性提炼出来,更加精心地培育,便可形成城市和地区更强的凝聚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长沙开展了“长沙精神”的大讨论,近10万市民投票确定“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长沙精神。 “心忧天下”出自左宗棠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敢为人先”典出唐代诗人吕温的诗:“忠躯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湖南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导师郭汉民撰文,把长沙精神具化为“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正是近代长沙人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是“湘人精神”的升华。 为了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市委宣传部又着手编撰一套包括中学版、小学版的《长沙名人故事》。这套书由市文联组织市作协的作家撰稿,从遴选人物到图书出版仅仅5个月的时间。1997年春季开学,26万册《长沙名人故事》发到了城区每一位中小学生手中,在小学生中开展“讲长沙名人故事”竞赛,在中学生中开展“弘扬长沙精神”演讲竞赛,以此形成“知我长沙,爱我长沙,建我长沙,富我长沙”的巨大精神凝聚力量。 如今,长沙精神已渗透到长沙城的每一个角落。日前,又传来消息,素有长沙古城标志之称的天心阁建成长沙历史名人石刻。画廊。画廊里共雕刻 长沙市要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文物、典籍、名人、名胜和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等各种优势,渗透到城市建设和商、工、农、旅游、服务等各行各业中去,以期多角度、多侧面、多形式、多层次展示历史名城的精神风貌及文化特色,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树立具有鲜明个性的长沙城市形象,形成大经济与大文化共生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格局。 近年长沙举办了“岳麓书院儒家教育理念国际研讨会”和“汉文化国际研讨会”。将要举行的还有“纪念谭嗣同殉难100周年暨谭嗣同国际学术讨论会”。随着这些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在长的举行,长沙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世界华人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投资吸引力越来越大,许多华人学子成为新的招商引资连结点。“湖湘文化之旅”成为中国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一批以长沙历史文化遗迹为轴心的精美旅游画册和旅游风光电视片先后面世,一条条“名人故里行”的旅游线路在开通,它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而且将带来无穷无尽的经济效益。 (原载《邓小平理论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2:10 , Processed in 0.0908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