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书托出一个城市的灵魂 长沙出土文物已引起世人的关注。然而,在长沙这方热土上,宝藏决不止于地下。 政治方面,长沙2000多年来一直是湖南历代郡、州、国、道、路、府及行省的治所;军事方面,长沙北控重湖、南倚五岭、东御章赣、西捍黔滇,自古以来是长江以南西部地区的军事重地和重要战场;经济方面,商周时代长沙地区就有了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换,楚汉长沙的髹漆、制镜技术,唐代潭州的釉下彩瓷的技术,宋代潭州的造船、造纸和制墨技术,以及明清长沙的纺织技术都十分先进;文化方面,长沙更是湖湘文化之都,“屈贾之乡”,“潇湘洙泗”…… 这就是历史文化名城长沙。 无论是地下的文物,抑或是地上的宝藏,都不会随着朝代的变更而消失,它们聚集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长沙历史文化,成为长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对于长沙蕴含的历史文化,长沙的有识之士并非无动于衷,他们一直在对这种历史文化的特殊魅力进行探索、钻研。 然而,面对博大浩瀚的历史文化,非聚群力而难以系统化。 长沙市委宣传部瞄准了组织编写一套长沙历史文化大型丛书的目标。丛书分为6册,拟从长沙的政治军事、经贸、文化、教育、城市变迁、民俗等方面人手,全面系统地介绍名城长沙。对为什么要开展这一研究,丛书的主编说:“我们之所以要加大对长沙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是为了总结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培育长沙人文精神,把长沙历史文化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优势。” 这是长沙有史以来的浩大文化工程,即使在全国各大都市的城市史研究中,也堪称壮举。 很快,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班子组成了。《长沙晚报》星期天刊特稿《六本书与一个城市》是这样介绍这支队伍的: “在这支队伍中,有连续4次获得长沙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的陈先枢(清代撰写《湘城访古录》的陈运溶之后代),有主攻近代史的梁小进(著名爱国将领左宗棠之后),有湖南省第一位历史学博士郑焱,有对史学颇有见地的彭平一,有考古经验丰富的黄纲正,有对民俗学很有心得的周贤朴……如果用“精兵强将”来形容这支撰稿队伍,一点也不过分,作为领头人的郑佳明,本人就是历史学硕士。”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浩如烟海的史籍,让人目不暇接,先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经典,然后有辉煌“二十四史”鱼贯而下…… 然而,在这些浩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史籍中,有关长沙的历史记载不多。间或记载了,也是零零散散,不成系统,必须游走于浩如烟海的各种文史资料之间,方能沙里淘金,梳理出长沙历史的发展脉络。 从1995年4月讨论提纲,到1996年下半年将书稿交到出版社,其问的酸甜苦辣不言而喻。用作者们自己的话说:我们的辛苦,透过那120万字巨著的字里行间,想必人们能体味得出。 的确,作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这套丛书,是一本系统的长沙地方史专著,它要求史实确凿、结构严谨、观点正确,从各个侧面对长沙的历史进行客观的描述。 这批高水平的社科专家,在撰写过程中广泛查阅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正史、专志、地方志、乡±志、古人别集、日记、杂著、外人记述、古典历史地理名著等文史资料200多种,还充分参考和利用了近几十年来长沙地区文物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将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构成了长沙历史体系。 《丛书》问世后,好评如潮。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认为,这是“长沙古城三千年变迁的可靠史录”;著名历史学家刘泱泱说道,这是“一轴风云激荡的历史画卷”;著名经济学家柳思维评价《长沙经贸史记》是“一部填补历史研究空白的地方经济史力作,它为‘湘人会读书、会打仗、会种田’又添‘湘人会理财’。”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首次印刷的6000套书基本售完。韩国一位名叫刘承相的留学生,一人买了3套精装本,作为珍贵的礼品带回韩国。一接着,“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知识大赛”拉开了帷幕。试题共100道,分为填空、判断、选择3种题型,内容涉及长沙名城特色、长沙名人、长沙名胜、革命遗址、古城沿革、重要文物等,大多数能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中找到答案。从1997年 参赛人数之多、参与者热情之高都出乎组织者意外。参加这次活动的不仅有长沙市五区四县(市)的城乡广大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学生、居民、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而且有中央和省在长单位的干部群众;还有哈尔滨、山东、深圳、郴州、桑植等十几个外省市的来长在长人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从年龄来说,既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中小学生;既有即将奔赴工作岗位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还有正紧张复习、准备参加高考的中学毕业生。 长沙铁道学院一位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夕,寄来了他的答卷,并附言:“为了感谢长沙人民对我这个外地学子的帮助和教诲,为了表达我对长沙的恋情,我郑重地交上这份答卷。”一位离休老干部买了一套《丛书》,在做完答卷以后,来信说:“从今天起,我又开始从头学习这套书,准备在一两个月内全部读完。”一位老教师还欣然命笔:“博览六书史更鲜,大识家乡出圣贤。天文风物山川景,人杰地灵未虚传。” 正是由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这种无形的文化呼唤作用,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当之无愧地降临到它头上。 (原载《邓小平理论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4-11-22 01:48 , Processed in 0.0987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