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长沙棚户最集中的地区是沿湘江一线,长沙棚户拆迁就始于沿江大道的修建。1924-1932年,长沙市政公所议决修建环城马路时,沿江大道即在规划之列。在此期间,沿江大道工程曾三兴三辍,拆迁了湘乡码头至永州码兴的部分棚户,断断续续完成了中山西路口至湘寿路口长960米、宽19.3米的路基,后因财力不支而草草下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沿江大道复工,沿线2100户铺面和棚户被划定为拆迁户。初期拆迁比较顺利,至次年6月底,西湖桥至中山西路口完成路基方7.7万多立方米,绝大部分路基基本成型。相关部门紧接着议决“将中山路口至北大马路段的路幅由原定 长沙和平解放,沿江大道也获得了新生。1950年市人民政府将修建沿江大道列为长沙市五大市政工程之一。在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政府拨出拆迁安置费1.3亿元旧人民币和大米274万斤,对3000多棚户全面进行了拆迁安置。到1951年9月,一条路幅宽40米、全长4.6公里的新沿江大道全线竣工通车。 (原裁《长沙晚报》2000年11月9日)(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2-5 15:41 , Processed in 0.2635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