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录于《1938:“11·13”长沙大火》,梁小进|陈先枢/著,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或名城长沙网。) 经历了“文夕大火”这一空前劫难的长沙,终于复苏过来,挺立起来了。在此之后,即从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日本侵华军队为达到消灭我中国军队主力、打通大陆交通线、与太平洋日军相呼应的目的,一连向长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成为中国正面抗敌战场的一个主要战场,而长沙这座英雄的城市又勇敢地承担起捍卫湖南、捍卫华南和西南大后方的神圣使命。 在这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国第九战区爱国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面临强敌的疯狂进攻,奋起抵抗,在东起赣西北、西到湘江、北起鄂南、南达株洲纵横数百里的广阔战场上,与侵略军展开了中外瞩目、气壮山河的“长沙会战”。 我国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统率战区所属部队18个军共30万人迎战。早在大战到来之前,薛岳已根据长沙至岳阳的地理形势和双方力量的对比,制定了“诱敌深入,后退决战”的方针,将决战地点选择在长沙北郊浏阳河至捞刀河之间,以聚歼敌军。 当时,陈诚和白崇禧根据湘北战情,拟出了死守长沙和主动放弃长沙两个作战方案,送呈蒋介石抉择。但蒋介石仍然对守卫长沙信心不足,还是选择了放弃长沙的方案,要第九战区避免与敌决战,保存主力,待机歼敌,并派陈、白两人前往薛岳设在株洲渌口的战斗指挥所,传达他放弃长沙的指示,协助薛岳指挥作战。谁知薛岳一听,却很不以为然地说:“长沙不守,军令职责何在?”无论陈、白二位大员如何劝说,他就是不听。当时,军委会在一个晚上打来九次电话,令薛岳退出长沙。薛岳仍然不从。他在电话里慷慨陈词:“湖南所处战略地位,关系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巨大,作为当时新墙河南岸的战斗正激烈进行,全军将士热情高涨,而广大湖南民众正积极进行阻敌杀敌的准备。 新墙河是一条自东而西,水面宽仅百余米的小河,然而这里却是长沙北部的第一道防线。按照九战区长官司令部的命令,我军组织了顽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某部营长史思华率全营坚守草鞋岭阵地,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日军一个旅团的多次进攻。全营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坚持抵抗,决不后退,最后全部英勇牺牲。 22日,日军攻破新墙河防线,26日占领泪罗江防线,继续南侵,一部进至离长沙城约20公里的捞刀河,大部进入我军伏击圈内。这时,中国军队突然发起反攻,在长沙县福临铺、三姐桥、青山市阻击敌军,予敌大量杀伤。 而湖南老百姓在政府和军队的组织下,早已将新墙河至捞刀河之间公路挖成了新土,将各处的铁桥、木桥、石桥毁拆了个精光。日军被困在长沙外围,进退不得。 日军深入长沙,既没有捕杀到我军主力,又缺乏后续部队的增援,形势十分不利,只得下令撤退。 第一次长沙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第一次攻势,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复到战前态势的一次战役。这次会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狂妄企图,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蒋介石得到这一消息,兴奋不已,立即致电薛岳和九战区全体参战将士:此次湘北战役,歼敌过半,举国振奋,具见指挥有方,将士用命,无任嘉慰。 而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却不得不哀叹:中国军攻势规模之大、斗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均属罕见……这在整个中国事变中成为陆军最暗淡的时代。 (以上内容摘录于《1938:“11·13”长沙大火》,梁小进|陈先枢/著,未经作者授权,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或名城长沙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
GMT+8, 2025-1-3 11:48 , Processed in 0.1405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