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城市建筑的近代化趋势

2008-10-9 23: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81| 评论: 0|原作者: 文章注明|来自: 文章注明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所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虽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完整的、成熟的建筑体系,但也突出地表现了在类型上、技术发展上的严重停滞和落后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仍处在与西式建筑完全隔绝的状态。而处于内陆地区的长沙,这种状态就更为明显。一直到20世纪初期,长沙市内的各类建筑,仍在采用古老的传统技艺方法进行营建。
  早在17世纪中叶,即清康熙年间,由于外国传教士来长沙传教,在长沙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陆续出现了清真寺、天主教堂等一些西式建筑,因其数量很少,对当时长沙的传统建筑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1904年长沙开埠以后,由外国殖民主义者兴建的领事馆、洋行、商店、仓库、教堂、俱乐部和独院式住宅等西式建筑遍布水陆洲、西城区和城北一线。这类建筑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各国在其他殖民地国家所采用的同类建筑的“再版”,即一、二层楼的“券廊式”建筑和欧洲古典式建筑。前者采用的是砖木混合结构,结构方式则比传统的木构架前进了一步,如洋行、仓库等均采用此类建筑形式;后者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求主从关系,经常使用穹顶来统率整幢建筑物,用巨柱式控制整个构图,形成构图简洁,几何性强,轴线明确,主次有序,完整而统一的特点,给纪念性、公共性建筑以壮丽的形象。如1916年动工兴建,1919年落成,位于长沙市北区长春巷的意大利方济各教会的天主教堂;1905年动工兴建,1915年落成,位于长沙市北正中街的中华圣公会礼拜堂,均属此类建筑形式。受其影响,长沙市传统的建筑风格、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材料的运用等,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在建筑形式上改变了追求对称布局,开始注意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合理解决朝向、通风、采光、防潮、隔热等方面的问题;在结构上改变了以木为骨架的构架式,开始引用钢筋混凝土的混合框架结构。其中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国货陈列馆、咨议会大楼、湘雅医院、乐诚堂、中山纪念堂等。
  国货陈列馆。湖南省国货陈列馆的前身为模范劝业工场。模范劝业工场创建于1912年,为一综合性的营业商场。原设于白马巷,内有各业商户127家,因地址偏僻,门市萧条。1928年国民政府工商部为提倡国货,下令各省同时成立国货陈列馆。据此,1929年湖南建设厅向省政府提出议案,拟将模范劝业工场改为国货陈列馆,并重新选址兴建,以振兴和发展长沙的民族工商业。是年,经省政府常会通过,决定拨长沙市中山路前教育、司法两厅旧址兴建国货陈列馆。国货陈列馆自1929年动工至1934年1月落成,历时4年,耗资20余万元。这座高13丈、8层,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巍然屹立于中山路的北侧,成为轰动全城的三大建设(国货陈列馆、中山马路、木炭汽车)之首。国货陈列馆建筑的构图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型,分前后两进。前进为8层,即一、二层为国货商场,三、四层为国货陈列室,五层为办公室,六屋为仓库,七、八层为无线电收发报室;后进为二层,中设天井,两侧为偏房。其建筑结构与外形装饰则采用了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由52根方柱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构成了高3层、平面为长方形的整座建筑的主体,馆前台阶上有16根直径70厘米、高3层的钢筋水泥大圆柱衬托门面,3楼平台以上5层,下为一方形基座,在6根方形柱上为一八角椎形建筑,顶部尖端为钢管旗杆,构成直入云霄的尖塔形,与下面16个圆柱配合,整座建筑显得十分雄伟壮观。被誉为长沙市新型高层商业建筑的首创。可惜1938年在“长沙大火”中,前栋尖塔和旗杆不幸被焚,随后在日军进攻长沙的战火中,6层以上又被日军飞机炸毁,所幸余下5层为钢筋水泥建筑,历经“四战”、“一火”仍四壁高耸,安然无恙。
  咨议会大楼。位于长沙市民主东街,为民国初年湖南省议会场所,1913年由湖南督军汤芗铭主持兴建,1918年落成。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长沙第一栋西方式议会建筑。1926后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所在地。大楼工程仿上海太古洋行进行设计。其布局为前后两进,背北面南。前为3层砖混结构的办公楼,高14米,门厅、外廊及地下室系现浇钢筋混凝土。1.2米高的花岗石勒脚上砌砖墙带直跺,半弧形窗洞,以花岗石作窗框,木制玻璃格窗,具有浓郁的西方建筑风格。后部的议会大厅兼舞厅系12米高的单层建筑,由12根混凝土圆柱支撑。四面砖墙,轿式屋顶上盖栗色筒瓦。整个建筑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基础坚实,工艺精细。建国后,大楼由中共湖南省委接管,1953年大修后为湖南省总工会所在地。
  湘雅医院。位于北站路留芳岭。1914年为美国雅礼协会与湖南育群学会联合创办,初名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后改为湘雅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其1917年建成的3层病栋大楼及附属建筑是进入20世纪后在长沙市出现最早的近代公共建筑。1944年长沙沦陷时,该楼屋面被日军破坏。但结构及门楼完好。1946年,医院将原3层的病栋大楼加高为4层、高21米,另在病栋楼西面加建一栋4层病室、与原建筑相连。组成马蹄型布局,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四周红砖青水外墙,顶面以钢筋混凝土紧固,人字歇山屋顶,五处挑檐靴头爪角,上饰回纹收尾,盖栗色简瓦,谷黄色正脊。室内为水磨石地面,楼梯嵌铜防滑条,大理石台度,墙面粉白色石膏。这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化的中国建筑”。建筑师们在采用西方先进的建筑构图的同时,通过局部点缀某些中国传统式的小构件、纹样、线脚等,来取得民族的格调,即把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装饰手法相结合,从而在创造新建筑的民族风格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一建筑是长沙城市建筑风格、建筑形式近代化日益成熟的一个标志。
  乐诚堂。位于长沙市西园泰安里明德中学内,为纪念该校创建人著名教育家乐诚老人胡光 而命名,这座始建于1932年的大型建筑,系长沙市当时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式建筑。该建筑为4层内廊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71米,宽19.7米,高21.9米,建筑面积5595平方米。共有教室59间,整座大楼由48银钢筋混凝土柱组成框架的横条状布局。长条形青砖青水外墙体,每层安装32个四联木制玻璃窗、木桁架构成双坡屋顶。上铺筒瓦。正门朝北,由18级花岗石阶上至门庭,门前竖两根铜制灯柱。厅内为水磨石地面,全部楼板,门窗均用梓木。整座建筑结构坚实,工艺精湛。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将楼内木结构全部烧毁,所幸框架主体仍保持完好。建国后经两次修葺,除木楼地面改成混凝土楼面,简瓦换成红平瓦外,其他均保持了原貌。
  中山纪念堂。为纪念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1926年9月2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及湖南省政府决定在长沙兴建孙中山先生总理铜像、中山公园及被难同志纪念碑,并为孙中山总理铜像选址于省教育会坪。后经多次讨论,最后议决在省教育会坪(今省农业厅内)兴建一座气势宏大的中山纪念堂。1927年建成,1930年不幸被大火破坏。1932年又由湖南省政府拨款重修,基本恢复原貌。该建筑占地1436平方米,建筑面积2434平方米。南面是仿罗奥尼克式的花岗石柱廊,门窗套均是花岗石精雕细刻而成,是湖南建筑中麻石文化的一件精品。浓郁的古罗马风格,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成果和洋为中用的湖南建筑文化特色。中山纪念堂是“长沙大火”后幸存下来的,最能体现名城长沙建筑文化延续性的少数建筑之一。
  哥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黑格乐则称建筑艺术为象征艺术的代表,是美的历程的第一阶段。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建筑来展示人类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光辉。因而被人们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长沙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散布于城区内外,具有深厚湖湘文化内涵和鲜明历史特征的古代建筑(如岳麓书院、开福寺)、近代建筑(如国货陈列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乐诚堂)等无不充分展示了楚汉名城、革命圣地的独特风彩。同时也是长沙这座千年古城在建筑风格、建筑艺术相沿发展的最好历史见证,在长沙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它,保护它。

(以上内容摘录于《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之《湘城沧桑之变》,郑佳明/主编,黄纲正|周英|周翰陶/著,请以原书内容为准,未经授权许可,严禁复制转载引用!如需使用,请联系《长沙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或名城长沙网。)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沙文库 | 长沙文史网 ~ 名城长沙网旗下分站 ( 湘ICP备0800539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10:20 , Processed in 0.0982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